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Zookeeper
模型
数据模型
它很像数据结构当中的树,也很像文件系统的目录。
树是由节点所组成,ZooKeeper 的数据存储也同样是基于节点,这种节点叫做Znode。
但是,不同于树的节点,Znode 的引用方式是路径引用,类似于文件路径:/动物/猫
。这样的层级结构,让每一个 Znode 节点拥有唯一的路径,就像命名空间一样对不同信息作出清晰的隔离。
Znode
data:Znode存储的数据信息。
ACL:记录Znode的访问权限,即哪些人或哪些IP可以访问本节点
stat:包含Znode的各种元数据,比如事务ID、版本号、时间戳、大小等等。
child:当前节点的子节点引用,类似于二叉树的左右孩子。
Zookeeper是为读多写少的场景所设计。Znode并不是用来存储大规模业务数据,而是用于存储少量的状态和配置信息,每个节点的数据最大不能超过1MB。
种类
-
持久化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之后,该节点不会消失。
-
临时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之后,该节点被删除。(可以做服务注册等。。。)
-
顺序持久化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之后,该节点不会消失,且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
顺序临时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之后,该节点被删除,且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基本操作
API
create:创建节点
delete:删除节点
exists:判断节点是否存在
getData:获得一个节点的数据
setData:设置一个节点的数据
getChildren:获取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
其中,exists、getData、getChildern属于读操作,客户端在请求读操作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设置watch。
Watch
watch可以理解为注册在特定Znode上的触发器。当这个Znode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调用了create、delete、setData方法的时候,将会触发Znode上注册的对应事件,请求Watch的客户端会接收到异步通知。
具体交互过程如下:
-
客户端调用getData方法,Watch参数是true。服务端接收到请求,返回节点数据,并且在对应的hash表里插入被Watch的Znode路径,以及Watcher列表。
-
当被Watch的Znode被删除,服务端会查找hash表,找到该Znode对应的所有Watcher,异步通知客户端,并且删除hash表中对应key-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