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挺好的。在此分享给大家。文章中的故事也许就是你经历的,没准儿呢。
经常和朋友聊天的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总是过着一种日子,却又妄想着另一种日子。“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
对于工作,我们常感叹:“太憋屈了。”想:“当初选择另外一个就好了。”对于婚姻,我们常感叹:“所嫁(娶)非其人。”想:“当初选择另外一个就好了。”留在家乡吧,我们感叹:“活得庸庸碌碌,毫无作为。”;去了北上广吧,我们又觉得:“还是留在家乡好,北京房价高、压力大、污染重……”;选择了喜欢干的事情吧,我们感叹:“钱少了点,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说。”;选择了赚钱多的事情吧,我们又觉得:“活得一点都不快乐。”我们,总是过着一种生活,却又妄想着另一种生活。
但如果当初选择了另一个人,选择了另一个工作,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我们今天就一定过得快乐吗?未必。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李碧华在《青蛇》中说:“每个女人,也希望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博他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静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可万一法海肯臣服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
你看,凡是错过的人、错过的事,我们总认为比现在拥有的更金贵。我们的“诗和远方”,在另一群人的“嫌弃”里。而我们“所嫌弃的”,又成了另一群人的“诗和远方”。
作家薛冰讲过一段自己的故事:她家门口有个包子摊,她经常去那里买包子。每次去买,包子哥都很热情。“他的包子让我很享受,吃在胃里舒服,心里也舒服。”每次和老公闹别扭时,薛冰总喜欢说一句:“离婚,我宁肯嫁给门口卖包子的。”这句话,不仅仅是气话。“遇到情绪不好时,我真的会向往和包子哥一起生活,一看到他满脸灿烂的微笑,我心头就云开雾散了,觉得自己特别幸福。”所以,只要先生不在家,薛冰的早餐就是包子。
有一天早上吃早餐时,薛冰特别细心地观察了包子哥,在观察中她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对我不错,满脸灿烂的笑容,可对他家夫人总是皱着眉头嘟囔。原来他的笑容只给顾客,并非给所有的人。
那天,薛冰悟出了一个道理:“所以不要奢望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不是和他在一起就能够一切如意。这个世界和别人无关,别人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助缘,是我们发现自己、阅读自己的镜子。”得不到的或错过的人事物,之所以比现在拥有的更好是因为Ta给了你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不是Ta本身就那么完美。**
记住,只有一个最重要的时间,那就是现在。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支配的时间。最重要的人就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那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你当下手中之事,就是使你身边的那个人快乐。”这,就是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一只青蛙看见远处有片凹地在闪闪发光,它向往极了,于是屁颠屁颠地就奔了过去。可等它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时,发现那片金色池塘不过是一个臭水沟。
其实,我们现在选择的这条“错误之路”,要比那些错过的“正确之路”有价值得多。这条路再怎么差劲,也是你经历过的,也带给你了实实在在的体验。“那条路”不管多好,终究不过是个虚幻的概念。人世间杀伤力最大却又最隐蔽的悲哀就是:我们总是在一种生活里,却又妄想着另一种生活,然后错过了现在的生活。其实,没有一种生活叫“最好的生活”。
我们总是过着一种日子,却又妄想着另一种日子。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4-10-03 00:41:42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