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市场尚未出现"国民级"现象,其本质是技术普惠与产品设计的割裂。
产品的破局点
将技术原子重构为"认知分子"。如同微信把通讯协议转化为语音对讲,AI应用需将大模型能力转化为"帮奶奶写请柬"的具体场景。当技术隐身于体验之后,才是AI应用的"iPhone时刻"。
探讨一下,AI应用普及的难点有哪些,以及如何通过产品设计和市场策略实现突破。
AI应用的现状与挑战
• 技术与市场的鸿沟:从前沿技术到大众市场的认知跨越需要时间和优秀的产品设计。尽管ChatGPT点燃了AI话题,但国内外市场都尚未出现统治级别的AI应用。
• 市场认知的阻碍:AI应用存在双重认知阻碍,一是技术理解层面的困难,尽管大模型能力很强,可以覆盖各种场景的应用,但模型自身仍然存在着幻觉问题,而且想把模型用出好结果,往往是有一定的门槛儿。二是服务感知的滞后性,新生事物被大家所接受产生信赖,是有一个适应和迭代的过程。AI应用的市场教育难度大,推广依赖热启动。
高维技术的普惠与“下沉”策略
• 豆包的“下沉”策略:豆包通过亲民的卡通形象和强大的推广渠道,迅速实现用户规模的断层。其策略是将技术高冷的外衣换成卡通形象,融入日常议程。
• 腾讯元宝的后发先至:元宝通过借势宣传,利用微信生态内的推广资源,迅速提升用户认知度。其策略是将“搭载满血DeepSeek”写在名称后缀上,加大广告投放力度。
易用性与实用性的平衡
• 易用性的挑战:AI应用需要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操作步骤,避免“Prompt鸿沟”。例如,Canvas通过网页入口和模板化操作,降低了图形处理的门槛。
• 实用性的探索:AI应用需要在真实场景中稳定、可靠地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Manus通过可视化交互逻辑,让用户直观看到AI的生成逻辑,结合了易用性与实用性。
市场竞争与未来趋势
• AI应用的“搏杀”阶段:规模在亿级以上的App中,70%正在转型,探索AI插件或场景延伸。用户对AI应用的感知和评价反馈将指数级增长,留存率的分化将更明显。
• 二八定律:尽管AI将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只有少数成熟的AI产品能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结论
AI应用的普及需要跨越技术与市场的鸿沟,通过“下沉”策略和产品设计实现突破。易用性和实用性的平衡是AI应用成功的关键,而市场竞争将促使少数成熟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持续分享一线的AI情报,看屏幕左上角我的头像,可以找到我,🔍:ai_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