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存寻址的例子

     在main函数中调用了一个简单的函数greeting(),假设编译连接之后的greeting的地址是0X08048568。下面具体阐述了对这个逻辑地址寻址的过程:(针对Intel X86 + linux)
     1、转化为线性地址
     因为是代码段,所以从寄存器CS中取index。在进程运行初始,CS被赋值0X23,即index=4,TI=0(GDT表),RPL=3(用户权限)。在linux中,用户进程只使用GDT表。
     根据index=4,在GDT表的第4项找到8字节地址描述项,也是程序运行初始设定的(2-5项):
     K_CS: 0000 0000 1100 1111 1001 1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K_DS: 0000 0000 1100 1111 1001 0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K_CS: 0000 0000 1100 1111 1111 1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K_DS: 0000 0000 1100 1111 1111 0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所以,现在使用的地址是第4项 K_CS: 0000 0000 1100 1111 1111 1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 1111 1111 1111。 其中基地址的32位全部为0,所以0+逻辑地址(偏移量)= 逻辑地址。从而得到了线性地址。
 
     2、从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
     CR3(作为页面表基地址)在程序运行初始的时候设定,此时,将线性地址展开
     0000 1000 0000 0100 1000 0101 0110 1000
     取高10位作为页面表(表项作为目录表基地址)下标,中间10位作为目录项(表项作为内存表基地址)下标,最后12位作为内存偏移。
     从而最后得到了物理地址。
     其中,页面表项和目录项中32位地址,仅有高20位使用,低12位用作功能位。因为4k对齐。
 
### 内存寻址原理概述 内存寻址是指计算机系统中,CPU通过特定的方式找到并访问所需的数据或指令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层次的地址转换以及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 实模式与保护模式下的内存寻址 在早期的实模式下,处理器直接使用物理地址进行操作,此时的地址空间较小且缺乏安全性控制[^2]。而在现代计算机系统的保护模式下,引入了虚拟地址的概念,使得每个进程都拥有自己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还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流程 1. **逻辑地址转线性地址**: 在分段机制中,逻辑地址由段基址和偏移量组成,经过段描述符表查找后得到线性地址。 2. **线性地址转物理地址**: 使用分页机制完成此步转换。具体来说,操作系统维护了一个或多级页表结构(Page Directory Table),用于记录线性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5]。当需要访问某个线性地址时,会依次查询各级页表直至定位对应的物理帧号(PFN),再结合页内偏移最终形成完整的物理地址。 #### 统一虚拟寻址(UVA)的应用与发展 对于某些高性能计算场景(如GPU加速任务),传统方法可能带来额外开销。因此出现了统一虚拟寻址(Unified Virtual Addressing,UVA)[^3]这样的新技术方案,在支持该特性的平台上允许主机端与设备端共享同一套虚拟地址体系从而简化编程模型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搬移动作提升整体效率表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numba import cuda @cuda.jit def add_kernel(x, y, out): idx = cuda.threadIdx.x + cuda.blockDim.x * cuda.blockIdx.x if idx < len(out): out[idx] = x[idx] + y[idx] N = 10**6 x = np.arange(N).astype(np.float32) y = 2 * x out = np.empty_like(x) d_x = cuda.to_device(x) # 数据上传至显卡 d_y = cuda.to_device(y) d_out = cuda.device_array_like(d_x) add_kernel[(N+255)//256, 256](d_x, d_y, d_out) result = d_out.copy_to_host() # 结果下载回主机 print(result[:10]) ``` 上面展示了一段利用PyCUDA框架执行加法运算的例子,其中借助UVA特性省去了频繁调用`cudaMemcpy()`来回传递缓冲区内容的操作步骤。 ### Linux环境下的内存管理特点 Linux作为主流开源操作系统之一,在内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资源的有效分配及隔离防护效果[^4]: - 每个运行中的进程都被赋予单独的一组虚拟地址范围; - 不同区域设置相应的读/写/执行权限标志位限制非法行为发生; - 支持交换分区功能扩展可用容量上限满足更多需求场合的要求。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