AC In/Out OS Slow Response

本文探讨了一个超薄笔记本电脑在频繁插拔交流电源(AC)时,操作系统电源图标响应缓慢的问题。分析了从EC检测到AC状态变化到OS更新电源图标的过程,发现电池状态更新过程中读取EC内容的延迟可能是原因。通过调整SCI中断脉冲宽度解决了问题,强调了深入分析和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AC In/Out OS Slow Response

 

1. Phenomenon

    

     手上一个超薄NB的案子DQA报了这样一条bug:频繁的插拔ACvista右下角的power icon有时反应很慢,AC插拔过后有时需要等几秒或十几秒才发现power icon有变化。Power icon指的是下图红色圆圈标出的部分:

 

1

2. Why???

 

    刚看到这条bug时,我有点不以为然,因为有些机种也有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以为这个有可能是不同的测试人员认知上差异。而且超薄NB为了解决好功耗、导热的问题都使用比较低的配置,我最初还觉得可能跟配置有关。但是他们找了个相同chipset的机器去试,反应很流畅没有这样的现象L!我的猜测站不住脚了,这时我觉得应该是FW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导致的了。随后我们开始debug,首先我们要理清AC in/out 过程中ECBIOSOS都做了哪些动作,我所知道的状况是这样:1. EC检测到AC in/out的中断,更新EC ram中的AC

<think>我们正在讨论FPGA中I/O速度的slow和fast模式的区别及使用场景。根据引用[1]和[2]中的信息,FPGA通常与实时(RT)处理器协同工作,其中FPGA处理低级别、高速、确定性任务,而RT处理器管理整体控制逻辑和与主机的通信。此外,引用[2]提到了时序约束、STA(静态时序分析)和PVT(工艺-电压-温度)因素,这些都与I/O时序设置密切相关。在FPGA设计中,I/O速度模式(slow和fast)通常指的是I/O缓冲器的驱动强度和转换速率(slewrate)设置。这些设置影响信号边沿的陡峭程度和驱动能力,进而影响信号的完整性、功耗和电磁干扰(EMI)。###区别:1.**转换速率(SlewRate)**:-**Fast模式**:提供更快的边沿变化(更陡峭的上升/下降沿),减少信号上升/下降时间,从而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但副作用是可能增加开关噪声(地弹、电源反弹)和电磁干扰(EMI),并可能增加功耗。-**Slow模式**:边沿变化较缓,减少开关噪声和EMI,降低功耗,但可能限制最大数据速率。2.**驱动强度(DriveStrength)**:-虽然通常驱动强度是独立设置的,但有时也与速度模式相关联。驱动强度指的是输出缓冲器能够提供的电流大小。较大的驱动强度可以驱动更重的负载(例如长走线或多负载),但也会增加功耗和噪声。###使用场景:-**Fast模式**:-适用于高速接口,如DDR内存接口、高速串行通信(LVDS)等,其中信号的建立和保持时间要求严格,需要快速的边沿转换来满足时序要求。-在时序紧张的路径上,使用fast模式可以减少信号传输延迟,从而满足建立时间要求。-**Slow模式**:-适用于低速信号,或者对EMI和功耗有严格要求的场景(如电池供电设备)。-在信号完整性容易受到破坏的环境中(如长传输线、阻抗不匹配),使用slow模式可以减小反射和振铃。-对于时钟信号,有时也会使用slow模式来减少高频辐射。###设计考虑:在FPGA设计中,我们通常通过约束文件(如Xilinx的XDC或Intel的SDC)来设置I/O的速度模式。在静态时序分析(STA)中,我们需要根据选择的模式来检查时序(引用[2]中提到了STA在多模式多角下的执行)。此外,PVT条件也会影响I/O性能,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工艺、电压和温度条件下验证时序。###示例(XilinxFPGA):在XilinxVivado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置I/O标准、驱动强度和转换速率:```tclset_propertyIOSTANDARDLVCMOS33[get_ports{port_name}]set_propertyDRIVE12[get_ports{port_name}];#驱动强度设置为12mAset_propertySLEWFAST[get_ports{port_name}];#设置为fast模式```###总结:选择slow或fast模式需要权衡速度、功耗、信号完整性和EMI。在高速应用中优先选择fast模式,而在低速或对噪声敏感的应用中选择slow模式。&sect;&sect;相关问题&sect;&sect;1.在FPGA设计中,如何通过约束文件设置I/O的速度模式?2.除了转换速率,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FPGAI/O的性能?3.如何通过仿真和测试来验证不同I/O速度模式下的信号完整性?</think>### FPGA I/O速度模式:Slow与Fast的区别及使用场景 在FPGA设计中,I/O速度模式(Slow/Fast)直接影响信号完整性、时序性能和功耗。以下是核心区别及使用场景: #### 🔧 核心区别 | **特性** | **Slow模式** | **Fast模式** | |----------------|------------------------------------------|------------------------------------------| | **转换速率** | 边沿变化平缓(低slew rate) | 边沿变化陡峭(高slew rate) | | **信号完整性** | 更低的过冲/下冲,减少振铃和EMI | 更高的过冲风险,可能引发信号反射 | | **功耗** | 开关功耗较低 | 开关功耗较高(因快速充放电) | | **时序特性** | 更长的上升/下降时间 | 更短的建立/保持时间 | | **噪声容限** | 对传输线阻抗失配更鲁棒 | 对阻抗失配敏感 | #### 🚀 使用场景 **Slow模式适用场景:** 1. **长距离传输**:当PCB走线较长时(如背板连接),用slow模式减少信号反射[^1] 2. **多负载驱动**:驱动多个器件时降低串扰风险 3. **低功耗设计**:电池供电设备中优化功耗 4. **EMI敏感场景**:医疗/航空航天设备中满足电磁兼容要求 5. **低速接口**:UART、I2C等<100MHz接口 **Fast模式适用场景:** 1. **高速接口**:DDR内存、LVDS、千兆以太网等高速链路(需满足时序余量)[^2] 2. **时序关键路径**:解决建立时间违规(setup violation) 3. **时钟网络**:高频时钟信号(>200MHz)的快速边沿传递 4. **源同步接口**:如摄像头MIPI CSI-2接口的严格时序要求 5. **低抖动要求**:高速ADC/DAC数据采集系统 #### ⚠️ 设计注意事项 1. **阻抗匹配**:Fast模式必须配合精确的终端电阻(如源端串联匹配) 2. **约束设置**:在SDC约束文件中需明确定义: ```tcl set_output_delay -clock CLK -max 2.5 [get_ports DATA_OUT] set_drive 100 [get_ports {USB_DP* USB_DN*}] ;# 设置驱动强度 ``` 3. **信号完整性验证**:使用IBIS模型进行仿真,检查眼图质量 4. **PVT影响**:在工艺角分析(Process-Voltage-Temperature)中需覆盖慢速/快速工艺角[^2] 5. **功耗权衡**:Fast模式可能使I/O功耗增加30-50%,需评估散热方案 > ⚡ **典型案例**:在Xilinx UltraScale+ FPGA的DDR4接口设计中,通常对地址/控制信号用slow模式(减少SSN噪声),而对数据线用fast模式(满足>2400Mbps时序)[^1]。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