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样特定商品,吃不起,用不起,我们该怎么解读,我的看法是两个层面,一是收入上无法负担,这是简单的算术客观事实,二是对这个价格敏感,有其他替代选择,这其实更像是一个观点。而不是客观事实的陈述。
很多消费品商品都是如此,前者是一种客观事实,大多数中国人的收入买不起上海内环内的两房一厅,这是客观事实。大多数中国人吃不起30块一斤猪肉,这则是第二种。
事实是根据人均GDP10000美元的客观事实,大多数中国人在收入上可以承担30块一斤的猪肉满足每天动物蛋白的需求,但是因为有其他替代选择,大多数中国人会对这个价格敏感,从而选择更多其他更划算的食材。
我们可以去选择性得表达,但是事实上这两者区别很大。
本文探讨了消费者对于某些商品如高价猪肉和上海内环房产的价格敏感性。尽管根据人均GDP,大多数中国人理论上能负担得起30元一斤的猪肉,但实际选择中,他们更倾向于其他性价比更高的食材。同样,尽管一些商品在收入层面上可能并非完全不可承受,但消费者的观点和替代选择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
24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