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是指发起人、客户和其他干系人的已量化(Quantified)且记录下来的(Documented)需求与期望。
2、只有明确的(可测量和可测试的)、可跟踪的,完整的,互相协调的,且主要干系人愿意认可的需求,才能作为基准。如果客户的需求模糊不清,后续的定义范围等工作无法进行。
3、引导式讨论会与焦点小组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参加引导式研讨会的成员具有跨职能的特点。
4、原型法符合渐进明细的理念。
5、哪个文件能明确客户所要求的工作是否超出范围(项目边界)-------范围说明书。更好的定义范围能预防范围变更。
6、工作包是工作分解结构的底层,是能够可靠的估算和管理工作成本和活动持续时间的位置。
7、WBS分解的是项目范围而不是产品范围。
8、WBS(工作分解结构)中的“工作”是指作为活动结果的工作产品或可交付成功,而不是活动本身。
9、组织分解结构联系了工作包与组织单位,责任分配矩阵联系了工作包与项目团队成员。
10、创建WBS(工作分解结构)的过程可以产生团队认同。
11、确认范围最主要关注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质量控制主要关注:可交付成果是否正确,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12、评估变更影响的顺序是:项目章程-->项目范围-->成本、进度、质量等
13、WBS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干系人沟通产生共识。
14、每一个控制账户都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工作包,但是每一个工作包只能属于一个控制账户。
15、工作分解结构词典对工作分解结构提供支持。
16、定义范围是将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注意不是WBS,WBS为了更好管理达成共识。
17、收集需求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定义并记录干系人的需求的过程,解决目标冲突的方法是明确干系人需求。
本文探讨了项目管理中需求定义的重要性,强调了清晰、可测量的需求对于项目成功的必要性。文章还介绍了需求收集方法,如原型法和引导式研讨会,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来更好地管理项目范围。
35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