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架构深度解析:以太坊技术探秘
1. CAP 定理
CAP 定理由 Eric Brewer 于 1998 年提出,它指出任何分布式系统无法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 一致性(Consistency) :节点网络能够同时在其计算机中保持区块链数据的一致副本。
- 可用性(Availability) :连接的节点系统始终在线且可用,所有用户都能访问该系统,系统能在需要时无故障地响应请求。
-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 :若整个网络中的一组节点因任何原因停止工作或失去连接,系统不应受影响,应继续正常运行,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事实证明,分布式或去中心化系统无法同时拥有这三个特性。然而,以太坊和比特币似乎同时实现了这三者。实际上,一致性并非与分区容错性和可用性同时实现,而是稍后实现,这被称为最终一致性。为了在众多不同的计算机中实现有序性,只有当区块链以既定速度增长时,才能在一段时间后实现相同的数据水平。为达成共识,比特币和以太坊引入了挖矿概念,并采用工作量证明(PoW)协议。最终,以太坊计划转向权益证明(PoS),即节点或用户在系统中持有一定数量的以太币或其他有价值的投资,使得任何恶意活动的负面后果大于攻击网络的收益。
例如,若想成为矿工赚取以太币,需在运行 PoS 协议的智能合约中锁定 100 个以太币。若验证无效区块或交易,且被安全机制察觉,将失去这 100 个以太币,且无法再次攻击。成功处理一个区块的奖励是所投资资源的一定比例,如 0.1 ETH。这迫使节点合作并负责任地行事,以避免损失大量权益。此外,以太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