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平衡兼套利,低估分散不深研不对吗?
我还是认为很有见地的,起码长期很不容易亏损,挺适合普通人的。包括股债平衡的大牛sosme,至少讲解的非常通俗易懂,只是大家容易漏掉股债平衡本身实际能提供的超额收益很有限而已,不符合投资追求搞快钱的心态。
股债平衡兼套利难点是套利,低估分散不深研的难点是低估。这两个才是差异,每个人看法不同。套利发展到现在,大都是高频的范畴。因为信息化的今天,跟过去是完全不同的战场,巴菲特等大佬以前一年到头就在办公室看年报,得自己算各种指标数据,之后利用市场信息差获利。
现在呢,什么市净率市盈率等等各种指标都是免费公开的,有人认为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近年来越来越跑不赢宽基的原因之一。我个人觉得真正意义上的低估套利,比如跌破市净,应该是巴菲特早期一样,入主管理层,强行尽可能短期赚取价值,但这在国内很容易认定为野蛮人的,据说即使在美国,有几次巴菲特也被监管搞的很狼狈。
目前包括论坛上的一些公司要约解读,是作为顺带的小股东小债主去赌成功与否,这个风险其实是差蛮多的。像我国的国企,确实不容易倒,但是破净很久了,除了等待不知道哪天可以价值回归,能让中央任命我空降老总清算的概率微乎其微。
市盈率低是真的低估还是假象?我不知道,其他目前大众认为的“低估”指标也同样多少都有这样的疑问,但大量回测显示,大众公认的这些低估指标长期也是可以跑赢宽基一些的,或者再退一步,最起码长期大概率正收益。事实上,人类几乎所有认知都来自于统计,一个硬币扔10次,8次正,2次反,接着抛会如何?你笑我不懂概率,我笑你不懂这枚硬币。
既然长期回测显示不容易亏钱,在接受风险后,那就可以做,其他的,并不是普通人可以左右的。我自己的改进就是,大仓位根据统计,在长期最强的几个行业中分散,小仓位则偏集中的同时尽可能的加杠杆,亏完拉倒,下次再战。说一千道一万,这个思路不错,很适合普通人,但做私募就比较坑,因为这个思路普通人完全可以自己做,私募的提点过高了。
97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