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2014年真题:综合知识-答案及详解

【第1题】

在订单管理模块中,新建订单和修改订单都需要检查用户是否登录,用例“新建订单”、“修改订单”与用例“检查用户登录”之间是(1)。

A.包含关系
B.扩展关系
C.泛化关系
D.聚集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用例建模的基本知识。
用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扩展和泛化。当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例中提取公共行为时,应该使用包含关系来表示它们,这个提取出来的公共用例称为抽象用例,而把 原始用例称为基本用例或基础用例。如果一个用例明显地混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场景,即根据情况可能发生多种分支,则可以将这个用例分为一个基本用例和一个或多个扩展用例。当多个用例共同拥有类似的结构和行为的时候,可以将它们的共性抽象为父用例,其他的用例作为泛化关系中的子用例。

【答案】A

【第2题】

UML中,序列图的基本元素包括(2)。

A.对象、生命线和泳道
B.对象、泳道和消息
C.对象、生命线和消息
D.生命线、泳道和消息

【解析】本题考查UML建模的基本知识。
UML序列图是一种交互图,它由一组对象或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发送的消息构成。构成序列图的基本元素包括对象、生命线和消息,还可以包括角色和激活期两种元素。泳道在UML活动图中区分了负责活动的对象,它明确地表示了哪些活动是由哪些对象进行的。

【答案】C

【第3~4题】

UML中,静态视图描述事务的静态结构,主要包括(3);交互视图描述了执行系统功能的各个角色之间相互传递消息的顺序关系,主要包括(4)。

(3) A.用例图、类图、包图
B.用例图、组件图、部署图
C.类图、对象图、状态图
D.组件图、协作图、包图
(4)A.活动图、状态图
B.序列图、状态图
C.活动图、协作图
D.序列图、协作图

【解析】本题考查UML建模的基本知识。
UML中的静态视图用于描述事物的静态结构,主要包括用例图、类图和包图:动态视图描述事物动态行为,主要包括活动图、状态图、序列图和协作图。动态视图中,交互视图描述了执行系统功能的各个角色之间相互传递消息的顺序关系,主要包括序列图、协作图。

【答案】A D

【第5题】

使用UML进行关系数据库的(5)时,需要设计出表达持久数据的实体类及其联系,并将它们映射为数据库表和视图等。

A.业务用例设计
B.逻辑数据模型设计
C.物理数据模型设计
D.物理实现设计

【解析】本题考查UML数据库建模的基本知识。
基于UML的关系数据库设计分为4个阶段:
①业务用例设计是进行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使用用例图等建立业务模型;
②逻辑数据模型设计是确定应用系统所需的持久数据,设计出关系数据库中表达持久数据的实体类及其联系,并将它们映射为数据库表和视图等;③物理数据模型设计使用组件图、配置图等设计数据库的物理模型;④物理实 现设计根据物理数据模型建立具体数据库环境下的数据库表、视图等。

【答案】B

【第6题】

以下关于IPsec协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6)。

A.IPsec认证头(AH)不提供数据加密服务
B.IPsec封装安全负荷(ESP)用于数据完整性认证和数据源认证
C.IPsec的传输模式对原来的IP数据报进行了封装和加密,再加上了新IP头
D.IPsec通过应用层的Web服务建立安全连接

【解析】本题考查IPsec协议的基础知识。
IPsec的功能可以划分三类:
①认证头(Authentication Header, AH):用于数据完整性认证和数据源认证;
②封装安全负荷(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ESP):提供数据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认证,ESP也包括了防止重放攻击的顺序号;
③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Internet Key Exchange,IKE):用于生成和分发在ESP和AH中使用的密钥,IKE也对远程系统进行初始认证。
IPsec传输模式中,IP头没有加密,只对IP数据进行了加密;在隧道模式中,IPSec 对原来的IP数据报进行了封装和加密,加上了新的IP头。
IPSec的安全头插入在标准的IP头和上层协议(例如TCP)之间,任何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可以不经修改地从标准IP转向IPSec,同时IPSec通信也可以透明地通过现有的IP路由器。

【答案】: A

【第7题】

防火墙的工作层次是决定防火墙效率及安全的主要因素,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7)。

A.防火墙工作层次越低,则工作效率越高,同时安全性越高
B.防火墙工作层次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同时安全性越低
C.防火墙工作层次越高,则工作效率越高,同时安全性越低
D.防火墙工作层次越高,则工作效率越低,同时安全性越高

【解析】本题考查防火墙的基础知识。
防火墙的性能及特点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所决定:
①工作层次,这是决定防火墙效率及安全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工作层次越低,则工作效率越高,但安全性就低了;反之,工作层次越高,工作效率越低,则安全性
越高。
②防火墙采用的机制,如果采用代理机制,则防火墙具有内部信息隐藏的特点,相对而言,安全性高,效率低;如果采用过滤机制,则效率高,安全性却降低了。

【答案】D

【第8题】

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事件分析器接收事件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是否为入侵行为或异常现象,其常用的三种分析方法中不包括(8)。

A.模式匹配
B.密文分析
C.数据完整性分析
D.统计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入侵检测系统的基础知识。
入侵检测系统由4个模块组成: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事件数据库和响应单元。其中,事件分析器负责接收事件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是否为入侵行为或异常现象,其分析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模式匹配: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②统计分析:首先给系统对象(例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建立正常使用时的特征文件(Profile),这些特征值将被用来与网络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观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认为有可能发生入侵行为;③数据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文件或系统对象的属性是否被修改,这种方法往往用于事后的审计分析。

【答案】B

【第9题】

某实验室使用无线路由器提供内部上网,无线路由器采用固定IP地址连接至校园网,实验室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定期出现不能访问互联网的现象,经测试无线路由器工作正常,同时有线接入的用户可以访问互联网。分析以上情况,导致这一故障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9)。

A.无线路由器配置错误
B.无线路由器硬件故障
C.内部或者外部网络攻击
D.园网接入故障

【解析】本题考查网络故障分析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目经测试无线路由器工作正常,则说明无线路由器硬件无故障,而如果是配置错误则不会出现实验室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定期出现不能访问互联网的现象。另 外题目说明同时有线接入的用户可以访问互联网,说明校园网接入服务正常。而如果有在该路由器受到实验室内部或者外部的网络攻击时则很有可能产生此现象。

【答案】C

【第10题】

软件著作权中的翻译权不是指将原软件(10)权利。

A.由一种自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
B.由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C.操作界面中涉及的自然语言文字由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D.程序中涉及的自然语言文字由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规定:“翻译权,即将原软件从一种自 然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文字的权利”。自然语言文字包括操作界面上、程序中涉及的自然语言文字。软件翻译权不涉及软件编程语言的转换,不会改变软件的功能、结构和界面。将程序从一种编程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编程语言,则不属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规定的翻译。

【答案】B

【第11题】

某学校举行程序设计竞赛,两位同学针对同一问题、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采用相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利用相同的开发环境完成了程序设计。两个程序相似,同学甲先提交,同学乙的构思优于甲。此情形下,(11)享有著作权。

A.同学甲
B.同学甲、同学乙都各自
C.同学乙
D.同学甲、同学乙都不

【解析】本题考査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软件必须是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具有独创性,即软件系独立开发完成,不是依现有软件抄袭、复制而来。《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 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即软件著作权因程序的完成而自动产生,不必履行任何形式的登记或注册手续,也不论其是否已经发表。两个程序是两位同学各自独立完成,所以两位同学都对其程序享有著作权。

【答案】B

【第12题】

利用(12)可以保护软件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A.著作权
B.专利权
C.商业秘密权
D.商标权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对其进行了具体规定。利用商业秘密权可以保护软件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答案】C

【第13题】

甲、乙软件公司2012年7月12日就其财务软件产品分别申请“清山”和“青山”商标注册。两财务软件产品相似,且甲、乙软件公司第一次使用时间均为2009年5月12日。此情形下,(13)能获准注册。

A.“清山”
B.“清山”与“青山”都
C.“青山”
D.由甲、乙抽签结果确定谁

【解析】
商标法第七条规定:“商标使用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显著特征指商标的识别能力,即商标的构成要素必须具有可识别性,便于区别。 通常,无论组成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是繁还是简,只要足以区别商品的不同来源,就认为其具备了显著特征。如果两个申请人申请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一般不认为具备显著特征。相同商标是指用于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的两个商标的文字、图形、字母、 数字、三维标志或颜色组合相同。读音相同也属于相同商标,如“小燕”与“小雁”、“三九”与“999”。近似商标是指在文字的字形、读音或者阁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文字与图形的整体结构等要素大体相同的商标。判断商标是否近似,一般从商标的外观、读音和含义三个要素来判断《如果有一个以上的要素近似,可视为近似商标。外观近似是指商标本身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近似,如虎、豹、猫图案外观近似,易引起消费者误认。 读音近似是指商标的发音产生混淆,如“娃哈哈”与“娃娃哈”,易引起消费者误认。含义近似是指商标所表示的含义易发生混淆,如“长城”与“八达岭”,虽然读音、文字都不近似,但其所指的事物非常近似,其思想主题相同,也会引起消费者的误认。
我国商标注册采取“申请在先”的审查原则,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申请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时,商标主管机关根据申请时间的先后,决定 商标权的归属,申请在先的人可以获得注册。对于同日申请的情况,使用在先的人可以获得注册。如果同口使用或均未使用,则采取申请人之间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各申请人抽签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分别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的,各申 请人应当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提交其申请注册前在先使用该商标的证据。同日使用或者均未使用的,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商标局通知之日起30日内自行协商,并将书面协议报送商标局;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局通知各申请人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一个申请人,驳回其他人的注册申请。商标局已经通知但申请人未参加抽签的,视为放弃申请,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未参加抽签的申请人。”

【答案】D

【第14题】

使用多处理机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14)代码的并行性。

A.操作级和指令级
B.指令级和作业级
C.作业级和任务级
D.任务级和指令级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广义上说,使用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的计算机系统都是多处理机系统。传统的狭义多处理机系统是指利用系统内的多个CPU并行执行用户多个程序,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或用来进行冗余操作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多处理机系统中,提高程序并行性的关键,是把任务分解成足够多的可同时操作的进程。

【答案】C

【第15题】

按照Cache地址映像的块冲突概率,从高到低排列的是(15)。

A.全相联映像→直接映像→组相联映像
B.直接映像→组相联映像→全相联映像
C.组相联映像→全相联映像→直接映像
D.直接映像→全相联映像→组相联映像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直接映像是指在进行映像的工作时,规定各区中的某一信息块只能映像到Cache中的一个固定的信息块中,即主存中的第0块映像到Cache的第0个块,第1块映像到Cache 的第1块,以此类推。
全相联映像是指主存中的每一个字块可映像到Cache任何一个字块位置上。
组相联映像方式是直接映像和全相联映像的一种折衷方案。这种方法将存储空间分为若干组,各组之间是直接映像,而组内各块之间则是全相联映像。
显然,进行地址映像时,直接映像方式下冲突概率最高,全相联映像方式下冲突概率最低。

【答案】B

【第16题】

某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件的可靠性模型由下图所示。若每个部件的千小时可靠度都为R,则该计算机系统的千小时可靠度为(1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1-R2)(1-R3)
B.(1-R2)+(1-R3)
C.(1-(1-R)2)(1-(1-R)3)
D.(1-(1-R)2)+(1-(1-R)3)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设各子系统的可靠度为R1,R2,…,Rn,则整个并联系统的可靠度为
R=1-(1-R1)(1-R2)(1-R3)-(1-Rn)
设各子系统的可靠度为R1,R2,…,Rn,则整个串联系统的可靠度为
R=R1R2…Rn
因此,题中所给系统的可靠度为(1-(1-R)2)(1-(1-R)3)

【答案】C

【第17题】

DMA工作方式是在(17)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通路。

A.CPU与外设
B.CPU与主存
C.主存与外设
D.外设与外设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DMA方式(Direct Memory Access,也称为成组数据传送方式),有时也称为直接内存操作。一个设备接口试图通过总线直接向另一个设备发送数据(一般是大批量的数据),它会先向CPU发送DMA请求信号,向CPU提出接管总线控制权的总线请求,CPU收到该信号后,在当前的总线周期结束后,会按DMA信号的优先级和提出DMA请求的先后顺序响应DMA信号。CPU对某个设备接口响应DMA请求时,会让出总线控制权,于是在DMA控制器的管理下,外设和存储器直接进行数据交换,而不需CPU干预。数据传送完毕后,设备接口会向CPU发送DMA结束信号,交还总线控制权。

【答案】C

【第18题】

浮点数在机器中的表示形式如下所示,若阶码的长度为e,尾数的长度为m,则以下关于浮点表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1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e的值影响浮点数的范围,e越大,所表示的浮点数值范围越大
②e的值影响浮点数的精度,e越大,所表示的浮点数精度越高
③m的值影响浮点数的范围,m越大,所表示的浮点数范围越大
④m的值影响浮点数的精度,m越大,所表示的浮点数精度越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在浮点表示方式下,浮点数的精度由尾数部分来确定,范围则取决于阶码的长度,因此阶码e越大,所表示的浮点数值范围越大,尾数的位数m越大,所表示的浮点数精度越高。

【答案】C

【第19题】

某服装公司希望对现有的信息发布系统进行集成与改造,从而实现随时通过互联网向用户发布特定的信息,为了避免骚扰用户,系统还要允许每个用户指定他们感兴趣的消息,另外还要向特定的用户群发送特定消息。针对上述要求,(19)方案相对更为可行。

A.采用订阅-发布(Subscript/Publish)模式。客户订阅需要的信息,并监听消息,消息到来后通知客户接收
B.采用动态接收表(Dynamic List)模式。客户订阅需要的消息,接收表是一个路由器,把一个消息广播给一组接收者,同时为每个接收者提供专门的消息处理
C.采用消息存储库(Message Store)模式。监听所有的消息,将它们存储到一个消息存储库中,通过查询客户订阅状态如何进行消息分发
D.采用文件传输(File Transfer)模式。用户安装客户端监听消息,消息转换为文件,通过FTP传输并通知用户接收消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企业应用系统集成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
根据题干要求,某公司需要通过互联网向用户发布特定的信息,为了避免骚扰用户,系统还要允许每个用户指定他们感兴趣的消息,另外还要向特定的用户群发送特定消息。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一个“订阅一发布”的要求,即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消息;另外一个需求是向特定的用户群发送特定的消息。对这两个需求,仅仅采用“订阅一发布”的方式无法满足第二个功能需求。应该采用动态接收表(Dynamic List) 模式,客户订阅需要的消息,接收表是一个路由器,把一个消息广播给一组接收者,同时为每个接收者提供专门的消息处理,这样才能完全满足应用的要求。

【答案】B

【第20~21题】

详细调查为系统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提供详尽的、准确的、完整的系统的资料。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现有系统的运行环境和状况、系统功能、(20)、资源情况、约束条件和薄弱环节等。如果对某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时,发现该系统业务复杂,涉及岗位较多,系统的历史遗留文档全面、数量很大时,可以采用(21)方法。

(20)A.业务流程
B.数据库模型
C.网络传输协议
D.编程语言
(21)A.现场观摩
B.书面调查
C.个别访问
D.抽样调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系统分析和建模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细调查是系统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主要为系统分析和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提供详尽的、准确的、完整的、系统的资料。详细调査的主要内容包括现有系统的运行环境和状况、系统功能、业务流程、资源情况、约束条件和薄弱环节等。如果在对某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査时,发现该系统业务复杂,涉及岗位较多,系统的历史遗留文档全面、数量很大时,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答案】A D

【第22题】

系统分析阶段,在确定系统的所有功能后,还需要分析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和流程,使用(22)来检验是否识别出所有的功能,判定系统分析师是否了解系统功能,也是以后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

A.系统功能体系图
B.功能流程图
C.数据流图
D.实体-联系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系统功能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系统分析阶段,确定系统的所有功能后,还需要分析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和流程,通常系统分析师会使用“系统功能体系图”来检验是否识别出所有的功能,判定系统分析师是否了解系统功能,也是以后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

【答案】C

【第23题】

在对于现有系统进行分析时,(23)方法是错误的。

A.多与用户沟通,了解他们对现有系统的认识和评价
B.了解现有系统的组织结构,输入/输出、资源利用情况和数据处理过程
C.理解现有系统“做什么”的基础上,抽取其“怎么做”的本质
D.从对现有系统的物理模型出发,通过研究、分析建立起其较高层次的逻辑模型描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系统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时,需要多与用户沟通,了解他们对现有系统的认识和评价; 需要了解现有系统的组织结构、输入/输出、资源利用情况和数据处理过程;应该从对现有系统的物理模型出发,通过研究、分析建立起其较高层次的逻辑模型描述;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主要分析问题域,而不应该关注“怎么做”,即解决域中的具体解决方案。

【答案】C

【第24~26题】

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TFD)是业务流程调查结果的图形化表示,它反映现有系统各部门的业务处理过程及其之间的分工与联系,以及连接各部门的(24)的传递和流动关系,体现现有系统的边界、环境、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内容。某公司的系统分析师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到了系统“员工领原材料”的业务流程描述:员工填写领料单,库长批准领料单,库工查村存库账,如果发现缺货则通知采购人员,采购人员通知供货单位补充货物,最终向员工提供原材料。使用TFD描述这一流程时,“供货单位”应该表示为(25),“员工”应该表示为(26)。

(24).A.信息流
B.控制流
C.功能流
D.业务流
(25)A.外部实体
B.业务处理单位
C.参与者
D.数据处理
(26)A.外部实体
B.业务处理单位
C.参与者
D.数据处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业务流程图这一建模工具的理解和掌握。
业务流程图(Transaction Flow Diagram,TFD)是业务流程调查结果的图形化表示,它反映现有系统各部门的业务处理过程及其之间的分工与联系,以及连接各部门信息流的传递和流动关系,体现现有系统的边界、环境、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内容。在题干中的例子中,供货羊位应该是系统之外的一个实体,会根据采购人员的通知进行货物补充,其行为不再系统之内,因此应该表示为外部实体;员工是处理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单元,应该表示为业务处理单位。

【答案】A A B

【第27题】

某公司要开发一个软件产品,产品的某些需求是明确的,而某些需求则需要进一步细化。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产品需要尽快上市。则开发该软件产品最不适合采用(27)模型。

A.增量
B.原型
C.瀑布
D.螺旋

【解析】本题考查软件过程模型的基本概念。
软件过程模型习惯上也称为软件开发模型,是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它包括可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瀑布模型的优点是:容易理解,管理成本低,强调开发的阶段性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査和产品测试。不足之处是:客户必须能够完整、正确和清晰地表达他们的需要,需求或设计中的错误往往只有到了项目后期才能够被发现。
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它假设可以将需求分段为一系列增量产品,每一增量可以分别地开发。该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
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开发初期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准确的需求规格说明。这主要是由于客户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对未来系统的全面要求,开发者对要解决的应用问题模糊不淸,以至于形成的需求规格说明常常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有时甚至是有歧义的。此外,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用户可能会产生新的要求,导致需求的变更。而煺布模型难以适应这种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于是出现了快速原型(rapidprototype)这种新的开发方法。原型是预期系统的一个可执行版本,反映了系统性质的一个选定的子集。一个原型不必满足目标软件的所有约束,其目的是能快速、低成本地构建原型。
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结合起来,加入了两种模型均忽略的风险分析,弥补了这两种模型的不足。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对每个演化层出现的风险有了解,继而做出应有的反应。因此特别适用于庞大、复杂并且具有高风险的系统。与瀑布模型相比,螺旋模型支持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为用户参与软件开发的所有关键决策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提高软件的适应能力,并且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管理决策提供了便利,从而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

【答案】C

【第28~29题】

(28)是系统分析阶段结束后得到的工作产品,(29)是系统测试阶段完成后的工作产品。

A.系统设计规格说明
B.系统方案建议书
C.程序规格说明
D.单元测试数据
A.系统设计规格说明
B.系统方案建议书
C.程序规格说明
D.单元测试数据

【解析】本题考查软件配置项的基本概念。
随着软件开发工作的开展,会得到许多工作产品或阶段产品,还会用到许多工具软件。所有这些独立的信息项都要得到妥善的管理,决不能出现混乱,以便于在提出某些特定的要求时,将它们进行约定的组合来满足使用的目的。这些信息项目是配針管理的对象,称为软件配置项。
软件配置项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类,指软件开发环境或软件维护环境,例如编译器、操作系统、编辑器、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项目管理工具、文档编制工具等;
(2)定义类,是需求分析与定义阶段结束后得到的工作产品,例如需求规格说明、项目开发计划、设计标准或设计准则、验收测试计划等:
(3)设计类,设计阶段结束后得到的工作产品,例如系统设计规格说明、程序规格说明、数据库设计、编码标准、用户界面标准、测试标准、系统测试计划、用户手册等;
(4)测试类,系统测试完成后的工作产品,例如系统测试数据、系统测试结果、操作手册、安装手册等:
(5)维护类,进入维护阶段以后产生的工作产品。

【答案】B D

【第30~31题】

已知一个类可以处理以英制标准(英寸、英里等)表示的数据,现在需要处理一公制单位表示的数据,则可以使用(30)模式来解决该问题。当(31)时,可以使用该设计模式。

(30)A.Adapter
B.Decorator
C.Delegation
D.Proxy
(31)A.对一个抽象的实现部分的修改对用户不产生影响
B.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而它的接口不符合用户需求
C.一个系统要独立于它的产品创建、组合和表示
D.一个对象的改变需要同时改变其他对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
Adapter的设计意图是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Adapter模式适用于以下情况:
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而它的接口不符合要求。
想创建一个可以复用的类,该类可以与其他不相关的类或不可预见的类(即那些接口可能不一定兼容的类)协同工作。
仅适用于对象Adapter想使用一个已经存在的子类,但是不可能对每一个都进行子类化以匹配他们的接口。对象适配器可以适配它的父类接口。

【答案】A B

【第32题】

在建立企业模型过程中,确定了企业高层业务功能之后,可以通过功能分解的方式将其进一步分解为业务过程。以下关于功能分解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32)。

A.每个高层功能一般至少可分解成两个子功能或过程
B.同种功能或过程在分解中不能重复出现
C.组成较高层次的功能的子功能或过程,必须反映较高层功能的所有方面
D.在同一分解层次上同时包含功能与过程

【解析】
确定企业信息结构是信息战略规划的任务之一。在建立企业模型过程中,确定了企业高层业务功能之后,还可以将高层业务功能进一步分解为业务过程。在功能分解过程中应下列分解原则:
(1)每个功能至少可分解成两个子功能或过程;
(2)在同一层次上的成分应属于同种类型,要么都是功能,要么都是过程;
(3)同种功能或过程在分解中不能重复出现;
(4)组成较高层次的功能的子功能或过程,必须反映较高层功能的所有方面。

【答案】D

【第33题】

在UML2.0中,(33)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它能够(34)。

A.定时图
B.通信图
C.顺序图
D.交互概览图

【解析】本题考査UML的基本概念。
UML2.0提供了13种图,分别是类图、对象图、用例图、序列图、通信图、状态图、活动图、构件图、部署图、组合结构图、包图、交互概览图和定时图。序列图、通信图、交互概览图和定时图均被称为交互图。
定时图是一种新增的、特别适合实时和嵌入式系统建模的交互图,也称为计时图 (Timing Diagram),计时图关注沿着线性时间轴、生命线内部和生命线之间的条件改变。它描述对象状态随着时间改变的情况,很像示波器,适合分析周期和非周期性任务。定时图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
通信图(Communication Diagram)强调收发消息的对象的结构组织,在早期的版本中也被称作协作图。通信图强调参加交互的对象的组织。
交互概览图(Interaction Overview Diagram)是UML 2.0新增的交互图之一,它是活动图的变体,描述业务过程中的控制流概览,软件过程中的详细逻辑概览,以及将多个图进行连接,抽象掉了消息和生命线。
序列图(Sequence Diagram)是场景(scenario)的图形化表示,描述了以时间顺序组织的对象之间的交互活动。

【答案】A

【第34题】

在UML2.0中,(33)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它能够(34)。

A.表示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
B.直观地表示对象之间的协作关系
C.把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刻以及各个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具体地表示出来
D.确定参与交互的执行者

【解析】本题考査UML的基本概念。
UML2.0提供了13种图,分别是类图、对象图、用例图、序列图、通信图、状态图、活动图、构件图、部署图、组合结构图、包图、交互概览图和定时图。序列图、通信图、交互概览图和定时图均被称为交互图。
定时图是一种新增的、特别适合实时和嵌入式系统建模的交互图,也称为计时图 (Timing Diagram),计时图关注沿着线性时间轴、生命线内部和生命线之间的条件改变。它描述对象状态随着时间改变的情况,很像示波器,适合分析周期和非周期性任务。定时图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
通信图(Communication Diagram)强调收发消息的对象的结构组织,在早期的版本中也被称作协作图。通信图强调参加交互的对象的组织。
交互概览图(Interaction Overview Diagram)是UML 2.0新增的交互图之一,它是活动图的变体,描述业务过程中的控制流概览,软件过程中的详细逻辑概览,以及将多个图进行连接,抽象掉了消息和生命线。
序列图(Sequence Diagram)是场景(scenario)的图形化表示,描述了以时间顺序组织的对象之间的交互活动。

【答案】C

【第35~36题】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信息系统规划、企业规划、业务流程建模等密切相关。在关于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活动中,(35)利用机会或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和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36)关注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来支撑业务流程的运作,进而实现企业的关键业务目标,其重点在于对信息系统远景、组成架构、各部分逻辑关系进行规划。

(35)A.企业战略规划
B.信息资源规划
C.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D.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36)A.企业战略规划
B.信息资源规划
C.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D.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信息系统规划、企业规划、业务流程建模等密切相关。在关于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活动中,企业战略规划利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和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关注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来支撑业务流程的运作,进而实现企业的关键业务目标,其重点在于对信息系统远景、组成架构、各部分逻辑关系进行规划。

【答案】A C

【第37~38题】

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开发方法,以保证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既定的预算和时间要求范围内,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系统,是系统分析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37)方法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与沟通,缩短开发周期,提供系统开发的正确性和效率。(38)方法以粗粒度、松散耦合的系统功能为核心,强调系统功能的标准化和构件化,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可复用性和可演化性。

(37)A.结构化
B.面向对象
C.原型化
D.面向服务
(38)A.结构化
B.面向对象
C.原型化
D.面向服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软件开发方法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与比较。
在众多的开发方法中,面向对象方法最早来源于仿真领域,其特点是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鉍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提供系统开发的正确性和效率。面向服务的方法以粗粒度、松散耦合的系统功能为核心,强调系统功能的标准化和构件化,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可复用性和可演化性。

【答案】B D

【第39题】

实施企业信息战略规划有多种方法,其中(39)主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A.企业系统规划
B.关键成功因素法
C.信息工程法
D.价值链分析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企业信息战略规划的方法的理解、掌握与比较。
实施企业信息战略规划有多种方法,其中信息工程法主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答案】C

【第40~41题】

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的视图、基本表和存储文件的结构分别与(40)对应;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分别通过修改(41)来完成的。

(40)A.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B.模式、内模式、外模式
C.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D.外模式、内模式、模式
(41)A.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映像
B.外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映像
C.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映像、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
D.外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

【解析】本题考查对数据库基本概念掌握程度。
数据库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其中,视图对应外模式、基本表对应模式、存储文件对应内模式。
数据的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库的内模式发生改变时,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为了保证应用程序能够正确执行,需要通过修改概念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发生变化后,用户程序也可以不修改。但是,为了保证应用程序能够正确执行,需要修改外模式与概念模式之间的映像。

【答案】C A

【第42~43题】

给定关系模式R(U,F),U={A,B,C,D},F={AB→C,CD→B}。关系R(42),且分别有(43)。

(42)A.只有1个候选关键字ACB
B.只有1个候选关键字BCD
C.有2个候选关键字ACD和ABD
D.有2个候选关键字ACB和BCD
(43)A.0个非主属性和4个主属性
B.1个非主属性和3个主属性
C. 2个非主属性和2个主属性
D.3个非主属性和1个主属性

【解析】本题考查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
根据函数依赖定义,可知ACD→U ,ABD→U,所以ACD和ABD均为候选关键字。
根据主属性的定义“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叫做主属性(Prime attribute), 否则叫做非主属性(Nonprime attribute)”,所以,关系R中的4个属性都是主属性。

【答案】C A

【第44~45题】

销售公司数据库中的关系零件为P(Pno,Pname,Sname,City,Qty),Pno表示零件号,Pname表示零件名称,Sname表示供应商,City表示所在地,Qty表示库存量。其函数依赖集F={Pno→Pname,(Pno,Sname)→Qty,Sname→City}。关系P为(44),存在冗余度大、修改操作不一致、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的问题。若将P分解为(45),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44)A.1NF
B.2NF
C.3NF
D.4NF
(45)A.P1(Pname,Qty)、P2(Pno,Sname,City)
B.P1(Pname,Pname)、P2(Sname,City,Qty)
C.P1(Pno,Pname)、P2(Pno,Sname,Qty)、P3(Sname,City)
D.P1(Pno,Pname)、P2(Pno,Qty)、P3(Sname,City)、P4(City,Qty)

【解析】本题考查对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基础知识。
原零件关系P存在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Pno, Sname) ——>Qty,但是Pno ——>Pname、Sname ——>City,因此P∈1NF,而非2NF的。1NF主要存在冗余变大、修改操作的不一致、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的问题。
分解后的关系模式P1P2和P3消除了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同时不存在传递依赖,故达到3NF。

【答案】A C

【第46~48题】

进程P1、P2、P3、P4、P5和P6的前趋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若用PV操作控制这6个进程的同步与互斥的程序如下,那么程序中的空a、空b和空c处应分别为(46);空d和空e处应分别为(47);空f和空g处应分别为(4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6).A.V(S3)、P(S2)和V(S4)V(S5)
B.P(S3)、P(S2)和V(S4)V(S5)
C.V(S2)、P(S3)和P(S4)P(S3)
D.V(S2)、V(S3)和P(S3)P(S4)
(47).A.V(S3)V(S4)和V(S6)
B.P(S3)P(S4)和V(S6)
C.P(S3)V(S4)和V(S6)
D.P(S3)V(S4)和P(S6)
(48).A.V(S5)和V(S7)
B.P(5)和P(S7)
C.P(S5)和V(S7)
D.V(S5)和P(S7)

【解析】
对于试题(46),根据前驱图P2进程需要等待P1进程的通知,故需要利用P (S1) 操作测试P1进程是否运行完,P2进程运行结束需要利用V操作分别通知P4进程,所以空a应填V (S2)用以通知P4进程可以执行:前驱图P3进程开始运行前必须等待P1 进程的通知,需要用P操作测试P1进程是否运行完,所以空b应填P (S2)操作测试P1进程是否运行完;P3进程运行结束需要利用V (S4) V (S5)操作通知P4和P5进程可以开始运行,故空c应填V (S4) V (S5)。
根据上述分析,用PV操作控制这6个进程的同步与互斥的程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试题(47),根据前驱图P4进程开始运行前必须等待P2和P3进程的通知,需要用P (S3)操作测试P2进程是否运行完,用P (S4)操作测试P3进程是否运行完,所以空d应填P (S3) P (S4), P4进程运行结束需要利用V (S6)操作通知P5进程,所以空e应填V (S6)。
对于试题(48),根据前驱图P5进程开始运行前必须等待P3进程的通知,需要用P (S5)操作测试P3进程是否运行完,故空f应填写P (S5):P5进程运行结束需要利用V操作通知P6进程,故空g应填写V(S7)。

【答案】A B C

【第49题】

某系统采用请求页式存储管理方案,假设某进程有6个页面,系统给该进程分配了4个存储块,其页面变换表如下表所示,表中的状态位等于1和0分别表示页面在内存或不在内存。当该进程访问的第3号页面不在内存时,应该淘汰表中页面号为(49)的页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0
B.2
C.4
D.5

【解析】本题考查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请求页式存储管理方案中,当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时需要置换页面,正确的置换页面的原则如下表,即最先置换访问位和修改位为00,第二访问位和修改位为01,第三访问位和修改位为10,最后才置换访问位和修改位为11。 因此本题当该进程访问的页面3不在内存时,应该淘汰表中页号为4的页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C

【第50~51题】

某风险投资公司拥有的总资金数为25,分期为项目P1、P2、P3、P4投资,各项目投资情况如下表所示。公司的可用资金数为(50)。若P1和P3分别申请资金数1和2,则公司资金管理处(5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0).A.0
B.1
C.2
D.3
(51).A.只能先为项目P1进行投资,因为投资后公司资金周转状态是安全的
B.只能先为项目P3进行投资,因为投资后公司资金周转状态是安全的
C.可以同时为项目P1、P3进行投资,因为投资后公司资金周转状态是安全的
D.不能先为项目P3进行投资,因为投资后公司资金周转状态是不安全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对于试题(50),因为企业的总资金数是25,企业资金管理处为项目P1、P2、P3、P4已投资的资金总数=5+5+6+7=23,故可用资金数为2。
对于试题(51),因为在图a的情况下,公司资金管理处为P3分配资金2个单位后,能保证项目P3得到所需的最大资金完成项目,归还资金,使得公司的可用资金为8, 而项目P1、P2、P4的尚需资金分别为4、7、6,均小于可用资金,故为项目P3进行投资,投资后公司资金周转状态是安全的。

【答案】C B

【第52题】

某部门邀请3位专家对12个项目进行评选,每个专家选了5个项目。评选的结果中,有a个项目被3人都选中,有b个项目被2个选中,有c个项目被1人选中,有2个项目无人选中。据此,可以推断(52)。

A.a>2
B.b>5
C.b为偶数
D.c≥a+b

【解析】本题考查数学应用(方程求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意,a,b,c都是非负整数,a+b+c=12-2=10①,3a+2b+c=3X5=15②。由2①- ②可得c-a=5。
a=0时,c=5,b=5,c=a+b;
a=1时,c=6,b=3,c>a+b;
a=2时,c=7,b=1,c>a+b;
a>2时,c>7,a+c至少为11,与a+b+c=10矛盾。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推断供选答案D是正确的。
(按汉语常规,a、b、c应均是正整数,a=0的情况不存在,此时应有结论c>a+b)

【答案】D

【第53题】

设甲乙丙三人独立解决某个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45、0.55、0.6,则三人一起解决该问题的概率约为(53)。

A.0.53
B.0.7
C.0.8
D.0.9

【解析】本题考查数学应用(概率)能力。
根据题意,三人一起无法解决该问题的概率为(1-0.45) x (1-0.55) x (1-0.6)=0.099。所以,三人一起能解决该问题的概率为1-0.099=0.901。
另一种解题思路是:甲解决了该问题的0.45部分,余下0.55部分没有解决。此时,乙能解决其中的0.55部分,即乙能解决总体的0.55x0.55=0.3025部分。甲乙共解决了45+0.3025=0.7525部分,余下0.2475部分没有解决。丙在其中解决了0.6,即丙解决了总体的0.2475x0.6=0.1485部分。甲乙丙三人共解决了问题0.7525+0.1485=0.901部分。

【答案】D

【第54题】

某厂准备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生产每件产品所需的A、B两种原料数量,能获得的利润,以及工厂拥有的原料数量如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该表,只要安排好生产计划,就能获得最大利润(54)万元。

A.25
B.26
C.27
D.28

【解析】本题考查数学应用(线性规划)能力。
设该厂计划生产甲x件,乙y件,丙z件,则有线性规划模型:
Max S=3x+4y+z
6x+5y+3z≤45
3x+5y+4z≤30
xyz≤0
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必然在可行解区的顶点处达到。
由于产品丙对利润的贡献最低,不妨先假设z=0。
此时,容易解得,在x=5,y=3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7万元。
当z=△>0时,
Max S=3x+4y+△
6x+5y≤45-3△
3x+5y≤30-4△
xy≥0
可以得到最优解:x=5+△/3,y=3-△,s=27-2△。
即z增加某个增量时,总利润将减少2倍的这些增量。
因此,在x=5, y=3, z=0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7万元。

【答案】C

【第55题】

某工程项目包括8个作业A~H。各作业的紧前作业、所需天数、所需人数见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项目共有10人,各作业必须连续进行,至少需要(55)天才能完成。

A.11
B.12
C.13
D.14

【解析】本题考查数学应用(进度计划网络图)能力。
该项目的进度计划网络图如下,各作业上标注了“作业名(天数,人数)’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不考虑人数的限制,关键路径为C-F-G-H,该项目共需2+2+3+4=11天。
作业D必须在作业G前完成,但D不能与F并行(DF人数超过10),所以只能CD 并行2天,F推迟1天开始,导致该项目总天数延长1天。
作业B可以在作业C完成后立即开始,并与F并行2天。作业E将与作业G并行。
作业A可以与作业H并行。考虑到人数分配的平衡性,可以让AH同时开始。这样,整个项目最后1天只需1人,其他人可以转做别的项目。
各作业进度以及人数安排如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B

【第56题】

下面的网络图表示从城市A到城市B运煤的各种路线。各线段上的数字表示该线段运煤所需的费用(百元/车)。城市A有三个装货点,城市B有三个卸货点,各点旁标注的数字表示装/卸煤所需的费用(百元/车)。根据该图,从城市A的一个装卸点经过一条路线到城市B的一个卸货点所需的装、运、卸总费用至少为(56)(百元/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19
B.20
C.21
D.22

【解析】本题考査数学应用(最优路径)能力。
从A线出发经过中间5点可以到达B线。首先,很容易计算并标注各条路线从第5点到达B线并卸货的最少费用,可将其标注在相应的点旁。据此就容易计算并标注从第4点到达B线并卸货的最少费用,并将其标注在相应的点旁,依次类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A的下端出发,向上、上、下、上、上、下到达B的中间点,总费用=3+(2+2+3+2+2+3) + 2=19 (百元/车)最少。

【答案】A

【第57题】

某批发站准备向甲、乙、丙、丁四家小商店供应5箱商品。批发站能取得的利润(单位:百元)与分配的箱数有关(见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批发站为取得最大总利润,应分配__(57)__。

A.给甲、丙各1箱
B.给乙2箱
C.给丙2箱
D.给丁2箱

【解析】本题考查数学应用(最优分配)能力。
该批发站如将5箱都分配给1家,则最大总利润为9百元(给乙5箱);
如分配给2家(1-4箱或2-3箱),则最大总利润分别为12或13百元;
如分配给3家(1-1-3箱),则最大总利润为15百元;
如分配给3家(1-2-2箱),则最大总利润为16百元(给甲、丙各2箱,给丁1箱);
如分配给4家(1-1-1-2箱),则最大总利润为16百元(给甲、乙、丁各1箱,给丙2箱)。
因此,该批发站有两种最优分配方案能取得最大利润16百元。这两种方案中,都需要给丙分配2箱。

【答案】C

【第58~59题】

流水线技术是通过并行硬件来提高系统性能的常用方法。对于一个k段流水线,假设其各段的执行时间均相等(设为t),输入到流水线中的任务是连续的理想情况下,完成n个连续任务需要的总时间为(58)。若某流水线浮点加法运算器分为5段,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6ns、7ns、8ns、9ns和6ns,则其最大加速比为(59)。

(58)A.nkt
B.(k+n-1)t
C.(n-k)kt
D.(k+n+1)t
(59)A.4
B.5
C.6
D.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流水线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与计算。
流水线技术是通过并行硬件来提高系统性能的常用方法,它把一项任务分解为若干可以同时进行的并行工作。在任一时刻,任一任务只占其中一个操作部件,这样就可以实现多项任务的重叠执行。对于一个k段流水线,假设其各段的执行时间均相等(设为t),输入到流水线中的任务是连续的理想情况下,从流水线的输出端看,用k个时钟周期输出第一项任务,其余n-1个时钟周期,每个周期输出一项任务,因此完成n个连续任务需要的总时间为(k+n-l)xt。加速比定义为顺序执行时间与流水线执行时间的比值,根据题干假设,顺序执行时间为6+7+8+9+6=36,在流水线中的执行时间为5+5-1=9,因此加速比为36/9=4。

【答案】B A

【第60~61题】

总线规范会详细描述总线各方面的特性,其中(60)特性规定了总线的线数,以及总线的插头、插座的形状、尺寸和信号线的排列方式等要素。总线带宽定义为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即每秒传输的字节数。假设某系统总线在一个总周期中并行传输4B信息,一个总线周期占用2个时钟周期,总线时钟频率为10MHz,则总线带宽为(61)Mbps。

(60)A.物理
B.电气
C.功能
D.时间
(61).A.20
B.40
C.60
D.8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计算机系统总线部分的性能分析与评估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常握。
总线规范会详细描述总线各方面的特性,其中物理特性规定了总线的线数,以及总线的插头、插座的形状、尺寸和信号线的排列方式等要素。总线带宽定义为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即每秒传输的字节数。假设某系统总线在一个总线周期中并行传输4B信息,一个总线周期占用2个时钟周期,总线时钟频率为10MHz,则总线带宽为 (4/2)x10=20 Mbps。

【答案】A A

【第62题】

以下压缩音频编码方法,(62)编码使用了心理声学模型,从而实现了高效率的数字音频压缩。

A.PCM
B.MPEG音频
C.ADPCM
D.LPC

【解析】
PCM通过抽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编码。
ADPCM编码在PCM脉冲编码调制的基础上引入了 “自适应”的思想。“自适应”是指根据输入信号幅度大小自动地改变量化阶的大小。
LPC是根据过去已有的几个采样值的模型的线性组合来推断现在的采样值,进而用实际采样值与预测采样值之差(预测误差)及线性预测系数进行编码。
心理声学研究认为:人耳能否听见声音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幅度是否高于这种频率的听觉阈值,低频区的频率分辨率髙于高频区。
MPEG音频编码方法使用了心理声学模型。

【答案】B

【第63题】

彩色视频信号数字化的过程中,利用图像子采样技术通过降低对(63)的采样频率,以达到减少数据量的目的。

A.亮度信号
B.饱和度信号
C.同步信号
D.色度信号

【解析】
将彩色视频信号数字化时,利用图像子采样技术通过降低色度信号的采样频率,以减少数据量。

【答案】D

【第64题】

在地面上相距2000公里的两地之间利用电缆传输4000比特长的数据包,数据速率为64kb/s,从开始发送到接收完成需要的时间为(64)。

A.48ms
B.640ms
C.62.5ms
D.72.5ms

【解析】
从开始发送到接收完成的时间包含数据包的发送(或接收)时间,以及信号在电缆 中的传播延迟时间。电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是200m/ns,所以传播延迟时间为 2000km-7-200m/|is = 10ms,而发送(或接收)数据包的时间为4000bit÷64Kb/s=62.5ms,总共是72.5ms。

【答案】D

【第65~66题】

ICMP协议属于英特网中的(65)协议,ICMP协议数据单元封装在(66)中传送。

(65).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会话层
(66).A.以太帧
B.TCP段
C.UDP数据报
D.IP数据报

【解析】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与IP协议同属于网络层,用于传送有关通信问题的消息,例如数据报不能到达目标站,路由器没有足够的缓存空间,或者路由器向发送主机提供最短通路信息等。ICMP报文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因而不保证可靠的提交。ICMP报文有11种之多,报文格式如下图所示。其中的类型字段表示ICMP报文的类型,代码字段可表示报文的少量参数,当参数较多时写入32位的参数字段,ICMP报文携带的信息包含在可变长的信息字段中,校验和字段是关于整个ICMP报文的校验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B D

【第67题】

假设网络的生产管理系统采用B/S工作方式,经常上网的用户数为100个,每个用户每分钟产生11各事务处理,平均每个事务处理的数据量大小为0.06MB,则这个系统需要的信息传输速率为(67)。

A.5.28Mb/s
B.8.8Mb/s
C.66Mb/s
D.528Mb/s

【解析】
系统需要的信息传输速率R=0.06X8X11X100÷60= 8.8(Mb/s)。

【答案】B

【第68题】

中国自主研发的3G通信标准是(68)。

A.CDMA2000
B.TD-SCDMA
C.WCDMA
D.WiMAX

【解析】
1985年,ITU提出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需求,1996年正式命名为IMT-2000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其中的2000有3层含义:
(1)使用的频段在2000mHz附近;
(2)通信速率于约为2000Kb/s (即2Mb/s);
(3)预期在2000年推广商用。
1999年ITU批准了五个IMT-2000的无线电接口,这五个标准是:
(1)IMT-DS(Direct Spread):即W-CDMA,属于频分双工模式,在日本和欧洲制定的UMTS系统中使用;
(2)IMT-MC(Multi-Carrier):即CDMA-2000,属于频分双工模式,是第二代CDMA 系统的继承者;
(3)IMT-TC(Time-Code):这一标准是中国提出的TD-SCDMA,属于时分双工模式;
(4)IMT-SC(Single Carrier):也称为EDGE,是一种2.75G技术;
(5)IMT-FT(FrequencyTime):也称为DECT。
2007年10月19日,ITU会议批准移动WiMAX作为第6个3G标准,称为IMT-2000 OFDMATDD WMAN,即无线城域网技术。
第三代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提供第二代蜂窝通信系统提供的所有业务类型,并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在高速车辆行驶时支持144Kb/s的数据速率,步行和慢速移动环境下支持384Kb/s的数据速率,室内静止环境下支持2Mb/s的高速数据传输,并保证可靠的服务质量。

【答案】B

【第69题】

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物理网络设计阶段的任务是(69)。

A.依据逻辑网络设计的要求,确定设备的具体物理分布和运行环境
B.分析现有网络和新网络的各类资源分布,掌握网络所处的状态
C.根据需求规范和通信规范,实施资源分配和安全规划
D.理解网络应该具有的功能和性能,最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网络

【解析】
网络开发过程的五阶段迭代周期模型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通过和不同的用户(包括经理人员和网络管理员)交流,收集明确的需求信息。需求分析的输出是产生一份需求说明书,也就是需求规范。
(2)现有网络系统的分析
如果当前的网络开发过程是对现有网络的升级和改造,就必须进行现有网络系统的分析工作。现有网络系统分析的目的是描述资源分布,以便于在升级时尽量保护已有的投资。在这一阶段,应给出一份正式的通信规范说明文档,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3)确定网络逻辑结构
网络逻辑结构设计是根据需求规范和通信规范选择一种比较适宜的网络逻辑结构,并实施后续的资源分配规划、安全规划等内容。这个阶段最后应该得到一份逻辑设计文档。
(4)确定网络物埋结构
物理网络设计是逻辑网络设计的具体实现,通过对设备的具体物理分布、运行环境等的确定来确保网络的物理连接符合逻辑设计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网络设计者需要确定具体的软硬件、连接设备、布线和服务的部署方案。
(5)安装和维护
这个阶段是根据前面的工程成果实施环境准备、设备安装调试的过程。网络安装完成网络投入运行后,还需要做大量的故障监测和故障恢复,以及网络升级和性能优化等维护工作。

【答案】A

【第70题】

2014年1月,由于DNS根据服务器被攻击,国内许多互联网用户无法访问.com域名网站,这种恶意攻击可能造成的危害是(70)。

A.创造条件,攻击相应的服务器
B.快速入侵互联网用户的计算机
C.将正常网站的域名解析到错误的地址
D.以上都是

【解析】本题考査计算机安全的知识。
DNS根服务器被攻击,会使许多互联网用户无法访问该根域服务器解析域名的网站。这种攻击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将正常网站的域名解析到错误的地址上,但这种攻击一般不是以入侵服务器或客户端为目的。

【答案】C

【第71~75题】

A requirement is simply a statement of what the system must do or what characteristics it needs to have. Requirement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 and focus on user needs are called (71). Requirements written from the developer’s perspective and describe how the system will be implemented are called (72). Requirements evolve from detailed statemens of business capabilities that a system should have to detailed statements of the technical way in whick the capabilities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he new system. Requirements can be either functional or nofunctional in natur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analysis phase of travel vehicles sales system, the system that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search for available inventory is (73). The requirement that the system should be able to work on any Web browser belongs to (74). That customer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protecte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Data Protection Act is a requirement of (75).

(71)A.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B.business requirements
C.technical requirements
D.system requirements
(72)A.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B.business requirements
C.technical requirements
D.system requirements
(73)A.a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B.a technical requirements
C.an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D.a service requirements
(74)A.functional requirements
B.technical requirements
C.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D.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75)A.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B.system performance
C.secrity and control
D.cultural and political

【解析】
简单说需求就是关于系统必须做什么或需要有哪些特点的陈述。从用户角度所撰写的需求主要关注用户的需要,称为业务需求。从开发者角度所撰写的需求主要描述系统如何被实现,称为系统需求。需求从一个系统应有业务功能的详细陈述演变到新系统中实现这些功能中所采用技术途径的详细陈述。需求本身可以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的。例如,在旅行车销售系统的分析阶段,系统必须能够搜索现有的库存是一种功能性需求。系统应该能够适应任何Web浏览器的需求属于操作需求。客户个人信息应依照Data Protection Act予以保护则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需求。

【答案】B D A C D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数据知道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