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生长方向预测与药物靶点相互作用预测研究
面部生长方向预测
在面部生长方向(FG)预测的回归研究中,发现评估数据集中的回归性能受噪声限制。数据点在转换坐标中呈聚类分布,在9岁或12岁测量值构建的特征空间中,数据集形成了不同的聚类,但在(12 - 9)特征构建的特征空间中则没有。这些聚类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始头颅侧位片的来源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些标志点的位置不明确,难以精确标记,这使得数据收集过程成为噪声的来源。通过对30张头颅侧位片重复标记过程,测量相应标志点在Procrustes空间中的平均欧氏距离为0.0076。对于这些头颅侧位片所属的患者,测量9岁和12岁、9岁和18岁头颅侧位片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0092和0.0131,表明标记过程产生的误差相对于实际生长变化较为显著,这给FG预测任务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此外,还发现一些患者在9岁和12岁时外貌相似,但在18岁时差异显著。即对于相近的输入特征值,预测变量的值却有很大不同,这种情况会使模型产生混淆,推测仅依靠9岁和12岁的标志点可能不足以构建强大的预测系统。
综上所述,FG方向的分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基于头颅侧位片的FG数据进行严格分析,揭示了这一困难的来源。评估的回归模型性能表明,所有数据集变体都最适合用非平滑回归函数拟合。部分坐标显示出聚类结构,与头颅侧位片的来源相关,这表明噪声影响了可用的基于头颅侧位片的特征,导致这些特征的解释能力有限,从而解释了之前FG方向分类困难的问题。
药物靶点相互作用预测
研究背景
药物靶点相互作用(DTI)检测在药物发现中至关重要。传统的DTI研究成本高、耗时长且劳动强度大,因此构建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