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仅在行业中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相信多数人对它的理解基本是“机器人教学”。你相信机器人能代替真人老师授课吗?我们常用功成名就来象征学习者最终的目的,每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学习成果,如果你不相信,理由或许是这样的——首先,从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远没有达到成熟状态;人工智能只能进行海量的学习和模仿,却很难拥有超越知识的创造力,更加无法拥有人类的意识和情感,这决定了人类对其始终拥有掌控力。此外,从现阶段的产业环境来看,至少在中国,尽管行业和资本层面皆对人工智能抱有极大的热忱,但的确与目前的学术理论和技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温差。
但是不得不承认,从打败象棋冠军的“深蓝”,到攻克围棋领域再到打败人类辩论选手人工智能在挑战人类智识和想象力层面的爆发力从来没让人失望过。而当机器可以复刻好奇心、创造力等意识层面的能力,那就意味着它可以对真人老师进行全方位的替代。或许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边界,越来越值得我们有更多的思考。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之下,人工智能可以做出每一个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地图”,其中包含几千万的知识点、题目、用户画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而人类老师却不可能做到穷尽所有的知识。
“当一个孩子的知识画像被AI获知,它就可以帮孩子做出创造性的事”。创造力的第二个维度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爱因斯坦发明狭义相对论,是源于儿时对于如果人比光快会怎么样的幻想,这似乎也是人和任何机器不一样的地方”,栗浩洋说。但他进一步指出,对机器来说,好奇心也是可以被学习的。
机器算法只是一项基础性技术,随着人工智能之风愈吹愈烈,机器学习、机器识别、生物识别等都开始站上各自的舞台。人工智能技术商用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也推动了医疗、交通、金融、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变革。其中,教育作为国家根本大计,作为中国家长眼中的绝对优先事项,其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更是备受瞩目。在人工智能加快“走进”校园,机器人等各种智能产品愈发常见的情况下,有些家长开始疑虑:现在都在说人工智能要取代教师,什么教育机器人、陪伴机器人也越来越多,这些“机器人老师”能教好学生吗?会不会把学生也教成了机器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看看,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很多对人工智能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人工智能非常厉害,几乎无所不能。的确,人工智能可以做的很多。
就教育方面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智能推荐合适的学习安排和练习题目,实现精准学习,巩固薄弱知识点;教育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可以陪伴学生做题、娱乐,学习更多课外知识和生活常识,充当临时小保姆的角色;智能摄像头、安保机器人等则扮演安全守护人,提高家庭、校园的安全水平……
除了帮助学生外,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老师减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们的试卷可以实现自动阅卷,极大提高了批阅效率,节省了老师的体力和时间,还能提供批阅后的大数据报告。这样,老师就能把时间花在之后的针对性讲解等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只不过,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帮上很多忙,但也远远没有达到大包大揽、无所不能的地步。安排课业,依然需要老师来筛选;照顾与陪伴,依然需要家长的参与;阅卷改题,依然需要老师的把关。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想要当上一名合格的老师并不容易。
简答点来说,人工智能只是“人”,不是“神”。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普及,不只是家长,一些教育学者和行业专家也有所担忧。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自我认知、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能够进行精准数据分析,也不一定就可以像人类教师一样做到切实的“因材施教”,“冷冰冰”的机器人老师,也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人情绪。
综上所述,为相应国家提倡,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类有思想、有个性、有道德理念,这些是人工智能很难去识别、计算的。只有德学兼备的人类教师才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即传授好知识技能,又兼顾好精神培养。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须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教育工具而言,人工智能具备很大优势,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人类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培养还得靠人来才行。因此,我们欢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希望智能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