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学的假设:
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主体具有完美理性、市场主体是自私的、市场主体具有完美的自我控制能力;(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最早是《国富论》提出的)
传统金融学经典理论: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定理、有效市场假说、套利定价理论、BS模型;
传统金融学目的是,借助精密的逻辑推演和数学模型,成为硬科学!!!
(行为金融学加入心理学、社会学等)
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和‘次优决策’学说;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人除了利己,也有利他的一面;
行为博弈论也发现人们在博弈中存在利他、公平、互惠、信任等社会偏好;
因此传统经济人,其实是行为人和社会人而已。
弗曼和莱布森,取代了哈佛的曼昆;
DK教授的‘前景理论’替代‘期望效用理论’;《思考,快与慢》
Smith教授的《实验经济学论文集》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pk
(行为金融学将成为多余词汇,因为未来的金融学就应该包含行为、心理等因素,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金融学)
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三因子模型,是现代金融之父;(传统金融学的代表)
(1970年提出EMH)
Shiller研究人在“动物精神”下的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是行为金融学奠基人之一;《非理性繁荣》
(另一个奠基人是Thaler,研究了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股票市场等;《助推》)
行为金融学关注:
投资者有哪些非理性偏差、金融市场有哪些异象、非理性偏差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如何进行行为投资;
一点思考:
行为金融学和博弈论似乎有点关系?很多例子都相似或一样,都和人的心理有关,都关注个人
期望效用理论:
按照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厌恶、风险寻求、风险中性;
(效用取决于财富绝对水平、效用是财富的增函数、效用随财富边际递减)
(偏好公理化假设:完备性、传递性、独立性)
圣彼得堡悖论和最大效用原理;
阿莱悖论:
要么不赌、要么就赌大一点;
反射效应:
包括收益情形和损失情形;实验说明人们的风险态度是不一致和不稳定的;
快系统和慢系统:《思考快与慢》
启发式偏差: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偏差
框架依赖包括视觉框架、损益框架(正框架、负框架);导致诱导效应、货币幻觉,做出非理性行为;
损失厌恶:损失的效用是收益的2.5倍
禀赋效应:放弃的痛苦>得到的快乐;安于现状;宜家效应、敝帚自珍、大话西游;
心理账户:资金的来源、用途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非替代性、无形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