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与网络安全中的用户因素及应对策略
1. BYOD(自带设备办公)的安全问题
如今,许多组织倾向于让员工自带设备办公,而非为其配备设备,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资本支出并最大化公司利润。然而,从安全角度来看,这引发了诸多问题。例如,当员工离职时,雇主是否有权检查设备并移除属于公司的数据?是否需要法院命令才能这样做?此外,员工的智能手机可能包含公司的客户数据,员工离职时是否应删除这些数据?从政策层面看,BYOD 带来了大量安全隐患。
2. 用户——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
从安全角度而言,用户往往是任何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攻击者深知针对用户进行社会工程攻击存在直接的成本效益优势。以密码猜测为例,若密码长度为 8 位,可用字符有 128 个,那么可能的排列组合多达 72,057,594,037,927,936 种,计算量极大。但如果能通过社会工程手段诱使用户透露密码,攻击者就无需耗费如此大的精力。这也说明,仅关注密码长度和复杂度的流行观点和许多安全政策是错误的,因为从风险角度看,这是最不可能的攻击形式。
3. 影响用户安全的心理因素
3.1 认知
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系统类似,存在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简单关系。大脑的输入包括多种感官过程:
- 视觉 :视网膜中的感光组织形成图像,通过视神经传输到外侧膝状体核,再到初级视觉皮层 V1,图像数据在 V1 被分解为特定方向的局部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感知物体(包括字母和单词)的基础。
- 触觉 :身体各处的感受器对外部物体的接触做出反应,如按下键盘上的按键。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