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适配器模式总结
适配器模式是设计模式三大类中结构性模式的基础模式,结构性模式的其几种都可以说是适配器模式的延申。
适配器模式分为3种:
类适配器
对象适配器
接口适配器(默认适配器)
优点:
1.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通过引入一个适配器类来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无须修改原有结构。
2.增加了类的透明性和复用性,将具体的业务实现过程封装在适配者类中,对于客户端类而言是透明的,而且提高了适配者的复用性,同一个适配者类可以在多个不同的系统中复用。
3.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通过使用配置文件,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适配器,也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适配器类,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类适配器模式优点:
由于适配器类是适配者类的子类,因此可以在适配器类中置换一些适配者的方法,使得适配器的灵活性更强。
对象适配器模式优点:
一个对象适配器可以把多个不同的适配者适配到同一个目标;
可以适配一个适配者的子类,由于适配器和适配者之间是关联关系,根据“里氏代换原则”,适配者的子类也可通过该适配器进行适配。
类适配器模式缺点:
对于Java、C#等不支持多重类继承的语言,一次最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不能同时适配多个适配者;
适配者类不能为最终类,如在Java中不能为final类,C#中不能为sealed类;
在Java、C#等语言中,类适配器模式中的目标抽象类只能为接口,不能为类,其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象适配器模式缺点:
与类适配器模式相比,要在适配器中置换适配者类的某些方法比较麻烦。如果一定要置换掉适配者类的一个或多个方法,可以先做一个适配者类的子类,将适配者类的方法置换掉,然后再把适配者类的子类当做真正的适配者进行适配,实现过程较为复杂。
适用场景:
系统需要使用一些现有的类,而这些类的接口(如方法名)不符合系统的需要,甚至没有这些类的源代码。
想创建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包括一些可能在将来引进的类一起工作。
二
- 何时使用
系统需要使用现有的类,而此类的接口不符合系统的需要。
想建立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
通过接口转换,将一个类插入另一个类系中。 - 方法
继承或依赖。 - 优点
可以让任何两个没有关联的类一起运行。
增加了类的透明性。我们访问Target目标角色,但具体实现都委托给了源角色,而这些对高层模块是透明的,也是不需要关心的。
提高了类的复用度。源角色在原有的系统中还是可以正常使用,而在目标角色中也可以充当新的演员。
灵活性非常好。什么时候不想要适配器了,直接删掉就可以了,基本上就类似一个灵活的构件,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卸载。 - 缺点
过多使用适配器,会使系统非常零乱。
由于Java至多继承一个类,所以至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而且目标类必须是抽象类。 - 使用场景
有动机地修改一个正常运行的系统的接口。 - 应用实例
电源适配器。
在Linux上运行Windows程序。
Java中的JDBC。
翻译官。 - 注意事项
只有碰到无法改变原有设计和代码的情况下,才考虑适配器模式。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来,类适配器是类间继承,对象适配器是对象的合成关系,也可以说是类的关联关系,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由于对象适配器是通过类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耦合的,因此在设计时就可以做到比较灵活,而类适配器就只能通过覆写源角色的方法进行扩展。
在实际项目中,对象适配器使用到的场景较多。
三
有时我们写的一个接口中有多个抽象方法,当我们写该接口的实现类时,必须实现该接口的所有方法,这明显有时比较浪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我们需要的,有时只需要某一些,此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接口的适配器模式,借助于一个抽象类,该抽象类实现了该接口,实现了所有的方法,而我们不和原始的接口打交道,只和该抽象类取得联系,所以我们写一个类,继承该抽象类,重写我们需要的方法就行。
四
以上的资料都是摘抄的、自己认为描述的清晰合理、便于理解的解释。
设计模式的代码,自己写了一套样例上传到了GitHUb上,详见
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
类模式
对象模式
默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