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Jetson TX1是英伟达推出的一款可用于深度学习等方面研究的计算机板卡,带有16G的EMMC存储和 4GB的内存,它采用了Maxwell GPU架构,支持CUDA、TensorRT等。这款板卡运行linux的体验上,比前面的斐讯n1好多了(当然,价格也差多了。。。)。
刷机
刷机的方法在网上已经有很多教程,但是很多都还是jetpack 3系列的老教程,我想自己摸索下,研究下新版本jetpack刷机的方法。
我刷机时使用的是jetpack4.6,通过USB刷机。按照网上的说法,其实现在已经支持空中OTA升级了,但是还没完全学会,先使用USB连接的方式刷机。
使用jetpack4.6刷机的方式也较为简单,将板子断电,然后用一根micro usb转usb的线将电脑和开发板连接起来,然后上电的同时,按照说明书)保持按下RECOVERY 按键的同时按下并释放复位按键,等待2 秒释放RECOVERY 按键。这样就可以进入刷机模式。
电脑上可以安装一个虚拟机,我在虚拟机装的是Ubuntu18.04,通过英伟达官网下载jetpack 4.6的安装包,不过下载时会要求你注册账号。下载后的deb包在Ubuntu可以用命令行安装,也可以直接双击deb包,根据提示进行安装。
作为一个初学者,怎么方便怎么来(嘻嘻)。
安装后的图标是
打开后,下面的警告基本无视即可
然后会提示你登录账号,登完之后就是升级SDKManager,升完级之后
这里我只打算重装下系统,因为拿到时候里面是Ubuntu16.04,想升级下Ubuntu18.04,因此就这么勾选
只勾选系统
由于下载需要时间较长,可以先下载,后面再连接板子
下载后,连接板子进入step 3,等着进度条走完,就是系统装完了。
之后就可以如果不想装component,就可以不用再连接电脑了,让板子开机就行了。
如果想刷component,其实只需要将板子和电脑连接同一局域网。usb连接可用也可以不用。
或者还有ota方式安装,不过我最近用了这个方式,但是提示空间不足(泪)。这一块还会摸索。
关于载板
前面的刷机挺简单的,不过前提是使用的是官方载板,基本不用考虑驱动问题,但是既然这是可定制的模块,一定会有使用第三方载板的,这时候就需要单独考虑安装BSP包了。
由于我没有官方载板,使用的载板是RTSO-9003,一块和模块差不多尺寸的载板,可以用官方的jetpack刷机,虽然刷完之后双USB口有一个无法使用,这是因为官方的BSP包不能驱动载板的全部硬件。
然后自然是去瑞泰找它的BSP包,不过很可惜,在2021年,我已经找不到BSP包了,所能找到的就是L4T的工具Tegra210_Linux_R28.1.0_aarch64.tbz2和Tegra_Linux_Sample-Root-Filesystem_R28.1.0_aarch64.tbz2,不过这个其实你去英伟达官网也能找到,所以其实没什么价值。
这样来看,由于TX1比较老了,这边也仅能下载到比较老的Linux刷入工具,这个28.1对应的应该是Jetapck3.1,系统版本可能是Ubuntu16.04,而我更想迁移到18.04进行开发,后期可能想迁移到20.04
既然没有BSP驱动包,我觉得不如通过最新的jetpack刷最新的Linux,目前仅只有一个USB不支持,还有WiFi信号似乎不太好,其他基本没感觉问题。
不过TX2和TX1都是一块载板,而且两者很多地方近似,不知道能不能刷入同一个BSP包。
有打算做硬件驱动的人可以自行开发驱BSP驱动(。。。)
我主要就是研究算法了,只打算基于最新的系统搭建开发环境,后面考虑换成官方的载板。
系统基本配置
系统在刷完之后,如果没有安装sdk的component,那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配置了。
首先是更换source,提升软件的安装速度。这里和n1那里一样。
通过修改sources.list文件实现。
首先应该备份原有的sources.list
sudo cp /etc/apt/sources.list /etc/apt/sources.list.bak
因为TX1的官方源的包相对内容比较齐全,速度也不是太慢,所以后面安装可能经常会在几个源直接切换,因此需要考虑针对不同源设置备份source.list文件。
然后是用一些工具来进行源修改,这里的修改:
sudo nano /etc/apt/sources.list
我用的是中科大的镜像源
jetpack4.6目前刷完是Ubuntu 18.04,也就是bionic,配置为
deb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src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src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update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src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update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backpor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src http://mirrors.ustc.edu.cn/ubuntu-ports/ bionic-backpor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然后是安装中文支持包(虽然省事,但是占用空间大,如果考虑空间,应该只装输入法)
进入系统的设置,language support里面去勾上中文,apply
换源之后,这个安装速度应该还可以。
这些都配置好之后,后面的开发配置以后再提。
现在TX1里面有python 2.7,也有基本的一些组件,还有谷歌浏览器,配合一块性能尚可的gpu,TX1就可以当个普通电脑用了(偏离主题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