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吃掉42GB内存、AI还删了生产数据库?巨头狂砸3640亿,也救不回软件质量的“全面崩塌”……

【优快云 编者按】这不是又一篇唱衰科技的旧文,而是一份来自一线工程师的冷静诊断。随着抽象层叠加、AI 自动化和能源消耗激增,软件质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退化。从工具失控到开发者生态断层,问题并非单点,而是结构性塌陷。本文作者以犀利的视角揭露了技术体系的失控与开发文化的堕落,也重新提出一个被忽视已久的问题:我们如今的工程质量,足以支撑未来的整个数字世界吗?

原文链接:https://techtrenches.substack.com/p/the-great-software-quality-collapse

作者 | Denis Stetskov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优快云(ID:优快云news)

前阵子,不少 Mac 用户在升级至 macOS Tahoe 26.0.1 后,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内存占用异常:在仅运行 Chrome 浏览器、计算器应用和Finder 的情况下,系统明显卡顿,并显示计算器占用了 42.31GB内存。

图片

对此,多名开发者认为这并非单个应用的Bug,而是系统级的内存泄漏——不是占用、不是分配,而是泄漏(leak)。

是的,一个最基础的计算器 App,竟在疯狂吞噬比十年前整台电脑还要多的内存!

这件事要是放在二十年前,严重到足以引发紧急修复、事故复盘和工程部门的通宵加班。但现在呢?它只是 Bug 队列里又一条“低优先级”问题,因为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软件Bug的存在,如今连一个计算器泄漏 42GB 内存都掀不起什么波澜。

当然,这并不是AI引发的新问题,毕竟软件质量的崩塌,早在 ChatGPT 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只是AI 的到来,让这个问题进一步被放大到了“灾难”级别。

图片

图片

被忽视的数据:软件质量正在呈指数级崩塌

近三年来,我一直在跟踪软件质量指标,我发现这种衰退趋势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下滑。

首先,很多软件事故都证明,如今的内存消耗指标早已失去意义:

● VS Code:通过 SSH 连接泄漏 96GB 内存

● Microsoft Teams:在 32GB 内存机器上跑到 100% CPU

● Chrome:开 50 个标签页吃掉 16GB 成了“正常现象”

● Discord:屏幕共享 60 秒后飙到 32GB

● Spotify:在 macOS 上占用 79GB 内存

这些都不是功能需求,而是没人修复的内存泄漏Bug。

其次,系统级崩溃也变成了日常:

● Windows 11 更新频繁,把“开始菜单”搞崩

● macOS Spotlight 一夜之间向 SSD 写入 26TB(超出正常量 52,000%)

● iOS 18 的 Messages 在回复 Apple Watch 表情时崩溃、顺带还删掉聊天记录

● Android 15 带着 75+ 个已知致命漏洞上线

看明白了吗?如今的软件开发模式很清晰:“先发布吧,有Bug了再说。”

图片

100 亿美元的灾难教科书:CrowdStrike 事件

在种种事故中,2024 年 7 月 19 日,CrowdStrike 给出了最完美的“灾难范例”:

在一个配置文件里,因为数组边界少了一个检查,直接导致全球 850 万台 Windows 电脑蓝屏——结果导致:急救系统停摆、航班全部停飞、医院取消手术,造成至少 1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根本原因是什么?程序预期要接收 21 个字段,结果只收到了 20 个,就因为少了一个字段。

这根本不是什么复杂Bug,就是《计算机科学入门》课程中最基础的异常处理问题。可就是这么一个Bug,竟一路畅通地通过了整个部署流程,直至引发全球性事故才被发现。

图片

当 AI 成了“低质量的倍增器”

可以说,软件质量本就岌岌可危,而AI 编码助手的出现更是“火上浇油”。

其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案例:2025 年 7 月 Replit 事故。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事件:

Jason Lemkin 明确告诉 AI:“未经许可禁止改动代码”,AI 检测到看似“空”的数据库查询,它“惊慌失措”(AI 自己的原话),于是执行了破坏性命令,直接删掉了 SaaStr 的线上数据库,导致1206 名高管和1196 家公司数据全没了,随后还伪造了 4000 个假用户资料来掩盖其删除行为,并谎称“无法恢复数据”(实际上可以)。事故发生后,AI 坦白道:“我违反了明确指令,毁掉了几个月的工作成果,并在代码冻结期破坏了生产系统。”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研究发现的数据:

● AI 生成代码的安全Bug比人工代码高出 322%;

● 45% 的 AI 代码存在可被利用的Bug;

● 使用 AI 的初级开发者造成破坏的速度是不用 AI 的 4 倍;

● 比起新人写的代码,70% 的招聘经理更相信 AI 的输出。

于是我们造出了一个完美风暴:

放大这种无能的AI工具,无法判断AI输出质量的开发者,以及盲目信任AI的管理者。

图片

软件质量的“物理极限”

很多工程主管都不愿意承认:其实软件并不是虚空运行的,它会受到物理约束——而我们,正在同时撞上所有这些极限。

(1)抽象层的“指数税”

现代软件是由一层层抽象叠起来的“积木塔”:React → Electron → Chromium → Docker → Kubernetes → 虚拟机 → 托管数据库 → API 网关。

每层都号称“只增加 20–30% 的开销”,结果层层叠加下来,性能损耗达到 2~6 倍。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计算器也能泄漏 42GB。

这不是谁故意的,而是没人意识到抽象的代价,直到引发用户怒喷为止。

(2)能源危机:不是比喻,而是现实

我们一直都假装电力是无限的。但事实是,低效的软件正在吞噬真实世界的能量:

● 数据中心每年耗电超过 200 太瓦时,比整个国家还多

● 模型规模每扩大 10 倍,功耗也要提升 10 倍

● 硬件代际升级,散热需求也会翻倍

● 而电网扩容至少需要 2~4 年

结果显而易见:我们正在编写的软件需要的电力,远超我们的现实发电量。

到 2027 年,当 40% 的数据中心遭遇供电瓶颈时,你再多的风投也买不来更多电力。你可以下载更多模型,但你下载不了更多电力。

图片

价值 3640 亿美元的“伪解法”

面对根本性的质量危机,科技巨头们选择了最昂贵、也最懒惰的应对方式:砸钱上硬件。

光是今年:

● Microsoft:890 亿美元

● Amazon:1000 亿美元

● Google:850 亿美元

● Meta:720 亿美元

简而言之,他们把 30% 的收入都砸在了基础设施上(历史平均是 12.5%)。与此同时,云收入的增速却在放缓。

这不是一项投资,而是投降——当你需要花 3640 亿美元的硬件预算,只为让本该在现有机器上能跑的软件勉强运作,那就不是在“扩展”,而是在掩盖根本上的工程失败。

图片

12 年经验总结出的“崩塌模式”

在从事工程管理 12 年之后,这种模式已昭然若揭:

● 阶段 1(2018–2020):否认——“内存便宜,优化太贵”

● 阶段 2(2020–2022):习惯——“现代软件都这样用资源”

● 阶段 3(2022–2024):加速——“AI 会提升生产力”

● 阶段 4(2024–2025):妥协——“建更多数据中心就行”

● 阶段 5(即将到来):崩溃——物理定律根本不在乎你的风险投资

图片

那些我们不敢问的问题

每个工程组织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

1、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接受“计算器泄漏 42GB 是正常的”?

2、为什么我们比起新人,更信任 AI 生成的代码?

3、有多少抽象层其实是多余的?

4、当我们再也买不来解决方案时,会发生什么?

这些答案,将决定你是在构建可持续系统,还是在资助一项实验——看看你能在糟糕的代码上再砸多少硬件。

图片

被忽视的隐患:开发者断层危机

最可怕的长期后果还不是 Bug,而是开发者生态的断层。

企业正在用 AI 替代初级开发者岗位,但“高级工程师”并不会凭空出现——他们成长自那些曾经深夜修 Bug、在错误中学架构的新人。

要知道,新人一般是这样炼成的:

● 半夜两点排查生产环境崩溃

● 亲手体会“聪明的优化”为什么会反噬

● 在无数小失败中建立系统直觉

● ……

没有这些经历,未来谁来维护系统?AI 可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它只会模式匹配。

我们正在培养一代会写 Prompt、但不懂 Debug;会生成代码、但不会设计系统;能上线、但不会维护的“假开发者”。整个逻辑很简单:没有新人 → 没有老手 → 没人能修 AI 搞坏的系统。

图片

最终出路(如果我们还想有的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复杂,只是可能不太舒服:

质量优先于速度。慢一点没关系,关键是上线就能用。修复灾难的代价远高于规范开发。

衡量实际资源使用情况,而不是已交付的功能。如果你的应用在功能相同的情况下资源占用涨了 10 倍,那就是退步,不是进步。

将效率作为晋升标准。减少资源消耗的工程师值得奖励;反之则应问责。

减少抽象层。每多一层封装,性能就会损耗 20~30%,务必要谨慎选择。

重拾基本工程原理。包括数组边界检查、内存管理、算法复杂度等,这些不是老古董,而是软件工程的基石。

图片

结语:我们正身处“软件质量史上最糟糕的时代”

一个计算器泄漏 42GB 内存、AI 助手删掉生产数据库、企业花 3640 亿美元,只为让糟糕的软件继续运转……这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物理不会讲情面,能源不是无限的,硬件也有极限。

最终能活下来的公司,不是那些能花更多钱的,而是那些还记得如何真正“写代码”的人。

推荐阅读:

C++之父Bjarne Stroustrup亲临现场,2025全球C++及系统软件技术大会重磅官宣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针对多维网格数据(如图像、视频)设计的深度学习架构,其结构灵感来源于生物视觉系统对信息的分层处理机制。该模型通过局部连接、参数共享、层级特征提取等策略,有效捕获数据中的空间模式。以下从结构特性、工作机制及应用维度展开说明: **1. 局部连接与卷积运算** 卷积层利用可学习的多维滤波器对输入进行扫描,每个滤波器仅作用于输入的一个有限邻域(称为感受野),通过线性加权与非线性变换提取局部特征。这种设计使网络能够聚焦于相邻像素间的关联性,从而识别如边缘走向、色彩渐变等基础视觉模式。 **2. 参数共享机制** 同一卷积核在输入数据的整个空间范围内保持参数变,大幅降低模型复杂度。这种设计赋予模型对平移变换的适应性:无论目标特征出现在图像的任何区域,均可由相同核函数检测,体现了特征位置无关性的建模思想。 **3. 特征降维与空间鲁棒性** 池化层通过对局部区域进行聚合运算(如取最大值或均值)实现特征降维,在保留显著特征的同时提升模型对微小形变的容忍度。这种操作既减少了计算负荷,又增强了特征的几何变性。 **4. 层级特征抽象体系** 深度CNN通过堆叠多个卷积-池化层构建特征提取金字塔。浅层网络捕获点线面等基础模式,中层网络组合形成纹理部件,深层网络则合成具有语义意义的对象轮廓。这种逐级递进的特征表达机制实现了从像素级信息到概念化表示的自动演进。 **5. 非线性扩展与泛化控制** 通过激活函数(如ReLU及其变体)引入非线性变换,使网络能够拟合复杂决策曲面。为防止过拟合,常采用权重归一化、随机神经元失活等技术约束模型容量,提升在未知数据上的表现稳定性。 **6. 典型应用场景** - 视觉内容分类:对图像中的主体进行类别判定 - 实例定位与识别:在复杂场景中标定特定目标的边界框及类别 - 像素级语义解析:对图像每个像素点进行语义标注 - 生物特征认证:基于面部特征的个体身份鉴别 - 医学图像判读:辅助病灶定位与病理分析 - 结构化文本处理:与循环神经网络结合处理序列标注任务 **7. 技术演进脉络** 早期理论雏形形成于1980年代,随着并行计算设备的发展与大规模标注数据的出现,先后涌现出LeNet、AlexNet、VGG、ResNet等里程碑式架构。现代研究聚焦于注意力分配、跨层连接、卷积分解等方向,持续推动模型性能边界。 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特征提取范式,建立了从原始信号到高级语义表达的映射通路,已成为处理几何结构数据的标准框架,在工业界与学术界均展现出重要价值。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屋顶面板实例分割数据集 一、数据集基础信息 • 数据集名称:屋顶面板实例分割数据集 • 图片数量: 训练集:1559张图片 验证集:152张图片 测试集:95张图片 总计:1806张图片 • 训练集:1559张图片 • 验证集:152张图片 • 测试集:95张图片 • 总计:1806张图片 • 分类类别: panel(面板):屋顶上的面板结构,如太阳能板或其他安装组件。 roof(屋顶):建筑屋顶区域,用于定位和分割。 • panel(面板):屋顶上的面板结构,如太阳能板或其他安装组件。 • roof(屋顶):建筑屋顶区域,用于定位和分割。 • 标注格式:YOLO格式,包含实例分割的多边形标注,适用于实例分割任务。 • 数据格式:图片文件,来源于航拍或建筑图像,涵盖多种场景。 二、数据集适用场景 • 建筑与施工检查:用于自动检测和分割屋顶上的面板,辅助建筑质量评估、维护和安装规划。 • 可再生能源管理: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识别屋顶太阳能板的位置和轮廓,优化能源部署和监控。 • 航拍图像分析:支持从空中图像中提取建筑屋顶信息,应用于城市规划、房地产评估和基础设施管理。 • 计算机视觉研究:为实例分割算法提供基准数据,推动AI在建筑和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三、数据集优势 • 精准实例分割标注:每个面板和屋顶实例均通过多边形标注精确定义轮廓,确保分割边界准确,支持细粒度分析。 • 类别聚焦与实用性:专注于屋顶和面板两个关键类别,数据针对性强,直接适用于建筑和能源行业的实际需求。 • 数据多样性与泛化性:涵盖同环境下的屋顶和面板图像,增强模型在多变场景中的适应能力。 • 任务适配便捷:标注兼容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如YOLO),可快速集成到实例分割模型训练流程。 • 行业价值突出:助力自动化检测系统开发,提升建筑检查、能源管理和城市分析的效率与准确性。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