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回的内容,小编尝试着不使用Simulink自带的PID控制器模块,而直接从PID控制器的算法出发,自己做一个PID控制器。如果自己的PID控制器和simulink自带PID控制器得到的结果相同,则认为自己的PID控制器正确。
首先,来看一下PID的控制算法,为了方便,我们先只讨论PI控制器,如下图:
其中v是PID的输出量,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Ppart(比例部分)和Ipart(积分部分),然后这两部分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的参数Kp和Ki就是我们在simulink控制器中看到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也就是PID控制器中我们经常要调整的模型参数。式子中的u是PID控制器中的输入量。所以,Ppart已经很明确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把Ipart表达出来,而不是上式中微分的形式,这里在simulink中通过matlab function将Ipart计算出来,matlab function中的脚本代码如下:
其中dt即仿真步长,也就是运行simulink模型时需要定义的fixed timestep,如下图。这里定义的仿真步长为0.001s。然后上图脚本中的v是fcn函数的一个输入量,对应PID算法中的Ki*u,然后上图脚本中的s是fcn函数的输出量,即对应PID算法中的Ipart,然后s和s_old,则为前后相邻两个仿真时间点的Ipart值。
最后,在Simulink中搭建的PID控制器模型如下图:
然后,通过simulink自带的PID控制器搭建的模型,如下图:
保持两个模型中Kp和Ki的参数相同,当前选用Ki=1、Kp=10,然后我们自己的PID控制器模型得到的结果如下:
然后用simulink自带PID控制器得到的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两个PID控制器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由此证明自己通过PID算法搭建的控制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