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初衷是提高代码质量。
在做代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为什么要应用这种设计模式,这样做是否能真正地提高代码质量,能提高代码质量的哪些方面。如果自己很难讲清楚,或者给出的理由都比较牵强,没有压倒性的优势,那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这是一种过度设计,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设计的过程是先有问题后有方案。
我们先要去分析代码存在的痛点,比如可读性不好、可扩展性不好等等,然后再针对性地利用设计模式去改善,而不是看到某个场景之后,觉得跟之前在某本书中看到的某个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很相似,就套用上去,也不考虑到底合不合适,最后如果有人问起了,就再找几个不痛不痒、很不具体的伪需求来搪塞,比如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满足了开闭原则等等。
设计的应用场景是复杂代码
对于复杂代码,比如项目代码量多、开发周期长、参与开发的人员多,前期要多花点时间在设计上,越是复杂代码,花在设计上的时间就要越多。不仅如此,每次提交的代码,都要保证代码质量,都要经过足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避免烂代码效应(每次提交的代码质量都不是太好,最终积累起来整个项目的质量就变得很差)。相反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项目,代码量不多,开发人员也不多,那简单的问题用简单的解决方案就好,不要引入过于复杂的设计模式,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持续重构能有效避免过度设计。
应用设计模式会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但同时也会带来代码可读性的降低,复杂度的升高。一旦我们引入某个复杂的设计,之后即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扩展的需求,我们也不可能将这个复杂的设计删除,整个团队都要一直背负着这个复杂的设计前行。为了避免错误的需求预判导致的过度设计,建议采用持续重构的开发方法。持续重构不仅仅是保证代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避免过度设计的有效方法。在真正有痛点的时候,再去考虑用设计模式来解决,而不是一开始就为不一定实现的未来需求而应用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