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需求文档那些事儿

互联网行业加班成了一种常态!刚刚工作那段时间,每日回家瞥一眼钟表都已过了10点。一副疲惫的身躯拖着疲惫的心灵,仿佛全世界都显得那么沉重,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贴心准备的明日午餐、舒服的洗头体验,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简简单单的点滴生活,我感觉好平静、好纯净。

这一生感谢有你!


正文

这段时间比较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思考。繁忙的工作之外,还是抽了点时间约上几位产品前辈和创业公司的老板,闲谈了一些关于商业和产品的轶事,不可谓不受益匪浅。与前辈年龄间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可以说就是一个晚辈的取经之旅。至于行业及工作经验更是相差甚远,但我相信:优秀的人之间总是能产生共鸣。交流话题大致概括为两个要点:

观点一:传统产业如何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

观点二:产品如何传递商业与用户之间的价值?

以上两个观点就不作太多说明了,留给打今日与大家分享:撰写《产品需求文档》过程中不期而遇的趣事。

1.jpg

有人说,产品经理无所不能、八面玲珑!有人说,产品经理就是负责吹NB,忽悠得住老板就万事大吉了。大多数技术人员眼里,产品经理就是写文档、画图的,技术人员才是核心!我就不反驳了,因为这完全没有意义。大家持有这样的观点,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太多的公司太多的产品经理不都是原型、文档、撕逼三部曲吗?有些干脆直接一步曲搞定:原型,除了原型、还是原型。近期的主要工作围绕《产品需求文档》,着实强化了自己的文档能力。

产品需求文档是产品经理的核心工具之一,也是产品工作的必要输出。我恰恰是从单纯的文档开启了产品之路,因而对《产品需求文档》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此前参与的产品项目,分工清晰、用户画像主要分:B端和C端。一批人专门负责产品原型设计,一批人专门负责产品需求文档,而我被分配了B端产品需求文档的撰写任务。下面和大家探讨的并不是《产品需求文档》好坏的问题,而是撰写《产品需求文档》的准备事项和价值思考。

·合适的入场时间

早期软件工程崇尚传统开发模式——瀑布模型,《产品需求文档》作为完整软件过程的的核心环节之一,需要等到交互设计图成型后才能撰写。软件工程是一个经验性的预设过程,需求文档完全概括了核心产品逻辑,更完成了产品细节的梳理。遍历产品框架能够了解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对产品逻辑做到了然于胸。

产品需求评审确认、交互原型定稿之后,恰是正式开始文档编写的最佳时机?不是!一切都要回到需求原点,需求背景、产品思路、产品经理风格都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尤其是多方协同的团队。等待和唏嘘只能是浪费时间,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掌控是每一次产品经历的基本功,功夫不到位、自然无法获得预期的产品效果。

·合适的文档细节

产品需求文档的详略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我相信: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产品线上的同事都感同身受。记得有人说,文档要尽可能写地详细点;也有人说,文档是写不完的!我TM就想说,那还写个P啊!总而言之,产品经理肯定是不可能越过产品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更不要说《产品需求文档》的核心环节。

之前和大家提起过一个观点:文档是一种政治工具!如果硬是将文档赋予一层厚黑的概念,难免让人觉得职场黑暗。 至于现实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就留给我们彼此了。写不写文档、文档详略程度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及默契度,SCRUM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弱化文档及固有流程,倡导经验性过程控制,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默契,那就安心写文档吧,越详细越好!

·合适的文档设计

大家习惯性称编写需求文档为写文档,而我更加愿意将这一过程称为设计文档。产品文档编写的过程不只是码字那么简单直接:

一方面:产品原型设计的书面化

二方面:产品逻辑的组织和设计

无论原型或者UI效果图设计地多么美,缺少良好产品逻辑框架做支撑,只能是一个烂尾工程,结果不堪设想。设计文档是产品管理的核心环节:

一方面:检验产品设计者逻辑是否合理/周全

二方面:评估产品逻辑的可行性和可用性

产品逻辑可行而技术不可行或者用户体验可用性差,那样的产品设计、文档都没有意义?梳理产品设计者的产品逻辑,矫正不合理的地方,为后续产品过程前置扫雷,意义非凡。

·矛盾的文档原型

产品经理的关键工作输出:文档和原型,两者之间关系如何?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取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回答。流传的原型和文档的言论还是层出不穷的,文档无用论、文档多余论、敏捷开发论,貌似都一致降低文档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透露着一股怨妇的苦楚,想必是经历了文档的一番折磨。

简洁、直观的原型,可视化程度高;文档明确详细,可靠性更高。两者之间互补、竞争——彼此都希望更加完整地表达产品的每一层逻辑、每一个细节。产品原型、文档都想在各自的层面穷尽产品的全部,略显苛刻,因而也可能造成相互依赖的恶迹。不妨将这种微妙关系看成冤家之间的相爱相杀!


行文小结

谨记那句话:文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文档只是文档,那就变了味了;未能解决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产品管理过程,规划阶段对产品方案的精雕细琢、设计阶段对产品原型的细节苛求、执行阶段对产品文档的高标准输出。设计文档的过程,产品经理不仅要克服自身的浮躁不安,也要洞悉产品被赋予的产品逻辑/细节,知己知彼、百战不胜。

Note:写于2016年3月16日,整理于2017年1月14日清晨。

我是王伟

很开心和大家分享,而我想把开心一直继续!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作者简介:王伟(微信:Daviiwong),@简书-互联网产品小王。一个会讲故事的产品人,喜欢做菜、乐于家务、懂生活的工科男,将理想照进现实的布道者。

原文地址:http://www.pmcaff.com/article/index/699602799635584

潮汐研究作为海洋科学的关键分支,融合了物理海洋学、地理信息系统及水利工程等多领域知识。TMD2.05.zip是一套基于MATLAB环境开发的潮汐专用分析工具集,为科研人员与工程实践者提供系统化的潮汐建模与计算支持。该工具箱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两大核心功能: 在交互界面设计方面,工具箱构建了图形化操作环境,有效降低了非专业用户的操作门槛。通过预设参数输入模块(涵盖地理坐标、时间序列、测站数据等),用户可自主配置模型运行条件。界面集成数据加载、参数调整、可视化呈现及流程控制等标准化组件,将复杂的数值运算过程转化为可交互的操作流程。 在潮汐预测模块中,工具箱整合了谐波分解法与潮流要素解析法等数学模型。这些算法能够解构潮汐观测数据,识别关键影响要素(包括K1、O1、M2等核心分潮),并生成不同时间尺度的潮汐预报。基于这些模型,研究者可精准推算特定海域的潮位变化周期与振幅特征,为海洋工程建设、港湾规划设计及海洋生态研究提供定量依据。 该工具集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包括: - **潮汐动力解析**:通过多站点观测数据比对,揭示区域主导潮汐成分的时空分布规律 - **数值模型构建**:基于历史观测序列建立潮汐动力学模型,实现潮汐现象的数字化重构与预测 - **工程影响量化**:在海岸开发项目中评估人工构筑物对自然潮汐节律的扰动效应 - **极端事件模拟**:建立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模型,提升海洋灾害预警的时空精度 工具箱以"TMD"为主程序包,内含完整的函数库与示例脚本。用户部署后可通过MATLAB平台调用相关模块,参照技术文档完成全流程操作。这套工具集将专业计算能力与人性化操作界面有机结合,形成了从数据输入到成果输出的完整研究链条,显著提升了潮汐研究的工程适用性与科研效率。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