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 简介
1.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会有很多对象都来处理这个请求,而且不同对象的处理逻辑是不一样的
2.对于客户端而言,无所谓谁来处理,反正有对象来处理就可以了,而且在上述处理中,还希望处理流程是可以灵活变动的,而处理请求的对象需要能方便地修改或者被替换掉,以适应新的业务功能的需要
3.职责链模式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3.UML图
抽象处理者角色(Handler):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对下家的引用
这个接口通常是由一个抽象类或接口实现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由于具体处理着持有对下家的引用,因此,如果需要,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家
4.处理过程:
职责链模式中具体处理者将自己的后继对象(向下传递消息的对象记录)记录在自己的后继表中,当一个请求到来的时候,具体处理者会先检查看自己有没有匹配的处理程序,如果有就自己处理,否则传递给它的后继
二,模式解析
1.具体的代码:
抽象处理类:
其中包含了对于自身的引用就是为了可以传递职责
具体处理类:
客户端的调用:
2.优点:
-
请求者和接受者松散耦合
-
动态组合职责
缺点:
-
产生很多的细粒度对象
-
不一定能被处理
-
需要提供默认处理
3.本质:
分离职责,动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