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向"体验"转移 上海日渐风行体验消费
在“体验消费”中,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消费结束的时候,留下来的将是对过程的体验——体验另一种身份、体验异域生活,以及体验自身的创造力等。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
几个彼此分开的圆环,晃一晃,就连成了串;丝巾中间剪个洞,团起来揉一揉,迎风一展,丝巾中间的“洞”奇迹般消失了……上海首家魔术主题店落户徐家汇,此后,上海寻常百姓不必“眼馋”魔术师的“身手”,而可以亲自玩一把。
在餐厅里,张先生和同事正对着印度手抓饭大快朵颐,侍立一旁的侍者赫然是脸色黝黑、头发卷卷的印度人。张先生表示,印度餐厅就应该用印度侍者,这样给人的感觉就像真的在印度一样——吃饭,不是为了果腹,而是来找找新鲜的感觉。
“十字绣”,一种欧洲古老刺绣,去年起席卷上海,成为上海的时尚标志之一。香港名店街一位店主表示,十字绣让人乐此不疲的原因是,它为消费者带来很强的动手体验和成就感。
如今,“体验消费”在上海日趋风行,在申城,“体验”成为商家们新的赚钱契机。
消费者在“体验消费”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得以“扮演”一些新鲜的角色,得以涉足不同的生活领域,并获得一些不同的生活体验、文化体验。这些体验与消费者原有的体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正是“体验消费”的迷人之处。
创造体验一直是娱乐业的核心,但在今天“体验”已经在电影院与游乐场之外的产业生根:互动游戏、虚拟实境、异域餐饮等。
专家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在上海,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4500美元,已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
不过,“体验消费”的基础与载体仍是传统的商品与服务,不同的是,这些商品与服务中凝聚了“体验价值”,如娱乐因素、文化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