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灯丝前照灯
(一)结构与工作原理
1. 灯泡结构
双灯丝前照灯的灯泡内集成两根灯丝 :远光灯丝功率大,精准坐落于反射镜焦点处;近光灯丝功率小,布置在焦点上方或前方,分工明确,适配不同照明场景需求。

2. 工作原理
- 远光模式:在无对向车辆的高速公路等场景,变光开关切换至远光灯丝。光线经反射镜反射后平行射出,能照亮车前方 150m 以外路面,为驾驶员铺展广阔视野,助力远距离路况观察 。
- 近光模式:会车或市区有路灯时,切换到近光灯丝。光线经反射镜反射后向地面倾斜,照亮车前 50 米内路面,规避对迎面来车驾驶员的眩目干扰,保障会车安全 。
(二)防眩目措施
1. 灯丝位置设计
近光灯丝因位于焦点上方 / 前方,光线反射后自然向下倾斜,大幅减少对迎面车辆驾驶员眼睛的直射,从光源布局根源降低眩目风险 。
2. 遮光罩
近光灯丝下方常规配备遮光罩。当近光灯开启,遮光罩有效遮挡近光灯丝射向下部的光线,阻止其经反射镜反射向上,进一步强化防眩目效果,让光线 “只照路面,不扰对向” 。
3. 非对称光形
通过偏置近光灯丝位置,塑造不对称光束形态,将眩光区域严格限制在特定范围,精准避开对面驾驶员视线,在满足自身照明需求同时,守护对向行车安全 。
4. Z 型光形
明暗截止线呈 Z 形,不仅化解会车时驾驶员的眩目困扰,还能兼顾对面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者,全方位覆盖不同道路参与者的防眩需求,让夜间出行更和谐 。
(三)优点
1. 功能集成
把远光、近光功能整合于一个灯泡内,结构简洁,节省车灯安装空间,降低整车成本,同时简化车辆电气系统复杂度,让车灯系统 “轻装上阵” 。
2. 照明效果好
远光模式提供远距离清晰照明,适配高速等场景;近光模式精准控制光线,会车、市区行驶时有效防眩,双重模式保障全场景行车安全,让 “看得清” 与 “不扰人” 兼得 。
3. 节能
对比独立远、近光灯设计,双灯丝前照灯能更科学分配功率,避免冗余能耗,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助力车辆节能降耗,实现性能与能效的平衡 。
(四)应用与发展
1. 广泛应用
从小型轿车到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双灯丝前照灯凭借实用的功能设计,成为各类汽车照明系统的 “标配”,覆盖多元车型,满足不同行驶条件下的照明刚需 。
2. 与其他技术结合
随着汽车技术迭代,双灯丝前照灯不断 “跨界融合”:与自动变光器电路协同,依据对向车辆灯光亮度,智能切换远、近光,解放驾驶员操作;融入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光线精准控制、自适应调节,让车灯 “聪明” 起来,适配更多复杂路况 。
二、对称与不对称前照灯
(一)不对称前照灯
1. 光束特点
近光光束左右光强、照明范围差异显著 。如图所示,右侧近光灯照射距离达 120m,左侧仅 60m 。这种 “右远左近、右亮左暗” 的设计,会车时规避左侧强光直射对向驾驶员,减少眩光;同时拓展右侧照明,方便观察路边行人、非机动车,让右侧道路细节 “尽收眼底” 。

2. 应用场景
适配右侧通行规则的国家 / 地区(如我国) 。市区行驶时,近光模式照亮前路且降扰对向;郊区等场景开启远光,也能保障照明效果,成为右侧通行环境下的 “安全照明首选” 。
(二)两者区别
| 对比维度 | 对称前照灯 | 不对称前照灯 |
|---|---|---|
| 光束分布 | 左右光强、照明范围一致 | 左右光强、照明范围不同,常 “右强左弱” |
| 防眩光效果 | 靠均匀光线避免刺眼 | 通过控制左侧光强、照射距离,减少对向眩光 |
| 适用行驶规则 | 左右行驶规则相同地区(如部分国家) | 右侧通行规则地区(如我国) |
(三)我国汽车前照灯应用情况
我国道路遵循右侧通行规则,乘用车等主流车型多采用不对称前照灯,契合会车安全需求 。但对于 L 类机动车(两轮 / 三轮摩托车,单 / 双灯前照灯 ),依据 GB 19152 - 2016《发射对称近光和 / 或远光的机动车前照灯》,存在使用对称前照灯的情况,形成 “主流不对称,特定车型对称” 的应用格局,全方位覆盖道路照明需求
10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