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理论
一、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若资源过度开发直至枯竭,生态系统将承受巨大压力,进而无法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这种危机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采用工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税率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其片面性和负面影响较为明显。近年来,国际上通用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品等指标被引入,但这些指标在节约资源消耗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方面仍存在不足。它们主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速度和效益等,是“人 - 地”关系的一个方面。
若要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应采用新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控制资源浪费的核算体系。除了现有的指标外,还需增加反映社会整体发展的指标,如就业、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等。在计算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时,要计算与资源消耗相当的未来损失以及补偿生态破坏所需的资金,并将其纳入产值成本核算。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
2.1 区位理论的起源与局限
从上个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40 年代,德国学者相继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为现代区域发展的理论和模型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些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是单一的社会经济对象,总结的是单个事物的空间运动和定位规律。
二战后,发达国家和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促使区位理论进一步发展。由于影响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用增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和结果变得复杂,使得 40 年代以前的区位理论难以全面解释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区域发展规划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