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求n!后面有多少个0。
N的阶乘可以分解为: 2的X次方,3的Y次方,4的5次Z方,.....的成绩。由于10 = 2 * 5,所以M只能和X和Z有关,每一对2和5相乘就可以得到一个10,于是M = MIN(X,Z),不难看出X大于Z,因为被2整除的频率比被5整除的频率高的多。所以可以把公式简化为M=Z.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计算处Z的值,就可以得到N!末尾0的个数。
令f(x)表示正整数x末尾所含有的“0”的个数,则有:
当0 < n < 5时,f(n!) = 0;
当n >= 5时,f(n!) = k + f(k!), 其中 k = n / 5(取整)。
显然,对于阶乘这个大数,我们不可能将其结果计算出来,再统计其末尾所含有的“0”的个数。所以必须从其数字特征进行分析。下面我们从因式分解的角度切入分析。
我们先考虑一般的情形。对于任意一个正整数,若对其进行因式分解,那么其末尾的“0”必可以分解为2*5。在这里,每一个“0”必然和一个因子“5”相对应。但请注意,一个数的因式分解中因子“5”不一定对应着一个“0”,因为还需要一个因子“2”,才能实现其一一对应。
我们再回到原先的问题。这里先给出一个结论:
结论1: 对于n的阶乘n!,其因式分解中,如果存在一个因子“5”,那么它必然对应着n!末尾的一个“0”。
下面对这个结论进行证明:
(1)当n < 5时, 结论显然成立。
(2)当n >= 5时,令n!= [5k * 5(k-1) * ... * 10 * 5] * a,其中 n = 5k + r (0 <= r <= 4),a是一个不含因子“5”的整数。
对于序列5k, 5(k-1), ..., 10, 5中每一个数5i(1 <= i <= k),都含有因子“5”,并且在区间(5(i-1),5i)(1 <= i <= k)内存在偶数,也就是说,a中存在一个因子“2”与5i相对应。即,这里的k个因子“5”与n!末尾的k个“0”一一对应。
我们进一步把n!表示为:n!= 5^k * k! * a(公式1),其中5^k表示5的k次方。很容易利用(1)和迭代法,得出结论1。
上面证明了n的阶乘n!末尾的“0”与n!的因式分解中的因子“5”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计算n的阶乘n!末尾的“0”的个数,可以转换为计算其因式分解中“5”的个数。
令f(x)表示正整数x末尾所含有的“0”的个数, g(x)表示正整数x的因式分解中因子“5”的个数,则利用上面的的结论1和公式1有:
f(n!) = g(n!) = g(5^k * k! * a) = k + g(k!) = k + f(k!)
所以,最终的计算公式为:
当0 < n < 5时,f(n!) = 0;
当n >= 5时,f(n!) = k + f(k!), 其中 k = n / 5(取整)。
代码如下:
int LowestZeros2(int N)
{
int ret = 0;
while (N)
{
ret += N /5;
N /= 5;
}
return ret;
}
原始的求5的指数代码:
int LowestZeros(int N)
{
int ret = 0;
for(int i = 1;i <= N; i++)
{
int j = i;
while(j % 5 == 0)
{
ret++;
j /= 5;
}
}
return ret;
}
问题二:求N!的二进制表示中最低位1的位置。
同上即为求N!中质因数2的个数,利用与上相同的思路,可以得到如下代码:
int LowestOne(int N)
{
int ret = 0;
while(N)
{
N >>= 1;
ret += N;
}
return ret;
}
测试:
int main()
{
printf("%d\n",factorial(9));
printf("%d\n",LowestZeros(25));
printf("%d\n",LowestZeros2(25));
printf("%d\n",LowestOne(25));
getchar();
}
结果:
362880
6
6
22
REF:
1,http://blog.youkuaiyun.com/niushuai666/article/details/6695790
2,编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