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一天是以头痛开场的,那通常意味着我要和CEO开一场关于AI投入产出比的辩论会。要么,就是我又被拉去某个业务一线紧急“救火”了。
这些令人头痛的反复拉扯,本质上源于一个问题:我们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太多陈旧的迷思里。今天,我想一次性澄清三个最常见的误解。
误解一:AI的核心是“降本”,靠自动化取代人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危险的误解。
一提到AI,很多人就盘算着能砍掉多少人力成本。但这笔账算错了。企业里真正的成本黑洞,不是员工的工资,而是被浪费的潜能——盖洛普数据显示,全球近八成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热情,这导致了每年万亿级的生产力损失。
AI真正的价值,不是取代人,而是“增强”人,去激活那沉睡的80%。
看看通用电气、联合利华这些巨头的实践,他们无一不是将AI作为员工的“外挂”,最终实现了生产力、效率和创新的全面提升。研究早就表明,采用“人机增强”技术的公司,其投资回报率是单纯搞自动化的公司的数倍。
所以,别再只盯着裁了多少人,去看看AI帮你的员工释放了多少潜力。那才是真正的金矿。
误解二:AI是技术部门的事,和业务关系不大
“让IT部门去搞就行了。”—— 如果你还这么想,那无异于让财务部闭门造车,不许和业务部门沟通。
AI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本身就是业务,是战略。
-
它直接关乎收入:我们用一款叫StreamzAI的工具,把过去效果成谜的销售培训,变成了一个能实时监控、直接与销售业绩挂钩的系统。培训不再是成本,而是能精准计算回报的投资。这就是业务。
-
它直接关乎人才:我们还用AI当“私教”(AI-ELT),把新员工的成长周期缩短了一半;用AI做“职业GPS”(SkillmotionAI),为每个员工规划最清晰的晋升路径。人才培养和发展,难道不是最核心的业务问题吗?
当一个工具能直接影响你的钱袋子和人才库时,它就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范畴。

误解三:AI是未来的事,离我们还很远
很多人觉得,AI是大公司的专属,是遥远的未来。但真相是,AI已经渗透到职场的每一个毛孔,并且正在重塑游戏规则。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你的简历,第一读者越来越可能是AI;面试你的,也可能是AI。全球82%的公司在用AI筛选简历,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公司让AI完成整个面试流程。
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处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无法置身事外。你必须学会如何与算法打交道,如何向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证明你的价值。
我自己甚至创造了一个“数字分身”,让AI来处理我那些重复性的问答工作,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时间和精力。AI不是未来,它就是现在。
写在最后
所以,让我们重新审视AI:
它不是削减成本的屠刀,而是创造价值的杠杆。 它不是IT部门的玩具,而是关乎收入与人才的战略核心。 它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当下。
想通了这三点,我和CEO的沟通再也不会从头痛开始了。因为我们讨论的,不再是“如何省钱”,而是在这场巨大的时代机遇里,我们该如何赢。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