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的人性化:心理影响解析
1. 无人机的伦理优势探讨
有人提出疑问,无人机为何不能遵循武装冲突法,并在何时可以开火、何时不能开火做出符合道德的决策。Ronald Arkin进一步指出,在战争中,机器人和无人机实际上比人类更具伦理道德。无人机没有个人利益,不会对对手过度残忍,也不会疲惫或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他强调“人性”有消极、阴暗的一面,愤怒、恐惧和沮丧等情绪会导致士兵犯下战争罪行。而无人机缺乏这些特质,能够完全自主地更好地遵循战争法,在战场上比人类士兵更具伦理道德。虽然他也强调自主系统并非完美,但从伦理角度看,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会优于人类。
同样的观点也适用于民用自主系统。人类会犯错、违反交通规则或超速,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动驾驶汽车会比人类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由此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相信自动驾驶汽车能比人类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那么是否也应该相信全自主无人机在战场上能比人类更好地遵守道德和法律行为准则呢?
2. 人性化与去人性化现象
军事心理学中一个常被忽视的核心概念是去人性化,即否认个体的人类属性,这在侵略和暴力情境中很常见。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群体之间或个体内心,会将个体转化为敌人,成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基础训练中,新兵就开始接触去人性化的过程,他们被教导向有粗糙愤怒面孔的轮廓目标射击,敌人常被起贬低性的绰号以剥夺其人类地位。去人性化也可能在事件发生后出现,以合理化个人行为并减轻焦虑或内疚感。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了相反的效果——人性化,即武器系统被赋予人类特质。当远程驾驶飞机被命名为“杀手无人机”或“暗杀无人机”时,它们被赋予了人类的意图和目的。“无人机战争”等描述也暗示无人机本身在决定是否发动战争,这可能导致伦理和道德关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