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唠叨一句:面向对象设计其实就是希望做到代码的责任分解。
状态模式:当一个对象的内在状态改变时允许改变其行为,这个对象看起来像是改变了其类。
状态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当控制一个对象状态转换的条件表达式过于复杂时的情况。把状态的判断逻辑转移到表示不同状态的一系列类当中,可以把复杂的判断逻辑简化。
先赏张图:
状态模式的好处与用处:
状态模式的好处是:
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并且将不同状态的行为分割开来。将特定的状态相关的行为都放入一个对象中,由于所有与状态相关的代码都存在于某个具体(ConcreteState)的状态类中,所以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庞大的条件分支语句。状态模式通过把各种状态转移逻辑分布到状态(state)的子类之间,来减少相互间的依赖。
那我们什么时候考虑使用状态模式呢?
当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刻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了。
实际应用一个
例如:我们上学时的学习状态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早晨学习精神百倍,中午又饿又困,下午有恢复精神等等
工程结构:
(1)状态以及学习时间类 State.h ;ConcreteState.cpp
(2)客户端类:StateApp.cpp
(1)State.h
(2)ConcreteState.cpp
(3)StateApp.c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