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科技新闻


体验自然书写的感受:gStick笔形鼠标


厌倦了普通的鼠标,觉得市面上的鼠标毫无创意基本一个样!也许你可以看看这款名为gStick鼠标,gStick跟普通的鼠标完全不一样,它的外形是圆柱形,就像我们平时的笔一样,拿着这鼠标就像平时我们握着笔一样。



  厌倦了普通的鼠标,觉得市面上的鼠标毫无创意基本一个样!也许你可以看看这款名为gStick鼠标,gStick跟普通的鼠标完全不一样,它的外形是圆柱形,就像我们平时的笔一样,拿着这鼠标就像平时我们握着笔一样。

  你可以在你的桌面、本子、玻璃甚至是衣服上使用这一鼠标。也许你会好奇,这个笔一样外形的鼠标是怎么工作的呢?


  其实在gStick笔的头部有一个可滚动的小球,通过与纸张、桌面等的摩擦带动小球的滚动,这样电脑就可以识别鼠标的位置了。

  既然是鼠标,那它当然缺少不了左右按键和滚轮的功能。gStick在我们手指握住的地方提供鼠标的左右键的,中间也同样提供了一个滚轮。大家可以试试握住桌上的普通笔,感觉一下这样是否舒服。


  gStick的设计者称他们09年就有做这一鼠标的想法了,当时建立了原形,然后花了6个月的时间去找制造商,接着花了一年时间去研发和制造这一产品,但最终制造商说他们无法完成这一设计。结果他们又接着去找另一家可以帮他们完成设计拥有8年鼠标制作经验的厂商。现在他们已经在Kickstarter上开 始筹集资金,并开始他们的样品生产工作。

gStick2009年设计的草图


  有些人说这个跟笔一样的鼠标使用起来更加自然也更加直观,是否真的符合人体工程学我就不清楚了,但更加直观这点我倒是非常肯定的,想到我老妈那一辈的人,它们总觉得鼠标用起来怪怪的,但叫她拿起一只像笔一样的鼠标,像笔类似操作的鼠标,我相信她会更容易接受。

  这款鼠标当然不是专门为老人家设计的,相信设计师也会喜欢的,毕竟这样做画会给到你更加真实的在纸上画画的感觉。最后再想想,这鼠标对于游戏玩家来说会是怎样呢?用笔来玩游是否适合呢?或许要试过才知道。

穿戴进行到底!小物件让净化空气无忧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方式获得了不小的提高和改变。尽管发展会带来许多优势,但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弊端。环境污染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净化人们周围的空气,不少空气净化器产品应运而生。下面这款小物件同为空气净化器概念设计,不过它在具备净化的功能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额外的亮点。

  小物件命名为 Ohita,从图片上我们能够看到,产品体积小巧,底部呈平面棱形,而正面则采用突起模块化动态雕塑组合方式,通过相关的控制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新鲜空气。设计采用耐脏的灰色和洁净的蓝色格调,充分显示了整个产品净化的特性。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表示这款设备结合一款专用的 app,能够为用户收集所到之处回忆的味道,这样的特性对于旅游爱好者将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仔细观察 Ohita 的网友或还会发现,它结合了现代穿戴式的流行趋势,支持用户扣放于挎包带等一类易于悬挂的位置之上。此外,底部平整的棱形面还支持附于家中qiang壁的任一位置,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可作为趣味的家居装饰品,俨然是一款不错的多功能产品。

  目前,Ohita 已经入围了 2013 年伊莱克斯世界设计大赛的半决赛,希望在未来有机会投入实际生产。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9 18:42  评论(0)  有116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与厂商们的宣传不同,大部分对数码产品不够了解的用户实际上很少关心手机的 CPU 型号、内存大小、屏幕 PPI。如果预算足够,人们看重的更多是外观、品牌形象和实实在在的操作体验,苹果 iPhone 畅销的原因就在这里——它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由于新一代 Nexus 5 迟迟未能问世,不少人都把对“亲儿子”的期盼寄托到了摩托罗拉 Moto X 身上,不过,这款手机很可能意味着 Google 的智能手机经营理念已经悄悄发生了巨变。

从 Nexus 到 Moto X:Google 经营理念的一场巨变

  谁是本谁是末:配置和体验

  部分手机用户对配置的追求除了来自手机制造商的宣传,更多的也属于 PC 时代的遗留习惯。PC 仍独霸天下的时候,Windows 不同品牌间的使用体验差异本来就很小,如何体现产品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PC 的硬件配置。如果要享受游戏中更好的特效,就得去选购一台配置上得台面的 PC 产品。

  在移动智能设备时代,不同产品间的体验差异较大,所以硬件配置显然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款产品好坏的决定因素。配置和体验的对决,在 PC 硬件规格日益疯狂的今天可以类比为 PC 和游戏主机间的对决,或者在移动设备中寻找更可类比为 Android 和 iPhone 间的对决。

  唯配置独尊的群体不仅忽视了 Android 系统本身在升级过程中对操作体验提升的努力,而且也不曾在意 Android 生态系统及其周边能够带来良好体验的事物。可能很多人已经从摄像头“像素越多越好”的怪圈中幡然醒悟,但仍然没能走出智能设备 CPU 内存代表一切的误区。

  一个典型例子:若将 Galaxy S4 和 Nexus 4 做对比,或许稍有硬件和芯片知识的人就能细数 S4 配置领先优势的各种细节,但这些纸上谈兵的言论也不足以摧毁 Nexus 4 纯净版 Android 的流畅使用体验,即便在配置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在实际使用中与 S4 无甚可感知的差别。更不用提如果是纯净版 Galaxy S4 和 HTC One,相较 Nexus 4 贵出的 300 美元,真的能在使用体验中值回票价吗?

  配置不能代表体验,除非你每天都只用手机跑跑分,并乐于欣赏其高分的美妙之处。

  Google 的新目标:体验才是王道

  摩托罗拉 CEO Dennis Woodside 先前曾在公开场合表明,摩托罗拉未来将专注于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研发,更有传言称 Moto X 将是一款无合约裸机售价 299 美元的产品。可见摩托罗拉虽然在头衔上未有冠以 Nexus 的名号,但走的却是 Nexus 的道路,就像 Nexus 4/7/10 都提供相较同级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一样。

  另一方面,Google 在 Android 系统体验及流畅性上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Google 在引入 Android 4.1 果冻豆及其黄油计划后,系统的反应迟滞、流畅性差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此刻,硬件配置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已没有相对流畅体验更多的改进余地。就好像 4.7 英寸的 720p 与 1080p 屏幕,在屏幕细腻程度上的增强虽然确实存在,却已没有那么明显。

  许多人对于 Moto X 即将采用的骁龙 S4 Pro 和 720p 屏幕感到失望,但实际上除了 720p 分辨率所需的 GPU 资源原本就更少以外,当今也鲜有体现出 1080p 分辨率优势的应用存在。或许现在仍需讲求配置的部分就是设备续航了,传言称 Moto X 将是一款注重节能的设备,并且还将根据不同的场景为用户提供不同的需求。虽然细节情况我们并不清楚,但系统节能和根据不同场景提供手机功能,显然又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改进。

  总结

  苹果从不向用户多谈设备的核心数目、时钟频率以及内存容量,而只是告诉他们实际使用中,在速度上将有成倍的提升。加上苹果设备较为出色的工业设计, 用户对苹果的选择体现出体验决定产品成败的根本。Android 设备不像苹果那么单一,提供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如何摒弃配置军备竞赛的传统显得更为重要。

  三星的 Galaxy 产品越来越注重软件设计和人性化操作;HTC 则在 One 上以 Blinkfeed 和更为多样的可玩性塑造手机产品;摩托罗拉正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设计选择和系统体验方案。这些都表现出当代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从重体验本身,而不是本末倒置地时刻提着设备配置。未来,罗列设备配置的意义可能仅是为了告诉用户,哪款设备是新出的。

从 Nexus 到 Moto X:Google 经营理念的一场巨变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9 16:26  评论(2)  有375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car

  开车的朋友恐怕都有这样的苦恼,驾驶过程中常需要放慢速度或干脆停在路边来查看导航信息。这样的做法除了带来不便之外,也会给驾驶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也许 Garmin 旗下的最新产品 HUD 会让你一见倾心。

  HUD 是一款专为汽车设计的便携式显示设备,它能够接收来自智能手机的导航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显示到汽车挡风玻璃上。与 HUD 配套的是一张透明薄膜,用于承载导航信息,可将其贴在玻璃或专用反射镜上。HUD 的设计初衷在于帮助驾驶员始终关注路面状况,而无需低头查看导航信息,提高驾车安全性。

  首先在智能手机上安装 Garmin 公司的导航软件 StreetPilot 或 Navigon,此时 HUD 即可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连接,可显示行驶方向、距离、路况、监控摄像头、时速及限速信息,并提供到达目的地的预估时间。此外,该设备还能进行超速报警。为适应白天与夜间的视觉差别,HUD 还能自动调节显示亮度。

  HUD 将于今年夏天上市,售价 129.99 美元。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9 16:09  评论(1)  有227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manufactory

  硅谷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以硬件设备的设计、制造起家,到后来发明家用计算机、互联网。诞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想法和公司,并以创新闻名世界。

  iPhone 之后,伴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风靡,极具个性化特征的移动设备催生了社交网络的盛行,移动、媒体、社交、地理标签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创业领域。从 Instagram、到 WhatsApp,一个轻量化的软件即可造就十亿美元的财富。甚至诞生了很多新玩法,比如熟人社交 Path,约炮利器 Bang With Friends 等。

  社交网络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在 Facebook 以千亿估值上市时达到顶峰。然而,越来越多的异见人士以及媒体开始怀疑,社交网络到底带来了什么创新?

  是下拉刷新,地理标签,还是“赞”?社交媒体推波助澜了美国总统大选,帮助了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同时也带来了更精准的广告。但是,这仅仅是互联网软件方面的体验创新,并不能改善现实世界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提升就业率。

  Gigaom 搬出了社交网络对 GDP 以及就业的贡献。每年,数字媒体市场带来 5000 亿美元营收,500 万就业者,对比美国每年 15 万亿的 GDP、1.5 亿就业者,占比很低。与之不对称的是,社交网络却享受着闻名世界的创新美名。

  移动、社交、媒体纵然很酷,但是相比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工业化的浩荡进程、90 年代互联网改变信息传播来说,并不值得令人兴奋。

  Peter Thiel 曾经就评判 iPhone“并不是技术的产物”,他认为虚拟世界的创新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的技术进步。Peter 是 Facebook 最早的投资人,在 Facebook 上市后将股票几乎全部抛售。最近他旗下的风投公司 Mithrill 正准备投资太空运输、太空探索领域。

  Peter 曾经还与 Google 董事长 Eric Schmidt 在互联网创新方面发生争执,Peter 认为科技在计算机和软件之外的领域惨败,认为 Google 创新乏力,除了无人驾驶汽车。

  实际上,对于硅谷当前沉浸于社交网络的指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一种额外的期待,期待硅谷能将创新带到其他领域。把船头调转,走向传统行业或者其他实体市场,变革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的效果和社交网络完全不一样。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 3D 打印,可能会变革制造业、医疗以及个人消费。

  Gigaom 给出了两个方向:医疗和建筑。这两者对比社交网络,带来的就业岗位是后者的 10 倍。在美国,建设一座复杂的建筑仍然需要耗时数年,甚至 10 年的时间。而医疗产业,随着辉瑞公司的丑闻不断,这些药物公司沉迷于过去的成就,在创新上缺乏动力。这两者的改进对于人们的意义,显然是社交网络无法比拟的。

  而实际上,在社交网络盛行的背景下,一小部分硅谷人士已经在尝试不同的领域。苹果 iPod 和 iPhone 设计团队的前任高管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成立了一家家用智能恒温器的公司 Nest,去年,Nest 成为年度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子产品之一。

  另外,Elon Musk 旗下的几家公司也在专注于能源、交通、太空等方面,还有 Google 开发的无人驾驶技术、Loon 高空气球项目等。这些项目经过长时间的研发、酝酿滋生,正在逐渐吸引着公众的目光,成为一股的涌流,等待喷发。

  种种迹象表明,社交媒体正在成为过渡开发的领地,往实体行业转向是大势所趋。对硅谷是如此,对中国的创业、投资同样是如此。


Human:75%的人每周持续运动少于10分钟!

Human是一家健身初创公司,由原Cardcloud公司的Renato Valdes Olmos和原Usabilla公司的Paul Veugen共同创立,总部位于旧金山。公司成立后不久,他们就推出了一款同名App应用,Human的目标,就是让那些不是运动员或是数据极客的人,把“自我定量”趋势变成主流。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除了Olmos从Cardcloud公司离职加入这家公司以外,Human对他们的计划非常保密,在他们的网站上,也只是用了寥寥数语作介绍:

“人类的身体就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机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以不同的方式运作。Human公司将帮助你释放自己全部的潜能。”

现在,Olmos和Veugen二人在其产品发布之前,终于向外界打开了神秘的大门,对于这款即将发布的App应用,他们分享了更多细节。同时,他们还分享了对于如何简化运动方式的看法。

一个健康的人,每天必须运动30分钟

当然,偶尔走来走去也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这个概念是不解自明的。但是Olmos有足够多的数据告诉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的运动方式。举个例子,全美国有75%的人每周持续运动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虽然这种事情很难通过调查验证,但是,似乎白领每天至少要盯着电脑屏幕八个小时的现状,让笔者对上述数据深信不疑。

身为读者的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上述“75%”中的一员,但是笔者亲身使用了Human这款应用,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使用这款应用的第一天,结果显示,笔者连续运动的时间竟然没有超过7分钟。

笔者在自己的公寓里办公,步行参加了一个会议,然后回家继续工作。大约到晚上九点,我吃了点东西,就上床睡觉了,筋疲力尽。总计运动时间为19分钟,而持续运动的总时间是7分钟——-这其中的关键字,是持续,只有持续运动才能让你心跳加速。

不过,Human绝不仅仅是揭露你的坏习惯,它要求用户彻头彻尾地重新思考锻炼的意义。Olmos告诉我们,他们在去年十月份首次开始构建一个被动的跟踪器。但是有人提出,是否能开发一个“软件形式的Fitbit或是Nike Fuelband”。Human当时的短期目标,是简单地构建一个较为准确的运动追踪软件,重要的是,这个软件不要立即耗尽用户的手机电池。其首个原型软件,在四小时里就耗尽了一台iPhone手机的电力。

这个原型软件仅提供被动追踪功能,Olmos表示这是一个很酷的创意,但是这个软件无法为主流用户解决任何问题,他告诉我们,Human一开始做的的确很酷,但是用户如果使用这个软件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无聊。

Olmos和Veugen从那时开始,就开始着手提升这款App应用的效能,直到用户可以使用Human一整天,手机电池也不会耗尽。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了这款应用的试验原型软件(该应用截屏如上图所示)。Human公司计划在正式发布之前,继续改善其软件使用效能。

Human的使命

为了不仅仅提供被动追踪,Human的使命,是跟踪用户运动,然后利用相关数据帮助用户完成一个简单的目标:每天运动超过30分钟。

根据Olmos所言,即使那些每周去健身房一到两次的人,实际的健身效果和久坐不动的人差不多,因为锻炼绝不仅仅是“偶尔留下汗或是干脆在健身房里玩儿命练一下”。针对这一点,Human应用没有去监测卡路里,也没有去跟踪用户运动的强度。Human非常简单,就是要你每天运动30分钟,然后这款App应用会帮助、并鼓励你完成这个目标。

市场上的确有其他健身App应用以及跟踪服务产品,比如RunKeeper、Runtastic、Strava、还有Nike+,所有的这些都值得一试,但是如果你不是运动员,那么很快就是对这些应用产品失去兴趣。Human则在这一领域里另辟蹊径,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大特点。目前,Human最大的竞争对手是Moves------这款应用的核心目的,也是显示用户在一天内运动了多少量。

Human将会在近几个月内面向全球发布,但是如果你想抢先尝试一下,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注册一下。here.

从科幻到现实:进击的机械外衣

共分享0
张珑馨 发布于2013-07-09 14:30:27

穿上它霸气地走上大街,上吧,进击的机械外衣!

很多人从小就幻想能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穿上机械装甲、战斗外衣与敌人一战,可惜那时候科技还不够发达,而且我们只有买零食的钱。不过现在好了,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几款可供选择的机械外衣,虽然现在功能还比较简陋,但是可以看到它们已经初具“战斗潜力”,穿上它走街串巷,果断拉风(如果你有钱的话)。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一家名为 Sagawa Electronic 的科技公司已经将科幻变成了现实,他们研发出一款名为 Power Jecket MK3 的机械外衣,人钻进去之后活动,MK3 可以完全模拟人的动作,就像是《EVA》中的机器人一样,同步率超过 100%!如果你愿意支付 12.3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75 万元)的话,就可以获得这一件机械外衣,全球限量5件。

Power Jacket MK3 非常轻便,重量仅 25kg,高 2.25 米,使用铝合金与碳纤维混合材料制造。MK3 使用主从系统,手脚关节使用马达传动,跟科幻片中操纵机器人完全一样。

MK3 不仅轻便,而且坚固,它的结构可以承担一个成年人并能带着他奔跑,手指关节的灵活度也相当高,用手就可以控制 MK3 拿起一个鸡蛋而不打破它。MK3 的正式版本将于本月的日本玩具模型展展示,同时还将发布一部动画片为其助阵。虽然说目前阶段的机械外衣娱乐性大于实用性,但是这种创新却可以让我们看到未来、实现梦想。

除了 MK3 机械外衣,两年前也出现过一款名为 Skeletonics 的机械外衣,高 2.5 米,重 25kg,外观跟 MK3 有些相像,但是两个项目并没有多少关系。目前 skeletonics 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更大的机械外衣 Exonnecs,它高达 3.5 米,重达 200kg,除了正常的站立姿态,还可以瞬间切换到地面交通工具模式,时速可达 80km/h。

以上两个例子只能说是娱乐大众的产品,几乎没有实用性。其实市面上也有不少公司都在开发类似的增强人体机能、力量的外置设备。如果说,智能手表、智能眼睛是可穿戴设备,那么机械外衣可是真真正正地可以穿在身上的设备。

基于云技术鉴别和阻止恶意攻击,Seculert 获得千万美元级投资

共分享0
SugarCHH 发布于2013-07-09 03:11:31

Seculert 日前宣布获得1000万美元的 B 轮投资;这家以色列公司可以利用云计算、众包服务和大数据分析来鉴别和阻止恶意网络攻击。本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跟投。

Seculert 表示,它提供的软件能够检测出后门程序,同时在设备受到未知攻击前借助其他软件及时阻止损坏。Seculert 基于云的恶意软件防护方案兼容公司内部网络中的其他安全设备,包括远程站点和私人通讯设备等。另外,Seculert 的解决方案仅需数分钟就可部署完毕,简单便捷。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红杉资本合伙人 Gili Raanan 已加入 Seculert 董事会。目前,Seculert 的主要研发中心设立在以色列城市佩塔提克瓦,而销售部门则分布在美国和欧洲地区。


DropCam创始人:到头来还是软件为王 硬件只是躯壳

分享  

dropcamDropCam被称为重新定义网络摄像头的产品,简单的摄像头加上云存储 让它一度成为最亮眼的新兴硬件创业公司,《连线》杂志今天专访了两位创始人,他们谈到这不是一场硬件创业公司的复兴,这只是软件通吃世界的下一步,是软件准备彻底改变硬件产业,硬件只是在那里沽名钓誉。

很多时候,灵感来自最平凡的经历,Greg Duffy联合创始人现在在做的东西源于他的父亲遭遇了一件烦心事:邻居家的狗总是在他们的花园里随地大小便,却始终抓不到证据。他想把很多摄像机连接到电脑上,用于侦察那些“野狗”。于是他找来了好基友Aamir Virani,两人买回一个摄像头,拆开了仔细研究,并为之编写了软件。经过逆向工程重新组装的摄像头不仅能录像,还能通过手机等多种设备远程查看实时画面,功能强大了N倍。

很多时候软件和硬件都会失灵,因为硬件太过时了,软件还不够好,吹得神乎其神的,可确没有达到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为此,Duffy和其合伙人Aamir Virani准备用一个云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们如果找到了解决方案,说不定就能获得一些融资。

最近《连线》逮住了他们哥俩,想讲讲DropCam以及简单的相机和服务是如何被描述成新时代硬件创业公司的。

cam 3

所谓的硬件复兴时代,你们感觉到硅谷投资人的态度转变吗?

刚开始很多风险公司都不让我们进大堂,直到DropCam、Fitbit 、Roku这些硬件公司成功了,而且一般是软件建在硬件上面的。投资者才开始寻求这些成功的模式,态度也跟着有所改变。

这是一场硬件复兴吗?

实际上这不是一场硬件创业公司的复兴,这只是软件通吃世界的下一步,是软件准备彻底改变硬件产业,硬件只是在那里沽名钓誉。很多公司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物理的、电子的或者机械的附件,以前尝试这个很贵、风险很大,比如你花数百万开发一个硬件,甚至自己开发的芯片,但可能都没有机会让用户测试你的产品。 不过现在大家都这么做,就不一样了,用户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硬件。

你自己是怎么做到那样的?

我们采用现成的IP摄像机,一定的改造后把我们的软件内置到上面去,使用Linux软件,就像黑客破解路由器使其运行Linux系统一样,然后这个基于Linux的系统会无缝地连接到云上去。

cam 1

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这些IP相机有一个标准,可以让你们破解它?

没有什么是完全标准的,唯一的标准是里面有个ARM处理器,就像很多手机里都有的芯片, 虽然它设计的时候不会让你简单就能破解,但至少它是个ARM架构的东西,我们就能想办法破解它。然后把它变成DropCam。

对ARM处理器进行破解后,剩下的就是视频编程了,然后让自家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标准,而不用自己再设计芯片,当然你也可以花多点时间打造完全自己的模型,这时还可以借助3D打印机来迅速打造模型。

总的来说DropCam针对家庭和小企业提供视频监控服务,不仅仅是安全,而是让用户可以对关心的人随时保持关注,涉及到防贼,照料宝宝或宠物,视频聊天,捕捉精彩瞬间等。而这样的视频服务恰巧需要一个视频相机,而这个又不是破解一个智能手机就能达到的方案,因为用户想要的不是70%的解决方案,而是百分之百的解决方案。所以用合适的硬件套上合适的服务,你就容易大规模地普及这个解决方案。

而且好笑的是这个相机其实是来自瑞典,一个叫AXIS的,但我们从Amazon上购买后,再加上我们自定义的固件,然后用自己的商标把原来的商标给盖住了,结果生产摄像头的厂商很快找上门来,告诉他们要么合作生产,有钱一起赚;要么上法院,打官司。达菲和维拉尼果断选择了前者。他们把自己的发明命名为Dropcam,首个成品于2009年底亮相。

 

cam

做出原型要多少钱呢?

很多Kickstarter上的项目说他的目标是融到10万美元来建立一个电子设备,其实这就是他们完成一个模型所需要的钱,但这个不包括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所以他们低估了。大规模生产其实是很难得,这个要求有工厂里面的人配合,有大公司的质量保证和车间的高度重复率。

事实上,两人最初对于搞硬件也没啥信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Duffy和Virani负责开发软件,厂商则负责生产摄像头,每个售价300美元。Dropcam提供了一种较为廉价的远程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很快成为极客宠儿。

这种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2012年。Duffy和Virani意识到,应该把硬件厂商一脚踢开,自己单干。他们自己成立了公司,并开始以149美元的价格销售摄像头,仅为原先的50%。一年间,Dropcam的营收暴涨5倍。

基于硬件上软件的重要意义

在证明自己的软件可以跟硬件完美兼容,值得用户们购买后, 获得了融资并引来了大牛 Doug Chan,他曾是是Flip Video相机的开发者,再加上投资人跟便宜制造商的关系,它找到了很好的OEM工厂,最后的结果就是DropCam在云端软件、硬件、移动App上都表现地很好。

最后,计算机视觉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解决机器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更多的数据,Google的Peter Norving曾说过,你的算法影响不大,你可以有愚蠢的算法,每次赢的实际上是数据,所以DropCam总是在记录什么正在发上,然后自动告诉你重要的视频(数据),以便帮你更好地管理家中的事情或者你的小生意。

目前DropCam已经帮助人们抓了很多次小偷,因为数据在云端,后台还监测到不少 谁偷了这个相机的小偷,挺搞笑的,抓拍了华盛顿桥梁倒塌的瞬间,因当时有个人无意拿着的DropCam正对着那个场面,后来者成为了唯一的事件录像。它记录了桑迪飓风……它就像一个自然而然地记录器,记录着全球正在发生什么。


云端会议管理公司Cvent拟通过IPO融资一亿美元

Leon 发表于  8小时前  Cvent

Cvent是一家提供基于云技术的会议管理服务的公司,近日曝光的一份 SEC 文件显示,它计划通过 IPO 募集 1 亿美元的资金,用来补充运营资本和开发新产品。

Cvent 提供的服务包括会议场地选择,在线会展管理,电子邮件营销和网络调查等等,目前已经为 40 个国家的 9 万多个用户提供过这种服务。这家成立于 1999 年的公司现在是全球最大的会议管理技术公司,单看 2012 年,Cvent 就处理了超过 3000 万次注册和调查回访,处理金额超过 20 亿美元。前年 Cvent 拿到了 1.36 亿的巨额融资,之后一季度的营收高达 2440 万,但是由于运营费用的上涨,利润反倒是下滑到 31 万。

在公司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公司推出的 Supplier Network 了。这是一个免费的网上市场,这个市场将活动策划者与全世界的 15 万家酒店,饭店和一些其他的场所连接了起来。因此 Supplier Network 有“会议和活动策划的 Expedia” 的美誉。 Cvent 表示,Supplier Network 争取在 2011 年为饭店带来 40 亿美元的生意。与 Cvent 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酒店包括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Hilton),凯悦国际酒店集团(Hyatt),万豪国际酒店集团(Marriott)和喜达国际酒店集团(Starwood)。

目前 Cvent 的 70% 的营收来自企业客户。去年六月它以 1000 万美元买下了 CrowdCompass,后者是一家做移动会议管理应用的公司。未来 Cvent 也会在移动产品和社交媒体上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


量化自我,一场二十年前无法想象的运动

苑伶 发表于  2小时前  QS / 量化自我

编者注:我们正在走入一段新的科技潮流。促成这个潮流的参与者们或许并未察觉,但当你每天带着UP、Nike+腕带或是Google Glass时,你已不知不觉身处其中,并成为有力的推动者,尤其是当你成为首批尝鲜者并乐此不疲地向身边人扩散这一新鲜技术,试图把他们拉入“早期追随者”的行伍之时。此文由 Alissa Quart 发表在《The Daily Beast》上,她是《Republic of Outsiders: The Power of Amateurs, Dreamers and Rebels》一书的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碎事例,Alissa Quart 拼凑出 QS(量化自我)运动正有燎原之势的事实,并与心理学家探讨 QS 将为人类整体带来的利与弊。现将原文翻译如下,略作删减。

今天,我打了四通电话,平均每通 24 分钟。据手机显示,最后一通电话我打了 22 分 23 秒。前天晚上,我搭乘火车去往 Brooklyn,这趟旅途花费了我 45 分 10 秒,我手机上的秒表计下了这个数字。昨天,我跑了 5000 英里,计步器显示平均每英里 8 分 45 秒。我还知道我的阅读量打败了 45% 的朋友,这是 Kindle 告诉我的。而我的 iPhone 跟我说,我锻炼时举起杠铃的时间只有 54 秒,比我估测的少了一些。然后,我昨晚进入最佳睡眠状态的时间是 7 小时 20 分钟,而一整晚我醒过来两次——我的腕带可一直在看着我。现在我终于明确:如果不服用 Ambien(一种美国产的安眠药),我每晚只能进入浅睡眠状态。

Hi,观众们,这就是我的自传——2013 年版本。它包含了如此多的数据,二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而它在今天的美国如此流行,我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在以数字勾勒自己的日常生活。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如今每十个人当中就有 7 个人按时记录自己的身体数据——用于记录的工具则横跨大脑到芯片种种介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 3000 人承认,他们记录最多的数据项是体重和饮食。另外有 1/3 的人则记录身体内部的数字——从血压到睡眠到血糖。他们当中一半的人凭大脑记下这些数字,另一半人借助科技和纸笔。

CEA(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数据显示,2012 年美国健康市场是一块价值 700 亿美元的蛋糕。ABI 发布的报告则称预计 2018 年以前,每一年都会有 4.85 亿可穿戴设备面向市场出售。而“关注人的可穿戴科技”公司 Jawbone 的估值已达 10 亿,或者可能更多。

当我们谈及量化身体数据时,它指的不仅仅是那些糖尿病人每天测量血糖以控制病情,它已然转变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成为我们自己身体的科学家。就像我前几天和朋友去餐厅吃饭时,她用 UP 腕带记录的数据告诉我她的睡眠质量并不好,而她的一位同事则通过计算机运算来决定美国哪一个城市最适合她与她的丈夫。

似乎成为了解自己身体的专家,已经成为一种优秀乃至卓越的品质。Bruce W. Perry 在《Fitness for Geeks》当中写道:“量化,无论是通过 Fitbit、Zeo、Endomondo 或者一张白纸,都是极客们所热衷乃至沉迷的行为。”他甚至觉得,我们是时候重启一下身体的操作系统了。“当一个极客关注身体健康时,”Perry 说,“他们根本不愿意听从那种传统健康专家的意见。”

那些信仰量化之力的人们,现在又往前多走了一步——不仅记录自己吃的每一口食物、走的每一步路以及 REM 数据,还将数据上传云端,与他人分享。NYT 的记者 Brian Stelter 就写了一篇名为《Tall Tales,Truth and My Twitter Diet》的文章,他没法一个人默默地节食,于是就将每天节食的经历放上 Twitter,让数据更容易记录以及量化。

如果说以往人们还是把自己的人生放进一个堆满照片的小盒子里的话,如今我们的人生已经在 Fibit、Amiigo、Basis、UP、Google Glass 里了。它们通常以自我认知、健康需求、结构化以及高效为由被记录下来,而我们则坚信知道这些数据一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自己。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始变得无法停止量化自我的脚步,甚至因为将个人数据上传到云端而丧失了各种隐私权时,该怎么办?

当 Lisa Betts-LaCroix 第一次在家中分娩时,他的丈夫却没有全程待在她身边——每当她的子宫收缩一下,丈夫便立即跑来,随后又迅速跑到电脑前将这次持续的时间记录在 Excel 表格里。注意,他不是在为医学研究贡献数据,仅仅只是想为下一次做准备。

今年,Lisa Betts-LaCroix 创造了一种新的量化方法以作回报。她参照《His Needs,Her Needs》书中说的那样,量化自己与丈夫的关系。她觉得婚姻就像一个夫妻共同管理的银行账户一样,相互之间有爱的行为视为存款,而如果任意一方做了自私或残忍的事情,则视作取款。量化是这么进行的——如果丈夫说了什么不好的话,她可以从丈夫的账户里取走 30%,而如果她因为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和丈夫打起来,丈夫则有权取走她户头上的所有积蓄。反之,如果谁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等等,都可以获得额外存款。她坚持记录了好多个月。

Betts-LaCroix 并非计算机科学家,她是一个 48 岁的演员,出生于 Toronto,在 Bay Area 生养自己的两个孩子。她不无自嘲地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不怎么有条理的人,却深度迷恋让一切结构化的 idea。她和她丈夫都自称“自我量化者”,并参与到量化自我的运动中。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一词来源于连线杂志主编 Kevin Kelly 和 Gary Wolf,他们在 2008 年提出这个概念,用来借指那些不断探索自我身体(hack the self),以求能更健康地生活的人们。五年后,成千上万的自我量化运动的坚实拥护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聚会,还有数百万涉足量化自我的参与者也加入其中。

最外圈的参与者,是那些将血糖数据从血糖控制器传送到智能手表上的糖尿病人,或是通过测量来控制每天摄入的黄油量的人。而那些更有力地控制自我的人,则每天记录他们做多少个俯卧撑、他们上班路上的时间有多长或是他们骑车锻炼的频率有多高。还有一部分人则试图记录他们宠物的日常数据,日本人就将 Fitbit 用到了宠物身上,也有人将之用在婴儿的身体数据监控中,比如检测他们的体温还有活动。

如果说有人因为记录量化自我的过程火了的话,那畅销书《The 4-Hour Body》的作者 Ubiquitous Tim Ferriss 必定是当中翘楚。而网站 750words.com 则要偏文艺范儿一些,自我量化者可以在这个网站上记录下每天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分析。

最严格的自我量化者当属 Russell Poldrack,他是神经学和图像学方面的专家,每周记录核共振成像以及抽血数据。他尝试描绘大脑功能,以及一年内身体新陈代谢的情况。他说自己对脑功能的动态十分感兴趣,希望通过每一日的详细记录来发现它与人类认知功能以及身体代谢之间的关联。当然也有不少诗意的自我量化者,比如那些每天为孩子拍一张照片以记录他们长高数据的父母。当你把所有这些人加起来,就拼凑出一个“DIY Big Data”的时代。

Betts-LaCroix 是硅谷 QS Meetup 的组织者,每一次活动都有数百人聚到一块交换自己近期量化行动的心得。“我记录我们夫妻间的关系、我的学习、我孩子的教育情况、我的身体以及我的房子,”Betts-LaCroix 说道。但她也在尝试让数据仅仅只停留在数据层面,而不会引发她的焦虑——所以体重的增加以及婚姻关系的下降,都使她更冷静下来看待问题,远离焦虑的边界。

另外两个我采访的自我量化这则是 Leigh Honeywell 和 Amelia Greenhall。他们读到当地的聚会邀请后,便开始了两月一次的圈内人聚会,并且开始控制自己的体重和睡眠。

“我决定去找出令我持续兴奋、熬夜不睡的因素,”28 岁的 Honeywell 如是说。她的试验很简单,当她了解测试到自己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 7 个半小时时,根本无需定闹钟她每天就会准点醒来——这之前她从来没有如此放松地休息过。

Greenhall 则是旧金山地区 QS Meetup 的组织者。他今年 26 岁,将 QS 称作“正念练习”。过去七年中,Greenhall 一直在追踪自己的体重,每十天计算一次平均值。“不论我是重了还是轻了,睡得很好或睡眠不好,我都会知道。”她说,同时将其记录在自己的《Read,Done,Accomplished》列表里。

在一次 TED 大会上,QS 运动的发起者 Gary Wolf 列举了他自己的一系列数据:比如每晚会醒来几次,每秒的心跳是多少下,每天喝下的咖啡因数量是多少……量化自我,与其说是一种健康哲学,不如说其是关于自我的哲学更为准确。它象征着一种信仰:当你对自己身体的数据了解得越为详细,尤其是每日的变化都了如指掌时,你就能更好地提升它。

不过,一定要追溯的话,18 世纪的日记作者到 1950 年那些健美运动的提倡者都可以视作 QS 运动的先驱。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用 8 小时拍摄帝国大厦的 Andy Warhol 都算是 QS 的鼻祖。但要如此大规模地形成运动,非科技的帮助无以达成。只有当科技发展到电子感应器能如此普及时,我们才能和朋友们一起成为自我量化者。

其实当今世界几十亿的人群,每天通过手机产生的地理位置、视频、照片、声音等信息都算是量化世界中的一部分。“自我量化者无疑也在贡献‘大数据’”,《大数据》的作者 Cukier 说,“大数据与大小无关,它指的是如何用数据来产出新的东西。我们正在随时随地收集我们自己的呼吸以及心率数据——这是从前只有大的调查研究室才能做到的,而如今这样的数据正在爆发。”

“量化自我”是一种自己成为专家的理念,因为如今研究机构只能告诉你从药效到选举的几率,但却不能告诉你跟你自己相关的任何准确数据。

《Who Owns the Future?》的作者、计算机科学家 Jaron Lanier 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因此变成科学家,消除原本的偏见和盲区,那么社会生产力将得到提升。从看不到自己身体内部的状态,到实时能观测到我们的身体的变化,50 岁的 Lanier 看到了解自己身体的价值。

“量化是照顾自己的最好方式,”Cukier 说。因为 UP 腕带的检测作用,他可以控制他入睡以及清醒的时间,让自己能保持最有活力的状态。“过去专家们做了无数实验来探索这一方法,但现在我们每个人用 100 美元的 UP 腕带就能知道了。”

但 Cukier 也担心,量化自我会带来忧郁症。如果人们持续不断地检测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旦数据图表表现出即将患上疾病的杂音征兆,人们就将陷入焦虑。后来我问纽约的心理学家 Steven Reisner 量化自我如何影响到他的病人时,他说:“量化自我太容易让人沉迷其中,所以我总劝人不要过度陷在里面,你知道曾经有一对夫妇来找我,跟我抱怨量化自我没有为他们带来任何的价值。”

Honeywell 和 Greenhall 则质疑陷在市场上的体重检测设备实在太多了。虽然量化自我让 Greenhall 两年内轻了 40 磅,但 Honeywell 却恰恰相反,她因为紧张而变得过分消瘦。“我想跟所有提供这种产品的公司说,他们应该给消费者关掉饮食检测的选择。”Honeywell 说,“我喜欢 Fibit 正式因为它给了我一个选择,让我可以保证我的体重低于某个数值就好。”

量化自我固然可以帮助某些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但它的有害之处同样明显,一旦有人过分沉迷其中,变很容易患上厌食症。临床学家 Diana Freed 表示,量化自我产品的过分涌现,实际上大大增长了厌食症的患病可能。

所以,就像 Lanier 说的那样,“量化自我存在着两种不安全性,一是个人数据的隐私问题,另一点则指参与者们的视野会变得狭窄。”当人们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各项数字时,他们的思维将变得机械化。

不过,现在断言 QS 会为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和转变还为之尚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量化自我正在成为现下的一种风潮。“量化自我的人们并不是什么科学怪人,现在我们会有‘量化自我’这种颇为生僻的名词来命名这种现象,但它很有可能就变成未来再平常不过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它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行为,而是所有人的行为。”Cukier 说道。

从数字照片到油画:Pixelist帮你把Instagram上的大作变成真正的油画

Xingyu Chen 发表于  11小时前  Pixelis / Pixelist / Instagram

Instagram 用户有的是方法把他们手机上的图片洗成实体相片,但一家叫做Pixelist的初创公司则别出心裁地想到用油画把这些照片展示出来。

Pixelist 和厦门的一群艺术家合作,把这些科技的产物转变成传统的美术作品。整个制作过程将不会有机器出现,你收到的是纯手工画作。过程很简单;你选出照片,发给 Pixelist;画家照着照片画好后寄给你。

Pixelist 最近在IndieGoGo上发起了筹款和推广项目。花 110 美金,你可以得到一副 12"x12" 的油画版 Instagram 相片,包括大约两个对象(人、动物和物体等)。可供选择的最大尺寸为 6'x6',包括不超过十个的对象。

Pixelis 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把数字照片变成实实在在的油画的想法,的确够酷。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