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Z-Order

Z-order,也有人称为 Zorder,指的是对象之间的层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使用 PowerPoint 制作文件时,当你把文件上被其它对象盖住的某个对象「上推至最顶层」,你就是在改变它的 Z-order。通常 Z-order 高者置于 Z-order 低者的「上面」。

通常 GUI 程序设计都会用到 Z-order 的观念,所以 Borland OWL 有 Z-order,Java AWT 有 Z-order,Java Swing 也有 Z-order。这些 GUI 链接库都提供了良好的 Z-order 自动管理机制,贴心地帮我们管理 Z-order,大部分的情况之下,我们不会直接使用到 Z-order。但是,当你需要处理到对象之间的层次关系时,如果你不知道 Z-order,你可就麻烦了。我曾经用 Java 设计过一个简单的 UML 绘图软件,当时并未善加使用 Swing 的 Z-order 管理机制(即 JLayeredPane),结果多写了好些程序代码就只是为了控制层次关系。这篇文章简单地为您介绍 Java 的 Z-order 观念以及 JLayeredPane,希望你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许多 Swing 的书都会再三告诫读者,「尽量不要」混合使用 Swing 和 AWT 的组件,原因就在于 Swing 和 AWT 的 Z-order 系统是不一样的。Swing 组件大都是 lightweight 的,而 AWT 的组件则一律是 heavyweight 的。我有个不错的比喻:Swing 组件是在 AWT 组件之内径自切割出来的层次,就好比 green thread 是在 process 之内径自切割出来的排程单位。你可能会问:「现在 green thread 已经「进化」成 native thread 了,以后 Swing 的 Z-order 会不会也「进化」成和 AWT 的 Z-order 同地位?」我认为不会,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Swing 组件都必须继承自 AWT 组件,而目前 Swing 正致力于减少 CPU 和内存资源的消耗量来提升速度,所以不可能还走回头路 heavyweight 化。

AWT 和 Swing 的 Z-order 规则一样,如下:
1. 组件的 Z-order 一定比其容器来得高,组件一定位于容器上层。
2. 同一个容器的两个组件中,越早加入容器者其 Z-order 越高,位置越上层。

但是如果混合使用 AWT 和 Swing,上述第二条规则就不一定了。比方说,在某容器内先加入一个 Swing 的组件,再加入一个 AWT 的组件,且此二组件有重叠的区域,结果却是 AWT 组件出现在 Swing 组件上面。这并未遵守第二条的规定,因为此例同时使用了 AWT 和 Swing,Swing 组件被当成和容器同一个层,AWT 组件则是容器上一层。

在六个标准的 layout(包括 BorderLayout、FlowLayout、GridLayout、GridBagLayout、CardLayout、以及 BoxLayout)管理之下,容器的组件之间不会重叠(甚至连 CardLayout 管理之下也是如此,因为 CardLayout 只是逻辑上组件重叠,但实际上的做法是一次只有一个组件被设为 visible),所以大多数情况下 Z-order 并不会影响外观。但是当组件之间有重叠的情况发生时,你就要特别注意了,这些包括了:
˙ 将 layout 设为 null,由程序自行控制组件的 layout,而且允许组件重叠的话,你不可以同时使用 AWT 和 Swing 的组件。
˙ JInternalFrame、JScrollPane、JLayeredPane、JDesktopPane...... 等容器会以重叠的方式放置组件,你不可以同时使用 AWT 和 Swing 的组件。
˙ 当使用 pop-up menu 时,此 menu 的容器如果有 heavyweight 的组件,那么你必须让此 pop-up menu 为 heavyweight,否则此 pop-up menu 可能会被盖住。呼叫 JPopupMenu.setLightWeightPopupEnabled(false) 即可让以后产生的 pop-up menu 都是 heavyweight 形式的。

前面提到,越早加入某容器的组件,其 Z-order 越高。除了 remove 再 add 之外,想改变 Z-order,你别无它法。但是如果你真的需要改变某容器的组件之 Z-order,那么你可以改用 javax.swing.JLayeredPane 当作容器,因为 JLayeredPane 提供了许多让你可以改变组件 Z-order 的 method。

对于 JLayeredPane 来说,Z-order 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 layer 和 position,两者都是整数值。某组件的 layer 数目越高,表示位于越上层。如果两个组件位于同一个 layer,则 position 数目越低者位于越上层。关于 JLayeredPane,请看 O'Reilly 出版的「Java Swing」一书 223~231 页。

05-22
### Z-Order 的概念及其在数据库优化中的应用 Z-Order 是一种空间填充曲线技术,用于将多维数据映射到一维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地保留原始数据的空间局部性[^3]。这种特性使得 Z-Order 曲线特别适合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 (GIS) 数据、图像处理以及任何涉及高维度索引的应用场景。 #### Z-Order 的工作原理 Z-Order 将二维或多维坐标转换成单个整数值的过程称为 **Z-value 编码**。该编码方式基于二进制交错法实现,即将每一对坐标的二进制表示按位交替排列形成一个新的数列[^4]。例如,在二维平面上给定两个点 `(x1, y1)` 和 `(x2, y2)`,它们对应的 Z-values 可以通过如下伪代码计算得出: ```python def z_order(x, y): result = 0 bit_mask = 1 << (max_bits - 1) while bit_mask != 0: result = (result << 1) | ((x & bit_mask) > 0) result = (result << 1) | ((y & bit_mask) > 0) bit_mask >>= 1 return result ``` 此算法的核心在于逐位提取 `x` 和 `y` 坐标上的每一位并将其交织在一起,从而构建出最终的一维值。 #### 在数据库优化中的作用 当应用于关系型数据库时,Z-Order 主要用来改进查询性能特别是针对范围查询和邻近度分析的任务。它能够显著减少 I/O 开销并通过预取相邻的数据页来提高缓存命中率[^5]。此外,由于其良好的聚簇效应,采用 Z-order 列表存储的表格通常能更好地支持大规模联接操作及聚合函数执行效率提升。 对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而言,利用 Z-curve 对记录重新布局有助于平衡节点间负载分配同时最小化网络传输成本[^6]。 #### 使用案例 假设有一个包含大量位置信息的大规模物流配送平台需要频繁检索特定区域内的订单详情,则可以通过预先按照经纬度字段生成相应的 Z-index 并建立覆盖整个表结构的复合索引来加速此类请求响应速度。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