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停止喂养任何人

《道德经》有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意思是说,修养德行深厚的人,如同是新生的婴儿一样,单纯坦诚,清澈明亮。

其实,人生之初,我们也如同白水一般,心清目明,干干净净。

只不过琐事缠身,欲望太重,执念太深,人的杂质也变得越来越多。

唯有净化自己,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你方能回归简单干净,活得超然洒脱。

1

 净化身体

《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只有流动的水才不会腐烂,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遭到虫蛀。

人也是一样,身体需要时时运动,才能得以净化,拥有生命力持久,有旺盛的活力。

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刮痧拔罐,能够缓解疲劳?按摩汗蒸后,会感到舒适?

因为这些都属于“被动运动”,机体运转起来,气血通畅了,你身体的毒素也就代谢掉了。

但这些的效果都是短暂的,唯有运动,才是净化身体最好的方式。

运动,能从根本上加速循环,代谢体内垃圾,比你喝什么排毒茶、酵素要远远有效。

让自己动起来,喜欢户外,可以每天散步三十分钟以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喜欢健身,就可以在健身房挥洒汗水,慢跑、游泳、瑜伽、做操、跳舞,都很好。

范仲淹也说:“活动有方,五脏自和。”

经常运动,能帮我们净化体内堆积的毒素,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坚持下去,你的身体会变得健康轻盈,疲乏感都会一扫而空。

2

净化心灵

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欲望太多,人就成了笼中困兽,每丧失一分节制,冥冥之中就会失去一寸明智。

而当你经历得越多,就越能懂得“人间至味是清欢”,让心灵重新回归简单和纯粹,人生才能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他欲望简单,知足常乐,他的内心往往就越是丰盈和富有。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老人常常在河边钓鱼,钓上来的鱼还要拿尺子量一量,比尺子长的鱼,他又会放生回去。

旁人看了都不理解,问他:“别人都想着能掉到大鱼,为什么您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老人笑着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子这么长,再大的鱼就装不下了。”

老人家中的锅并不是真的装不下鱼,而是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无穷的欲望里。

《菜根谭》中说:“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幸福,不是源于外在物质的富足,而在于内心的简单知足。

心存感恩,知足常乐,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拥有最纯粹的快乐。

图片

3

净化圈子

回首过去,太多无意义的人和关系占据了我们的时间精力。

但要知道,圈子越大,心越繁杂,只会消耗你的能量,无异于慢性自杀。

净化自己的圈子,打造舒适优质的交友环境,是一个人最好的养生。

《论语》有言:“砒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眠。”

意思是说,你不必交很多的朋友,有几个诤友已经足够。

钱钟书就是如此,他才华横溢,慕名而来的读者不知凡几。

但他向来不喜社交,到了一定年纪,甚至闭门谢客。

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妻子杨绛,各自在家中桌前,安静地看书写作。

就像作家陈忠实说的:“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中。

不如从现在开始,培养一个定期净化圈子的好习惯。

圈子虽小,干净就好,不费力,不迎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舒服自在。

图片

4

净化情绪

李煜在诗中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有人愁思满腹,不断纠结内耗,有人脾气暴躁,一时冲动酿下苦果。

然后你会发现,人这一生,都在为自己失控的情绪买单。

善于净化自己的情绪,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是处世的智慧,更是生命的修行。

作家沈从文,就是一个净化情绪的高手。

他将写作当成“情绪的体操”,不管情绪来得多么汹涌澎湃,他总能将它们在文字里净化。

如果实在消化不了自己的情绪,就在心里默数三秒,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强大净化情绪的能力,让沈从文一生历经风浪却波澜不惊,更用笔下的文字治愈无数人心。

俗话说得好:“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情绪,说到底其实是你自己的选择。

何不试着给你的情绪做个垃圾分类,该放就放,该忘就忘。

净化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做人,理智做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活得清澈透明,就是抵达了生命最美妙的境界。

所以,学会净化自己,人生才会焕然一新,日子才能自在随心。

身体,心灵,圈子,情绪,一切都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任外面狂风大作,我仍怡然自得,这样的人生,就是最高级的人生!

图片

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人生有度,过则成灾。

生活中,许多人的日子本就一地鸡毛,却又看不得其他人间疾苦。

殊不知,无法驾驭自身责任感的人,最终都只会把自己活成了易碎品。

1

共情型体质,会毁掉你的生活

鲁迅先生有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被关系中的善意消耗。

可有人明明已深感疲惫,却犹自隐忍,没有喊停下来的勇气。

直至身心俱疲,难以为继,方发觉自身犹如风中残烛,脆弱的不堪一击。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十分善解人意的女孩,朋友都愿意向她吐露心事。

有人心情不好,向她诉苦,她便感同身受;

好友打电话和她抱怨,她也想方设法帮忙开导。

强大的共情能力,让她不停用自己的能量喂养,温暖着别人,逐渐成了所有人的棉袄。

可每当夜晚独自一人时,白天所有的糟糕事情都会在她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倒放。

这些四处汇集而来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她的世界逐渐失去了色彩,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症,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

生活,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当你的能量被无度挥霍,便难以轻盈地旋转于当下的舞台。

正如《道德经》所言:“知止不殆。”

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开纷扰,远离祸端。

所以不要对人太好,因为别人永远喂不饱,反而会把自己拖垮。

学会在喧嚣中筑起心灵的篱笆,清晰界定情感的疆域,守好自己的磁场不被侵扰。

唯有如此,方能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独立,不让外界的波澜扰乱内心的宁静。

2

放下助人情节,是守住福运的秘诀

曾仕强教授说:“宁可救虫,不要救人,我们有太多的苦难,都是从救了一个人开始。”

深以为然,涉足他人的命运之河,必搅动自己的波澜;

妄动因果的织网,终需背负他人多的风雨。

人生旅途,自我乃万物之基,助人之前,唯有先固本心,护己周全,方能远离纷扰,清净前行。

从前,有商人向一位画家求画,但又不满画家出价太高,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画家与一人十分交好。

于是商人便带着重礼找到画家的朋友,想要求他出面,帮忙压压价格。

谁知朋友一听这事,十分果断的拒绝,商人不解询问原因。

朋友表示:画家有一项规矩,价格一旦定下,就不会再改变,我虽是他朋友,但也不能让他坏了规矩。

正是因为这一份自觉与分寸,朋友与画家才成为了至交好友,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中年以后,余生最清醒的活法,不过就是做个“不负责”的人。

正如《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可最重要的,还是先照顾好自己。

所以智者深谙减法之道,摒弃无谓的助人执念,卸下过重责任枷锁。

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不要拿自己的福,去接济他人的运。

允许别人自由演绎其命定的篇章,也允许自己做个旁观者,为自己留有空间,留有距离。

如此收起了无处安放的责任心,在各自的世界里安好,人生至少能减少九成的烦恼,才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清醒。

图片

3

人生建议:人到中年,只筛选不改变

《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恰如世间万花争艳,人生轨迹各异。

若是同道,便携手并肩,若是有别,便平静远离。

成年人最通透的活法,就是自己照亮的同时,却不必强行给他人点灯。

有一位作家说起过自己一个朋友

他有个发小,两人从小一块长大,好得像亲兄弟一般。

随着各自长大,发小留在了老家替人打零工,而作家外出闯荡,最后当上了一名报社编辑。

因为身处异地,两人渐渐很少联系。

多年后,作家回乡探亲,便约了发小出来聚聚。

饭桌上,两人纷纷说起往事,激动不已。

等酒过三巡,发小不禁感叹起了生活的不容易。

作家听罢,就顺着话头说做工人太辛苦,最好还是另寻出路,并从包里拿出了两本书送给发小。

发小只是笑他瞎出主意,看书也不如喝酒打牌有意思。

作家几次劝告下来,不仅毫无效果,还惹的发小以为作家看不起他,最终负气离去。

作家无奈,只能匆匆给发小留下一份礼物,便失落离去。

作家陈忠实曾说:“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深以为然,人这一生,要处理的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对老天的事,要顺其自然,别多想,不强求;

对他人的事,只需适度关怀,别瞎搅局、别太负责。

人海茫茫,不是所有人都是同舟共济之人,“道不同”乃常态,强求无益。

与其费力改变,耗神教育,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

对你抱怨,消耗你能量的人,建立边界,品守好磁场。

向你索取,不知道感恩的人,学会拒绝,懂得翻脸。

认知不同,不知你苦心的人,保持沉默,抽身远离

人际关系大多数时候也像物品一样,要用心选出合适的,而非徒劳改造瑕疵,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满是芬芳。

点亮在看,愿你所遇皆良人,也愿你把真心、在意,都能给真正值得的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