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到底还是从底到顶?一次UI组件重构引发的“反转”思考 🤔
嘿,各位奋斗在一线的码农朋友们!我是你们的老伙计,一个总在代码里寻找乐趣的开发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话题:树形结构。别一听就觉得是枯燥的理论,它可实实在在地藏在我们日常开发的每个角落。
故事,得从我最近重构一个内部组件库的“文档浏览器”功能说起。
我遇到了什么问题?😵
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前端组件库,文件结构像这样:
- project-root/
- src/
- components/
- layout/
- Grid.tsx
- Flex.tsx
- forms/
- Button.tsx
- Input.tsx
- utils/
- ...
产品经理提出了一个需求:当用户在文档中查看某个具体组件时,比如 Button.tsx
,我们要在侧边栏清晰地展示出它的“层级路径”,但为了突出当前组件,希望把最深层的路径放在最上面。
理想的效果是这样的:
[forms] <-- 最接近组件的目录
[components]
[src]
[project-root] <-- 最顶层的目录
这和我们常见的文件浏览器那种“从根目录展开”的视图正好相反。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个树形结构嘛,遍历一遍,然后把结果反转一下不就行了?”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和力扣上的一道经典中等题异曲同工:
给你二叉树的根节点
root
,返回其节点值 自底向上的层序遍历。 (即按从叶子节点所在层到根节点所在的层,逐层从左向右遍历)输入:
root = [3,9,20,null,null,15,7]
输出:[[15,7],[9,20],[3]]
提示解读时间 🧐:
树中节点数目在范围 [0, 2000] 内
: 节点数量可控,告诉我们一个标准的 O(N) 遍历算法是完全没问题的。-1000 <= Node.val <= 1000
: 节点值的范围,对我们的结构性算法没啥影响,不用特殊处理。输入: root = []
的情况需要考虑,也就是要优雅地处理空树。
你看,这不就和我遇到的“反向展示目录层级”问题一模一样吗?都是对一个层级结构进行“自底向上”的呈现。
我是如何用算法思维解决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探索了三种不同的实现路径,从“先跑通再说”到“这也太秀了吧”,每一步都加深了我对数据结构的理解。
解法一:先正后反,大力出奇迹 (BFS + Reverse)
这是最符合直觉的解法。管他什么正序倒序,我先用最熟悉的方式把层序遍历搞定,最后再把结果整个儿颠倒一下不就完事了?
思路:
- 用一个队列(Queue)来实现标准的广度优先搜索(BFS),一层一层地把节点值存下来。
- 把每一层的结果
currentLevel
(一个列表) 存入一个总的结果列表result
。 - 等所有层都遍历完,
result
里就是自顶向下的结果了。 - 最后,调用
Collections.reverse(result)
,一键反转,收工!😎
<代码>
class Solution {
/*
* 思路:最直观的方法,先进行标准的自顶向下层序遍历,然后对结果列表进行一次性反转。
* 简单直接,逻辑分为清晰的两步。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Bottom(TreeNode root) {
List<List<Integer>> result = new ArrayList<>();
if (root == null) return result;
// 为啥用 ArrayDeque? 因为它作为队列(Queue)使用时,性能通常优于 LinkedList。
// 它是一个基于数组的双端队列,addLast(offer) 和 removeFirst(poll) 都是 O(1) 操作。
Queue<TreeNode> queue = new ArrayDeque<>();
queue.offer(root);
while (!queue.isEmpty()) {
int levelSize = queue.size();
List<Integer> currentLevel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levelSize; i++) {
TreeNode node = queue.poll();
currentLevel.add(node.val);
if (node.left != null) queue.offer(node.left);
if (node.right != null) queue.offer(node.right);
}
result.add(currentLevel);
}
// 为啥用 Collections.reverse? 这是 Java 集合框架提供的标准、高效的反转方法。
// 自己写循环反转容易出错且不一定有它优化得好。
Collections.reverse(result);
return result;
}
}
</代码>
- 恍然大悟:有时候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把一个复杂问题拆解成“遍历”和“反转”两个独立的小问题,代码清晰,不容易出错。
解法二:一步到位,在遍历中构建逆序 (BFS + 头部插入)
写完解法一,我的“代码洁癖”又犯了。能不能在遍历的时候就直接构建出最终的逆序结果,省掉最后那一步 reverse
操作呢?
思路:
在BFS遍历每一层时,我们不把新得到的 currentLevel
追加到 result
列表的末尾 (add(e)
),而是插入到开头 (add(0, e)
)。这样一来,最先处理的根节点层会被不断“挤”到列表的最后,而最后处理的叶子节点层自然就在列表的最前面了。
<代码>
class Solution {
/*
* 思路:在BFS遍历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数据结构的特性,每次都将新层插入到结果列表的头部。
* 这样遍历完成时,结果自然就是自底向上的。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Bottom(TreeNode root) {
// 关键!为啥用 LinkedList? 因为我们需要频繁地在列表头部插入元素 (add(0, ...))。
// LinkedList 在头部插入是 O(1) 操作,因为它只需要修改头指针。
// 如果用 ArrayList,每次头部插入都是 O(N) 操作,因为需要移动所有后续元素,性能会很差!
List<List<Integer>> result = new LinkedList<>();
if (root == null) return result;
Queue<TreeNode> queue = new ArrayDeque<>();
queue.offer(root);
while (!queue.isEmpty()) {
int levelSize = queue.size();
List<Integer> currentLevel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levelSize; i++) {
TreeNode node = queue.poll();
currentLevel.add(node.val);
if (node.left != null) queue.offer(node.left);
if (node.right != null) queue.offer(node.right);
}
// 这就是精髓所在!
result.add(0, currentLevel);
}
return result;
}
}
</代码>
- 踩坑经验:我一开始没多想,直接在
ArrayList
上用add(0, ...)
。在小数据集上跑没问题,但一旦数据量上来,性能急剧下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选择正确的数据结构和使用它最高效的方法,是优化代码的关键! 这次“踩坑”让我对ArrayList
和LinkedList
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差异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解法三:换个角度看问题 (DFS + Reverse)
谁说层序遍历只能用BFS?我们同样可以用深度优先搜索(DFS)来解决,这能展示我们对树遍历更全面的理解。
思路:
通过递归进行DFS,并带上一个 depth
参数来记录当前节点的层级。
- 我们仍然需要一个
result
列表来存放各层结果。 - 当递归到一个新的深度
depth
时,如果result
的大小还到不了depth
,说明这是我们第一次访问这一层,就在result
中创建一个新的空列表。 - 然后,把当前节点的值加到
result
中对应depth
的那个列表里。 - 递归结束后,我们同样得到了一个自顶向下的结果,最后再反转一下。
<代码>
class Solution {
/*
* 思路:利用DFS(递归)和深度参数,将节点值存入对应层级的列表。
* 这种方法展示了用不同遍历策略解决同一问题的灵活性。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levelOrderBottom(TreeNode root) {
List<List<Integer>> result = new ArrayList<>();
dfs(root, 0, result);
Collections.reverse(result);
return result;
}
private void dfs(TreeNode node, int depth, List<List<Integer>> result) {
if (node == null) return;
// 这是DFS解层序问题的核心技巧!
// 如果当前深度等于result列表的大小,说明我们第一次到达这一层,需要为它创建一个子列表。
if (depth == result.size()) {
result.add(new ArrayList<>());
}
// 将节点值添加到对应深度的列表中。
result.get(depth).add(node.val);
dfs(node.left, depth + 1, result);
dfs(node.right, depth + 1, result);
}
}
</代码>
- 恍然大悟:原来DFS也能如此优雅地处理层序问题!关键就在于那个
depth
参数和if (depth == result.size())
的判断。它就像一个“探路者”,每当DFS深入到一个新的未知层级,就先为这一层“开辟”一个空间。
举一反三:这些技能还能用在哪?
掌握了树的层序遍历及其变种,可不仅仅是为了刷题。在实际开发中,它大有可为:
- 依赖解析:在打包工具(如Webpack)或构建系统(如Maven)中,需要先处理没有依赖的模块(叶子节点),再处理依赖它们的模块。这是一个拓扑排序过程,与自底向上的遍历思想相通。
- 组织架构计算:计算公司里每个部门的薪资总和。必须先计算出最基层员工的薪资,然后汇总到小组,再汇总到部门,最后到整个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自底向上信息聚合过程。
- 游戏技能树:在游戏中,要解锁一个高级技能,必须先点亮它的所有前置技能。检查一个技能是否可解锁,就需要从它开始向上追溯,看路径是否都已点亮。
更多练习,成为树的“驯兽师”!
如果你对树的遍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妨挑战一下这些“亲戚”题目:
- 102.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本题的基础版,自顶向下。
- 103. 二叉树的锯齿形层序遍历:层与层之间交替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遍历,更有挑战性!
- 199. 二叉树的右视图:只看每一层的最右边的那个节点,考验你对层序遍历的灵活运用。
希望这次的分享,能让你看到算法与实际开发之间那座有趣的桥梁。下次再遇到看似棘手的问题时,不妨退一步,看看它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某个经典的数据结构或算法模型。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