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5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从“成本中心”到“生产力引擎”:MCP如何将AI从“建议者”变为“执行者”
当前,企业面临一个普遍的困境:一方面,大型语言模型(LLM)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另一方面,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收入或成本节约却异常困难。根本原因在于,AI模型与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系统(ERP、CRM、内部数据库、各类API)是脱节的。AI可以告诉你一份理想的销售策略,但它无法亲自登录Salesforce去分析和分配销售线索。这种“能说不能做”的状态,极大地限制了AI的投资回报率(ROI)。我们需要一个框架,让AI能够安全、可控、成规模地执行多步骤的复杂业务任务。
2025-10-23 11:46:13
398
原创 GPT-5风波后,奥特曼深夜道歉并补偿!Plus用户成最大赢家,Wildcard 野卡停服后,普通人如何充值?
导语: GPT-5的发布,本应是一场科技界的狂欢,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性能倒退”的全民大讨论。面对用户的如潮差评,OpenAI的CEO奥特曼连夜下场道歉,并给出了一系列“补偿”方案。然而,这些方案的背后,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和付费会员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开。
2025-10-23 11:45:17
456
原创 未来工厂构建蓝图:从IT/OT割裂到数据驱动的实践全解析
这家企业的转型实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未来工厂构建蓝图。它证明了,制造业的未来,不在于单个系统的升级,而在于彻底打破壁垒,让数据成为贯穿一切的神经网络和驱动力。这张蓝图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用数据驱动产业持续进化的新时代的开端。
2025-09-25 19:55:36
552
原创 关于企业AI,你可能想错了这三件事
所以,让我们重新审视AI:它不是削减成本的屠刀,而是创造价值的杠杆。它不是IT部门的玩具,而是关乎收入与人才的战略核心。它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当下。想通了这三点,我和CEO的沟通再也不会从头痛开始了。因为我们讨论的,不再是“如何省钱”,而是在这场巨大的时代机遇里,我们该如何赢。
2025-09-25 19:48:06
406
原创 再见了,“公司人”:IT正在进入“技术雇佣兵”时代
自动化消灭劳动力”的论调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稳定雇佣关系正在瓦解”却是不争的事实。IT行业的黄金时代并未结束,只是入场券的规则变了。过去,我们用忠诚和经验换取稳定和晋升。未来,我们将用无可替代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换取自由和更高的回报。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是继续固守“公司人”的旧梦,还是主动拥抱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雇佣兵”时代?
2025-09-24 22:37:33
289
原创 GPT-5风波后,奥特曼深夜道歉并补偿!Plus用户成最大赢家,Wildcard 野卡停服后,普通人如何充值?
导语: GPT-5的发布,本应是一场科技界的狂欢,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性能倒退”的全民大讨论。面对用户的如潮差评,OpenAI的CEO奥特曼连夜下场道歉,并给出了一系列“补偿”方案。然而,这些方案的背后,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和付费会员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开。
2025-09-24 22:16:09
952
原创 AI代理8小时搞定Shopify开发净赚950美元,程序员的饭碗还好吗?
这个案例,绝非孤例。它是一个清晰的信号,预示着软件开发行业的未来。据统计,2025年AI原生IDE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7%。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正在不可逆转地朝着AI辅助开发的方向高速前进。未来的软件开发,门槛会大大降低。更多过去因为成本问题而被搁置的想法和项目,将得以实现,整个市场的需求蛋糕反而会变大。真正的危机,不是AI取代了程序员,而是**“会用AI的程序员”淘汰了“不会用AI的程序员”**。对于我们开发者而言,与其焦虑不安,不如主动拥抱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25-09-13 23:38:33
878
原创 从GPU假死到边缘断网:揭秘云原生两大“隐形杀手”及架构级根治方案
云原生场景下的疑难杂症,其根源往往不在于单一组件的Bug,而在于多个组件在特定场景下的协作机制失调与适配性缺失。排查这类问题,核心在于突破“业务层表象”,敢于深入基础设施与场景特性的交互逻辑。通过还原技术环境、拆解现象细节、溯源底层逻辑,再结合架构级的优化方案,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满足于“重启大法”的临时规避。希望这两个从真实战场中总结出的案例,能为大家在云原生运维和AI/边缘研发的道路上,提供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刃。
2025-09-13 23:32:48
538
原创 告别“人肉API”时代:AI智能体如何重构人机协同新范式
AI智能体的浪潮,其核心议题并非“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与机器如何共生演化”**。它将终结知识工作者作为流程节点的“人肉API”时代,将人类从重复、繁琐的执行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最具价值的创造、沟通和战略思考上。未来的卓越组织,将不再是拥有最多人才的组织,而是能将人类智慧与机器执行力最完美地融合,形成“混合智能”团队的组织。对于每一位技术人与管理者而言,挑战已至:我们准备好从“工具使用者”转变为“数字员工的管理者和协作者”了吗?
2025-09-10 21:23:21
425
原创 AI泡沫已至?别慌,这或许是CIO和技术领导者的黄金机遇
当前的AI热潮,像极了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彼时,无数公司凭借一个“.com”的域名就能获得天价估值,最终一地鸡毛。但喧嚣过后,亚马逊、谷歌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企业活了下来,并定义了下一个时代。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同的韵脚。Sam Altman在8月中旬的表态,以及MIT《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中的冰冷数据,都在为市场降温。
2025-09-10 21:21:16
427
原创 超越聊天机器人:为科学研发设计下一代“人机回圈”AI系统
未来十年,能够引领市场的研发型企业,将是那些率先超越“AI聊天”的浅层应用,成功构建并实施了这种稳健的“人机回圈”AI系统的公司。模型进化:这些经过验证的数据,可以作为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用于持续微调“生成式核心”,使其未来的建议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贴近业务的物理现实。一个稳健的、面向科学研发的AI系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问答工具,而应是一个由四个关键组件构成的、闭环的、可进化的生态系统。关键原则:这是系统的**“大脑皮层”**,负责从经验中学习,实现从“有用的工具”到“智慧的伙伴”的跃迁。
2025-09-08 15:23:46
601
原创 董事会备忘录:如何避免一场千万美元级的AI灾难
我们必须摒弃“AI将带来大规模自动化和生产力爆炸”这一不切实际的“生产力谎言”。相反,我们必须计算其隐性成本:监督成本: AI会产生幻觉,输出看似合理却完全错误的胡言乱语。这需要昂贵的人工监督和验证流程,否则犯错的成本会不降反升。计算成本: 运行和训练模型的能源与财务成本是巨大的。风险成本: 不准确的输出可能导致的业务和声誉风险。将这些成本纳入考量后,许多AI项目的真实ROI会变为负数。
2025-09-08 15:22:08
646
原创 AI战场上的“情报失误”:别让你的“王牌部队”饿死在数据“补给线”上
在现代战争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制信息权”。它指的是一方能比对手更快、更准、更全面地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从而在决策和行动上获得压倒性优势。在AI时代的商业战场上,这个法则同样适用。模型的算法可能会趋同,顶级的算力也可以被购买,但唯有你长期积累、精心治理、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高质量数据,才是你独有的、无法被轻易复制的“战略情报资产”。因此,不要再仅仅满足于当一个“军火商”,沉迷于打造武器。你必须成为一个高明的“战略家”,从现在开始,建立你的“情报网络”,疏通你的“后勤命脉”。
2025-09-07 19:12:02
829
原创 GPT-5风波后,奥特曼深夜道歉并补偿!Plus用户成最大赢家,Wildcard 野卡停服后,普通人如何充值?
导语: GPT-5的发布,本应是一场科技界的狂欢,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性能倒退”的全民大讨论。面对用户的如潮差评,OpenAI的CEO奥特曼连夜下场道歉,并给出了一系列“补偿”方案。然而,这些方案的背后,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和付费会员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开。
2025-09-07 19:10:05
2065
原创 不止是支付API:Visa发布MCP协议与工具包,解构“智能体商业”技术栈与未来格局
当支付巨头开始定义协议时,往往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Visa近期发布的针对AI“智能体商业”的开发者工具,其核心并非又一个支付API,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技术栈和通信标准。本文将从技术架构、安全模型和产业生态三个维度,深度剖析Visa此举背后的战略意图,并探讨其为开发者和技术决策者带来的深远影响。
2025-09-06 15:44:00
683
原创 打造永不退化的AI应用:一份可落地的持续评估实战手册
许多AI团队都面临一个窘境:我们拥有顶尖的算法人才和强大的模型,但在工程实践上,却常常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我们依赖少数专家的“感觉”来判断模型好坏,发布流程充满不确定性,应用上线后性能是好是坏,仿佛“开盲盒”。这种状态,源于我们缺少一套标准化的、可重复的质量保障流程。本手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它将提供一套清晰、可执行的持续评估“标准作业程序”(SOP),帮助你的团队从依赖灵感的“炼丹”,迈向严谨可靠的“工程化”开发。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进化、永不退化的AI应用。
2025-09-06 15:42:55
752
原创 AI供应链产品的终极形态:从“自动化工具”到“决策伙伴”的设计哲学
审视当下许多所谓的“AI供应链平台”,我们能发现一个普遍的设计缺陷:AI的归AI,人的归人。AI轨道:负责处理95%的标准化、可预测的流程。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黑盒,默默执行任务。人工轨道:当AI轨道上的流程“脱轨”时,系统会生成一张工单(Ticket),抛入一个巨大的人工处理池。这种“双轨制”的本质,是产品设计上的懒惰。它没有真正思考人与AI应如何**“协作”,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任务“切分”**。
2025-09-05 14:26:42
517
原创 AI战争论:你的“超级武器”再强,也打不赢一场没有合格“军粮”和“情报”的战争
在AI这场高科技战争中,我们犯了一个致命的战略性错误:过度迷信“决战兵器”,而系统性地忽视了“后勤补给线”和“情报分析中心”。换句话说,我们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模型上,却对支撑模型战斗力的数据,敷衍了事。这无异于给一支装备了未来武器的精英部队,配发了过期变质的军粮和一份错漏百出的敌军部署图。这样的仗,还没开打,其实就已经输了。在AI这场世纪战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名在镜头前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前线猛将”。但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是那些在后方地图室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元帅”**。
2025-09-05 14:25:33
918
原创 手把手教你用CUDA Graph:将你的LLM推理延迟降低一个数量级
对于任何追求低延迟、高性能的CUDA应用(尤其是LLM推理),将CUDA Graph作为默认的编程范式,而不是事后的优化手段,应该成为你工具箱里的新标准。现在,打开你的代码,开始这场属于你的性能革命吧。作为一名追求极致性能的开发者,你可能写过类似下面这样的LLM推理服务核心逻辑:它接收请求,将数据拷贝到GPU,执行一系列CUDA核函数,然后将结果拷回。本文将带你开启一段重构之旅,我们将以上述代码为起点,一步步引入CUDA Graph,让你亲眼见证并理解这场从“命令式”到“声明式”的性能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2025-09-04 19:20:15
695
原创 超越聊天机器人:为科学研发设计下一代“人机回圈”AI系统
未来十年,能够引领市场的研发型企业,将是那些率先超越“AI聊天”的浅层应用,成功构建并实施了这种稳健的“人机回圈”AI系统的公司。模型进化:这些经过验证的数据,可以作为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用于持续微调“生成式核心”,使其未来的建议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贴近业务的物理现实。一个稳健的、面向科学研发的AI系统,不应是一个简单的问答工具,而应是一个由四个关键组件构成的、闭环的、可进化的生态系统。关键原则:这是系统的**“大脑皮层”**,负责从经验中学习,实现从“有用的工具”到“智慧的伙伴”的跃迁。
2025-09-04 19:19:05
773
原创 从“成本中心”到“生产力引擎”:MCP如何将AI从“建议者”变为“执行者”
当前,企业面临一个普遍的困境:一方面,大型语言模型(LLM)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另一方面,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收入或成本节约却异常困难。根本原因在于,AI模型与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系统(ERP、CRM、内部数据库、各类API)是脱节的。AI可以告诉你一份理想的销售策略,但它无法亲自登录Salesforce去分析和分配销售线索。这种“能说不能做”的状态,极大地限制了AI的投资回报率(ROI)。我们需要一个框架,让AI能够安全、可控、成规模地执行多步骤的复杂业务任务。
2025-09-02 14:27:02
684
原创 跳出“中央集权”的泥潭:以Data Mesh重构AI时代的活性数据治理
从中央集权到联邦自治,这条路并不平坦,它不仅要求技术的革新,更要求组织架构、团队职责和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然而,面对AI驱动的指数级变革压力,继续修补那个摇摇欲坠的中央数据高塔已无意义。勇敢地将其拆解,将权力和责任归还给离业务最近的炮火声,通过一个强大的自服务平台和一套智能的联邦治理框架重新连接,这或许才是构建未来数据系统的唯一出路。第一步,就是承认: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治理的执行,而在于治理的架构。
2025-09-02 14:25:56
871
原创 告别“流量贩-卖”,拥抱“连接即服务”:GenAI如何倒逼运营商进行商业模式革命
GenAI的浪潮,对运营商而言,既是生存危机,更是价值重塑的黄金机遇。继续固守“流量贩卖”的“Dumb Pipe”模式,无异于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选择搁浅。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将自身从一个“埋头建管道”的重资产公司,转变为一个“抬头卖服务”的智能平台商,才能在这场由AI定义的全新游戏里,找到自己的新生态位。这无疑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但跳过去,就是一片崭新的价值蓝海。
2025-09-01 12:26:07
816
原创 数据治理的“经济账”:四大 AI 智能体如何驱动业务价值与 ROI
当 CTO 向 CFO 申请数据治理预算时,最常听到的问题是什么?——“这笔投入能带来什么回报?传统数据治理的回答往往是:“避免罚款”、“降低风险”。这是一种防御性姿态,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笔“保护费”。但今天,由 AI 智能体(Agent)驱动的治理新范式,让我们可以给出更具进攻性的答案:它是一项能直接优化成本、提升生产力、并最终赋能创新的战略投资。我们可以把这个智能体系统,比作企业的**“数据自主神经系统”**。
2025-09-01 12:22:58
644
原创 解剖一个顶级AI团队:从战略“大脑”到人才“新陈代谢”的六大核心系统
通过这六大系统的解剖,我们看到,打造一支顶级AI团队,CIO的角色已不再是简单的“团队装配师”,而更像一位“生命工程师”。他们需要精心设计团队的战略大脑、搭建其运营骨架、强化其价值心脏、锻炼其技术肌肉、构建其免疫系统,并维持其健康的人才新陈代谢。只有这样系统性地“创造生命”,才能孕育出那个能够在AI时代真正进化的超级团队。
2025-08-31 18:05:12
972
原创 GPT-5风波后,奥特曼深夜道歉并补偿!Plus用户成最大赢家,Wildcard 野卡停服后,普通人如何充值?
导语: GPT-5的发布,本应是一场科技界的狂欢,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性能倒退”的全民大讨论。面对用户的如潮差评,OpenAI的CEO奥特曼连夜下场道歉,并给出了一系列“补偿”方案。然而,这些方案的背后,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和付费会员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开。
2025-08-31 18:00:59
2877
原创 将员工数据喂给公有大模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我们来审计一下这操作有多危险
当Resume Builder的调查揭示,大量管理者正使用ChatGPT等公有大模型来辅助裁员、定薪和晋升时,作为技术和安全负责人,我们看到的绝不应仅仅是“技术选型不当”,而应是企业“核心风险敞口”的一次灾难性扩大。本文将以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在HR场景中滥用公有GenAI的行为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审计,并阐述为何一个设计良好的、私有化的预测式AI系统,才是构建安全、合规、可防御的人才管理体系的唯一通路。
2025-08-30 15:06:09
919
原创 告别“提示工程师”,成为“AI架构师”:重塑开发者心智的10个新模型
关于AI编程的技巧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表面的“术”永远在变,底层的“道”才是不变的核心。AI对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学会某个新工具,而是要求我们对自己沿用了数十年的“开发者心智模型”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过去,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如何将逻辑转化为代码。现在,AI能轻易完成这一步。我们的新价值,在于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驾驭一个远比我们“博学”但毫无“智慧”的强大实体。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提炼出的,适应AI时代所必须建立的10个全新心智模型。掌握AI,本质上是一场思维的自我革命。
2025-08-30 15:03:33
698
原创 AI的“科学革命”:Karpathy吹响号角,从“经院哲学”走向“实验科学”
导语: 在AI领域,我们正处在一个类似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时代。我们坚信“文本”(数据)中蕴含着一切真理,训练大模型就如同培养一位博学的“经院学者”,其毕生任务就是研读、注解和阐释这些“经典”(数据集)。然而,Andrej Karpathy的观点,不啻于向这个时代发起了“哥白尼式”的挑战。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源于对过往文本的精妙解读,而是源于对世界开展可证伪的“实验”。
2025-08-29 21:00:47
518
原创 AI 是你的“GPS”还是“海市蜃楼”?在代码的无人区,导航还得靠自己
AI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导航工具”之一,它能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探索边界。但这并不会降低对探险家自身能力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一个看似人人都能“一键抵达”的时代,真正决定你能够走多远、走多稳的,不再是你手中工具的先进程度,而是你脑中那张通过亲身实践、深度思考和不断试错而绘制出的,独一无二的、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地图。
2025-08-29 20:58:11
786
原创 AI Agent从0到1:剖析Block与GSK的两种产品化落地路径
打造一个惊艳的AI Agent Demo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一个被广泛采纳、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成功“产品”。当许多团队还停留在技术验证(PoC)阶段时,Block和GSK已经分别探索出两条截然不同但同样成功的产品化路径。本文将跳出纯技术细节,从产品管理的视角,深度剖析Block的“滩头阵地-扩张”模型与GSK的“月球探测”模型,为所有致力于将AI Agent推向市场的团队提供一份宝贵的战略地图。
2025-08-28 13:38:31
761
原创 AI浪潮下的领导力“大考”:你的选择,决定企业的未来
AI不是一个可以外包给IT部门的技术项目,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最深层次的管理哲学和组织文化。你选择成为“总设计师”,还是“园丁”?你选择“管控”,还是“赋能”?你选择“规划”,还是“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无关技术,却决定了你的企业能否在这个时代构建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种快速学习、持续进化、全员创新的组织能力。正如原文最后所警示的:“那些犹豫不决的企业终将落后——不是因为缺乏愿景,而是因为其领导层未能赋能员工付诸行动。这道考题已经摆在面前,没有标准答案,但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企业的未来落笔。
2025-08-28 13:36:53
534
原创 你的AI数据架构在哪一层?从“作坊”到“智能工厂”的四级进化之路
GenAI和自主式AI需要相同的上下文数据,但在分裂的架构下,它们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版本的“世界”。正如Denodo的Richard Jones所描述的,你得到了“一边是幻觉,一边是盲目的自动化”。状态诊断: 如果你的公司拥有多个AI产品,但它们之间的数据无法高效共享,团队之间因为数据问题频繁推诿,那么你正处于“分裂的工厂”阶段。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的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将引入一个四级的AI数据架构成熟度模型,帮助你清晰地诊断当前所处的阶段、理解该阶段的核心痛点,并找到通往下一阶段的进化路径。
2025-08-27 22:21:57
440
原创 AI代码喷射器 vs. 可靠副驾驶:我用“闪电战”与“持久战”理论,治好了我的开发焦虑
最近打开社交媒体,你是否也被各种AI效率神话刷屏了?一些出海独立开发者,借助强大的AI工具,在极短时间内“喷射”出数个产品,上演着“一人顶一个军队”的传奇。他们惊人的产出速度,在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像一根刺,扎在我们这些“大厂螺丝钉”或者在复杂项目中深耕的工程师心头:世界变化这么快,我们传统的开发模式和节奏,是不是已经彻底落伍了?在深入思考后,我想告诉你:请先放下焦虑。我们不必,也不应该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因为,这本质上是两种目标、路径、评价体系都截然不同的战场。
2025-08-27 22:20:04
659
原创 失控的“扫帚”:AI正在为科学界带来一场我们无法理解的洪水吗?
如果我们满足于让AI这把扫帚为我们打来源源不断的水(数据),却不回头去钻研那本更根本的“魔法书”(基础理论),我们永远只能是学徒,而非真正的魔法师。已故生物学家卡尔·沃斯(Carl Woese)就像那位远见卓识的老魔法师,他早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让科学变成一门只追求“改造世界”(让扫帚打水)而不“理解世界”(学习魔法原理)的工程学科。更要致力于成为真正的“魔法师”:我们要去拆解咒语(发展可解释性AI),要根据扫帚的行为反写“魔法书”(从AI的发现中提炼新理论),最终夺回对知识和理解的主导权。
2025-08-26 15:05:17
374
原创 AI Agent的“黑暗森林”:我们该如何为MCP构建安全护城河?
MCP为AI Agent打开了通往现实世界的大门,让它从一个“会聊天的模型”进化为“能做事的伙伴”。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技术工程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能力越大,责任和风险就越大。我们不能因为AI的“智能”就盲目信任它。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以“零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它与系统交互的每一个环节。为这匹狂奔的骏马戴上名为“安全”的紧箍咒,不仅不是限制它的能力,而是在保护它、保护我们的系统、保护我们的数据,让它能更安全、更长远地驰骋。
2025-08-26 15:04:00
259
原创 AI项目落地PM指南:从0到1打造高ROI的内部AI产品
发现机会后,我们不做“完美”的产品,而是定义一个能快速验证价值的MVP(最小可行产品)。但在AI时代,我更愿意称之为MAP(Minimum Astonishing Product,最小惊艳产品)。因为它必须有一个能让早期用户“哇”出来的核心亮点。原则1:定义“北极星指标”(OMTM) 你的AI产品,在第一个版本,只应服务于一个最关键的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Confluent产品的OMTM:平均工单解决时长Booking.com产品的OMTM:视频平均交付周期。
2025-08-25 11:09:43
662
原创 复刻一个“不撒谎”的AI专家:解密模块化LLM系统在安全响应中的设计模式
导语: 对于我们技术人而言,将LLM应用于严肃的生产环境,早已不是简单调用API或做个基础微调那么简单。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系统工程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架构,能约束LLM的“自由天性”,尤其是其致命的“幻觉”问题?墨尔本大学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堪称典范的设计模式,展示了如何从“炼丹”思维,走向真正可靠的AI系统工程。
2025-08-25 11:07:55
539
原创 GPT-5风波后,奥特曼深夜道歉并补偿!Plus用户成最大赢家,Wildcard 野卡停服后,普通人如何充值?
导语: GPT-5的发布,本应是一场科技界的狂欢,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性能倒退”的全民大讨论。面对用户的如潮差评,OpenAI的CEO奥特曼连夜下场道歉,并给出了一系列“补偿”方案。然而,这些方案的背后,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和付费会员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开。
2025-08-24 14:25:31
3218
原创 重新理解LLM预training:一场构建“智能基建”的工业革命
让我们把视角拉高。一个能完成特定任务的LLM,好比一座**“工厂”**,比如一座纺织厂或汽车制造厂。但在这些工厂高效运转、大规模生产之前,整个国家必须先完成一场工业革命:发明并普及新的动力源(如蒸汽机),并建设覆盖全国的交通和能源网络(如铁路和电网)。预训练,正是智能时代的这场“工业革命”和“大基建”工程。
2025-08-24 14:20:35
494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