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在 Java 多线程编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模式,它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充分发挥 cpu 的多线程特性,通过一些平衡手段能有效的提升系统整体处理数据的速度,减轻系统负载,提高程序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实现模块之间的解耦。
那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呢?
简单的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不直接进行交互,而是通过一个缓冲区来进行交互,生产者负责生成数据,然后存入缓冲区;消费者则负责处理数据,从缓冲区获取。
大致流程图如下:
对于最简单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 缓冲区为空的时候,消费者不能消费,会进入休眠状态,直到有新数据进入缓冲区,再次被唤醒
- 缓冲区填满的时候,生产者不能生产,也会进入休眠状态,直到缓冲区有空间,再次被唤醒
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模型,它的优点在于:
- 解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不直接进行交互,即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码发生变化,也不会对对方产生影响
- 消峰:例如在某项工作中,假如 A 操作生产数据的速度很快,B 操作处理速度很慢,那么 A 操作就必须等待 B 操作完成才能结束,反之亦然。如果将 A 操作和B 操作进行解耦,中间插入一个缓冲区,这样 A 操作将生产的数据存入缓冲区,就接受了;B 操作从缓冲区获取数据并进行处理,平衡好 A 操作和 B 操作之间的缓冲区,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
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例如 Java 的线程池任务执行框架、消息中间件 rabbitMQ 等,因此掌握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对于开发者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生产者和消费者设计模型的实践思路。
二、代码实践
2.1、利用 wait / notify 方法实现思路
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最简单的一种技术实践方案就是基于线程的 wait() / notify() 方法,也就是通知和唤醒机制,可以将两个操作实现解耦,具体代码实践如下。
/**
* 缓冲区容器类
*/
public class Container {
/**
* 缓冲区最大容量
*/
private int capacity = 3;
/**
* 缓冲区
*/
private LinkedList<Integer> list = new LinkedList<Integer>();
/**
* 添加数据到缓冲区
* @param valu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Integer value) {
if(list.size() >= capacity){
System.out.println("生产者:"+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缓冲区已满,生产者进入waiting...");
try {
// 进入等待状态
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ystem.out.println("生产者:"+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add:" + value);
list.add(value);
//唤醒其他所有处于wait()的线程,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
notifyAll();
}
/**
* 从缓冲区获取数据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get() {
if(list.size() == 0){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缓冲区为空,消费者进入waiting...");
try {
// 进入等待状态
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从头部获取数据,并移除元素
Integer val = list.removeFirst();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value:" + val);
//唤醒其他所有处于wait()的线程,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
notify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