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海那地,有点感想:
1) 高周转模式基本上玩不动了。高周转模式本质上是风险后移的恶性竞争,其实不管是开发商,购房者都是输家,对于地方政府短期多收几个钱,长期也是输家。
2)在央行对于资金加强监管的情况下,融资能力(现金流能力和利率)成为排在最前面几个的核心能力,这个方向是不变的。
3)上海模式开启了拍地的技术含量,管理能力而非压缩利润成为更加重要的区分点;产业要求的介入,城市运营能力也变成一个重要的能力区分点。
4)上海模式,可能是不错,开发商有利润,房子有质量,地方政府发展产业,购房者有优惠。大家都获益。
5)接下来的开发商之间的赢家和输家,能力的差异,大概会越来越清晰化。股价可别涨,来来来,再跌两个月,分红还没买呢。
6)地产走当年银行的道路,会越来越明显,大概可以当几年饭票了。
上海模式正改变房地产行业,高周转模式不再可行,资金监管加强凸显现金流和利率的重要性。拍地更注重技术和管理,开发商需具备产业运营能力。这种模式可能带来开发商、购房者和政府的共赢局面。未来行业竞争将更清晰,地产行业可能类似银行业的发展路径。
2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