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知识:哲学、认知与数学的交汇
1. 空间的哲学思考
在空间的哲学思考中,对于高度、宽度和深度这三个维度,富兰克林和特沃斯基(1990)的实证研究呼应了它们“可相互替代”的观点,但同时也实证证明了它们在认知可及性上的不平等。梅洛 - 庞蒂认为,如果所有维度都是“存在性的”,那么深度比其他两个维度更具存在性,并且在空间知识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
有趣的是,梅洛 - 庞蒂的哲学方法借鉴了拓扑学的概念,例如通过对“碰撞”概念的反复阐述。甚至有人认为哲学思想本身就是某种空间性的表达。碰撞、概念的交织、领域之间的过渡都是哲学行为本身的空间隐喻特征。由于哲学旨在解释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所以哲学可能本质上就是“空间化的”。
2. 空间表征的发生认识论
现代空间理论的一个共同假设是,谈论空间离不开个体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行动。然而,通常提及的是“理论上的”个体,很少考虑个体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让·皮亚杰的“心理发生”理论则聚焦于这一方面,它与知识的先天论观点截然相反。皮亚杰关注个体及其活动,他认为空间中的物体固然有重要属性,但人们对这些物体所进行的行动更为重要。
其研究旨在回答一系列具体问题:
- 儿童通过哪些阶段构建他们的空间知识?
- 儿童如何获得测量长度的能力?
- 这些早期的习得如何导致后来以量化和逻辑为特征的表征?
这些问题推动了相关研究,研究观察了2 - 12岁的儿童,为源于20世纪初哲学思考的研究项目赋予了实证有效性,也为皮亚杰建立发生认识论的项目提供了宏大的维度,这是一个关于知识获取的通用解释模型。
儿童空间认知的发展过程如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