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1 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采用结构化方法,它把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逐个加以解决,现代计算机网络都采用了层次化体系结构。分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CNA(Computer Network Architecture),它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应设置多少层,每个层能提供哪些功能的精确定义,以及层之间的关系和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1、为什么分层,分层的优点有哪些?
优点如下:
- 由于系统被分解为相对简单的若干层,因此易于实现和维护。
- 各层功能明确,相对独立,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通过接口调用下层功能。而不必关心下层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因此各层都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技术。
- 当某一层的功能需要更新或被替代时,只要它和上、下层的接口服务关系不变,则相邻层都不受影响,因此灵活性好,这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模型的改进。
- 分层结构易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2、分层的原则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 层数要适中,过多则结构过于复杂,各层组装困难,而过少则层间功能划分不明确,多种功能在同一层中,造成每层协议复杂;
- 层间接口要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尽可能要少
- 划分时把应用程序和通信管理程序分开,还需要将通信管理程序分为若干模块,把专用的通信接口转变为公用的、标准化的通信接口,这样能使网络系统的构建更加简单。
3、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一些计算机公司纷纷研究各自的网络,并提出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较著名的有IBM公司在1974 年公布的分布式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美国DEC公司在1975 年公布的网络体系结构DNA(Distributing Network Architecture),以后,又不断出现了一些按照不同概念设计的网络,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但各种不同体系结构划分的层次都不相同,相互之间互不兼容,不能实现开放互联。下面三个标准得到了公认和应用:
(1)OSI/RM。为层次的划分建立标准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OSI/RM分层时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考虑了已有网络体系结构及它们的经验。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各种网络都参考它,它是局域网和广域网上一套普遍适用的规范集合。
(2)TCP/IP。Internet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参考模型TCP/IP(Reference Model),相对于OSI/RM来说更为简单,实用性强,现在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现代计算机网络大多遵循这一标准。
(3)IEEE 802。IEEE 802标准是专门从事局域网的标准化工作,学习局域网必须学习IEEE 802标准。
1.2 OSI/RM参考模型
1、OSI/RM参考模型
OSI/RM只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些原则性说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网络。它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划分成七个层次。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PL)、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DLL)、网络层(Network Layer,NL)、传输层(Transport Layer,TL)、会话层(Session Layer,SL)、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PL)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AL)。
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两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了物理层,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各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协议来进行通信的,只有两端的物理层之间通过传输介质才实现真正的数据通信。最高层是应用层,它面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
七层模型中:
- 低三层属于通信子网的范畴,它主要通过硬件来实现
- 高三层协议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属于资源子网的范畴,主要由软件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