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域

如图是一个10BASE5以太网,每个主机都是用同一根同轴电缆来与其它 主机进行通信,因此,这里的同轴电缆又被称为共享介质,相应的网络 被称为共享介质网络,或简称为共享式网络。共享式网络中,不同的主 机同时发送数据时,就会产生信号冲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 般是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的基本工作过程如下:
- 终端设备不停地检测共享线路的状态。如果线路空闲,则可以发送 数据;如果线路不空闲,则等待一段时间后继续检测(延时时间由 退避算法决定)。
- 如果有另外一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两个设备发送的数据会产生冲突。
- 终端设备检测到冲突之后,马上停止发送自己的数据,并发送特殊 阻塞信息,以强化冲突信号,使线路上其他站点能够尽早检测到冲突。
- 终端设备检测到冲突后,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数据发送(延时时间由退避算法决定)。
CSMA/CD的工作原理可简单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 ,随机延迟后重发。
共享式网络,多点接入网络,如HUB(集线器,物理层设备),交换机每个接口。都是一个冲突域
无线局域网ap和ac冲突域(RF,WIFI6)
①、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网中,所有的终端主机都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中,局域网中的所有接入终端共享总线的带宽。
②、交换式以太网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处于独立的冲突域中,终端主机独占端口的带宽。
MAC地址表
广播域

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的三层接口处于独立的广播域中,终端主机发出的广播帧在三层接口被终止。
局域网和广域网
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网络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照地理覆盖范围来划分,则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和广域网(WideAreaNetwork,
WAN).表给出了二者的比较。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比较
| 网络类型 | 基本特点 | 使用的技术 |
|---|---|---|
| 局域网 | 1.覆盖范围一般在几公里之内 2.主要作用是把分布距离较近(如:一个 家庭内、一座或几座大楼内、一个校园 或厂区内,等等)的若干端电脑连接 起来 3.不会用到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线路 | 令牌总线(TokenBus) 令牌环(TokenRing)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iber-Distributed DataInterface,FDDI) 以太网(Ethernet)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WLAN) ...... |
| 广域网 | 1. 覆盖范围一般在几公里以上.可大至几十、几百或几千公里 2.主要作用是把分布距离较远(如:跨越城市、跨越国家,等等)的若干局域网连接起来 3.会用到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线路 使用的技术 | Tl/El、TYE-3 X.25 HDLC(High-levelDataLinkControl) PPP〔Point-to-PointProtocol) 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 FR(FrameRelay) 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 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 |
需要说明的是,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地理覆盖范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我们平时在谈论局域网或广域网时,更多的是指局域网所使用的技术或广域网所使用的技术。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以太网和WLAN,便是两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局域网技术。事实上,局域网技术的种类非常多,如:令牌总线(IEEE802,4)、令牌环(IEEE802巧)、FDDI、DQDB(DistributedQueueDualBus,IEEE802.6)、isoEthernet(IEEE802.9a)、100VG-AnyLAN(IEEE802.]2)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市场的选择,除了以太网技术和WLAN技术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外,其他所有曾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局域网技术,几乎都己经销声匿迹,或正处于被淘汰的过程中。对于这些过往的技术,我们不必再去探究其具体的原理细节(除非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图简单展示了令牌总线网络和FDDI网络的拓扑形态,姑且算是一种怀旧吧


-
不同的协议栈用于定义和管理不同网络的数据转发规则。
-
IEEE 802现有标准
IEEE 802.1 :局域网体系结构、寻址、网络互联和网络
IEEE 802.1A:概述和系统结构
IEEE 802.1B: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连
IEEE 802.2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的定义。
IEEE 802.3 :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CSMA/CD)及物理层技术规范[1] 。
IEEE 802.4 :令牌总线网(Token-Bus)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5 :令牌环网(Token-Ring)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6 :城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DQDB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7 :宽带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宽带联网的技术咨询。
IEEE 802.8 :光纤技术咨询组,提供有关光纤联网的技术咨询。
IEEE 802.9 :综合声音数据的局域网(IVD LAN)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0:网络安全技术咨询组,定义了网络互操作的认证和加密方法。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播在2.4GHz)。
IEEE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播在5GHz)。
IEEE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播在2.4GHz)。
IEEE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IEEE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IEEE 802.11e,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支持。
IEEE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
IEEE 802.11g,2003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播在2.4GHz)。
IEEE 802.11h,2004年,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IEEE 802.11i,2004年,无线网络的安全方面的补充。.
IEEE 802.11j,2004年,根据日本规定做的升级。
IEEE 802.11l,预留及准备不使用。
IEEE 802.11m,维护标准;互斥及极限。
IEEE 802.11n,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基础速率提升到72.2Mbit/s,可以使用双倍带宽40MHz,此时速率提升到150Mbit/s。支持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
IEEE 802.11k,该协议规范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络频谱测量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体现了无线局域网络对频谱资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
IEEE 802.11p,这个通信协定主要用在车用电子的无线通信上。它设置上是从IEEE 802.11来扩充延伸,来符合智能型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相关应用。
IEEE 802.11ac,802.11n的潜在继承者,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当使用多基站时将无线速率提高到至少1Gbps,将单信道速率提高到至少500Mbps。使用更高的无线带宽(80MHz-160MHz)(802.11n只有40MHz),更多的MIMO流(最多8条流),更好的调制方式(QAM256)。目前是草案标准(draft),预计正式标准于2012年晚些时间推出。Quantenna公司在2011年11月15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采用802.11ac的无线路由器。Broadcom公司于2012年1月5日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支支持802.11ac的芯片。
IEEE 802.11ae-2012
IEEE 802.12 :[1] [2] [3] 需求优先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00VG AnyLAN)。
IEEE 802.13 :(未使用 )【不吉利的数字,没有人愿意使用它—查自《计算机网络-Andrew S. Tanebaum》 Page 63 - 1.6.2 国际标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组织】
IEEE 802.14:采用线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的交互式电视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网络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5:采用蓝牙技术的无线个人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WPAN)技术规范。
IEEE 802.15.1:无线个人网络。
IEEE 802.15.4:低速无线个人网络
IEEE 802.16:宽带无线连接工作组,开发2~66GHz的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
IEEE 802.17:弹性分组环 (Resilient Packet Ring,RPR)工作组,制定了单性分组环网访问控制协议及有关标准。
IEEE 802.18:宽带无线局域网技术咨询组(Radio Regulatory)。
IEEE 802.19:多重虚拟局域网共存(Coexistence)技术咨询组。
IEEE 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MBWA)工作组,制定宽带无线接入网的解决 。
IEEE 802.21:媒介独立换手(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IEEE 802.22:[4] 无线区域网(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
终端与通信设备
DTE英文全称DataTerminalEquipment,数字终端设备,指一般的终端或是计算机。可能是大、中、小型计算机,也可能是一台只接收数据的打印机。如路由器
DCE英文全称DataCircuit-terminatingEquipment,数字通信设备,通常指调制解调器,多路复用器或数字设备。如交换机
知名网络标准机构
| 标准机构 | 说明 |
|---|---|
|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dardization,ISO |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化专门机构.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ISO的任务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以利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以及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发展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
|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Force, IETF) | IETF是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化组织,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定。目前,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技术标准都是出自IETF.著名的RFC(RequestForComments)标准系列就是由IETF制定和发布的 |
|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ngineers,IEEE) | IEEE是世界上最人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IEEE成立的目的在于为电气电子方面的科学家、工程师、制造商提供国际联络交流的场合,并为他们提供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能力服务。屠名的以太网标准叔范就是IEEE的杰作之一 |
|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 | ITU是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机构,也简称为“国际电联”或“电联” |
| 电子工业联鼎(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EIA) | EIA是美国电子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常见的RS.232串口标准便是由EIA制定的 |
|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eal Commission,IEC) | IEC主要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该组织与ISO、仃U、伍等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
网络通信协议

著名的标准:
IEEE 802──局域网及城域网
IEEE 802.11──无线以太网
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
IEEE 802.3──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半双工以太网)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
以太网历史
历史:以太网最早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在1980年,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主流帧包含以太2型和802.3类型
类型: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1000Mbit/s、10G(10Gbit/s)、40G/100G以太网(已经有200G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
前景:以太网正不断向广域网连接领域延伸
优势:
升级容易:
- 升级成本低;
- 大多数时候不需要更换基础设施技术简单
以太网和局域网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而局域网却不一定是以太网,只是由于目前大多数的局域网是以太网,所以一般说局域网,大家都默认为以太网。
所谓以太网,是一种总线型局域网,是施乐公司创建。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有很多实现方式,有星型、环形、总线型等。但是这些年来的经验看,以太网,也就是总线型的是最成功的,应用最广泛的。
题外话:正是由于以太网的成功推广,才使得它支持的TCP/IP协议随之成为虽然不是标准但是却比标准应用更广泛的实际标准。
双工模式
半双工(half duplex):对讲机,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说话
全双工(full duplex):如手机,两个人可以同一时间都说话
<Huawei>
<Huawei>system-view //进入系统视图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user view with Ctrl+Z.
[Huawei]sysname lsw1
Feb 15 2020 11:42:32-08:00 lsw1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7,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lsw1]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
[lsw1-GigabitEthernet0/0/1]display this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1
#
return
[lsw1-GigabitEthernet0/0/1]undo negotiation auto //关闭自动协商
Feb 15 2020 11:43:22-08:00 lsw1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8,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lsw1-GigabitEthernet0/0/1]duplex full //修改为全双工模式(默认只要接口速率大于等于100M就是全双工)
Feb 15 2020 11:43:32-08:00 lsw1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9,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lsw1-GigabitEthernet0/0/1]duplex half
Error: The port has been configed with speed 1000, please change the speed first.
[lsw1-GigabitEthernet0/0/1]speed 10 //需要先修改速率才能修改双工模式
[lsw1-GigabitEthernet0/0/1]duplex half
Feb 15 2020 11:44:12-08:00 lsw1 DS/4/DATASYNC_CFGCHANGE:OID 1.3.6.1.4.1.2011.5.25.191.3.1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hanged. The current change number is 11, the change loop count is 0,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cords is 4095.
[lsw1-GigabitEthernet0/0/1]
osi参考模型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定义了网络中设备所遵守的层次结构
分层结构的优点:
开放的标准化接口
多厂商兼容性
易于理解、学习和更新协议标准
实现模块化工程,降低了开发实现的复杂度
便于故障排除
一般情况下,勿以设备论层次,协议才是王道

网络的本质是传输报文
①、物理层
物理层介质:
−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细缆和粗缆
− 双绞线(twisted pair):UTP、STP
− 光纤(fiber):单模、多模
− 无线(wireless):红外线、蓝牙Blue Tooth、WLAN技术
− 常见标准:10Base-T、100Base-TX/FX、1000Base-T、1000Base-SX/LX
− 常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②、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 编帧和识别帧
− 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 传输资源控制
− 流量控制
− 差错验证
− 寻址
− 标识上层数据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分为LLC子层和MAC子层
广域网常见协议:PPP、HDLC、FR

③、网络层
编址
路由
拥塞控制
异种网络互连

(一) 路由协议与可路由协议
可路由协议(routed protocol)定义数据包内各个字段的格式和用途,对数据进行网络层封装
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在路由器之间传递信息,计算路由并形成路由表,为可路由协议选择路径

④传输层
传输层功能:
− 分段上层数据
− 建立端到端连接
− 透明、可靠传输
− 流量控制
传输层协议:
− 主要有TCP/IP协议族的TCP协议和UDP协议,以及IPX/SPX协议组的SPX协议等。

TCP/IP报文

①、网络接口层
负责处理与传输介质相关的细节
− 物理线路和接口
− 链路层通信
主要协议
− 以太网/FDDI/令牌环
− SLIP/HDLC/PPP
− X.25/帧中继/ATM
##### ②、网络层
负责将数据包送达正确的目的
− 数据包的路由
− 路由的维护
主要协议(协议号)
− IP
− ICMP
− IGMP

③、传输层
负责提供端到端通信
− 数据完整性校验
− 差错重传
− 数据的重新排序
主要协议(端口号)
− TCP
− UDP

④、应用层
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 远程访问
− 资源共享
主要协议
− Telnet
− FTP/TFTP
− SMTP/POP3
− SNMP/HTTP

本文深入解析网络基础概念,包括冲突域、广播域、局域网与广域网的区别,以及知名网络标准机构的作用。探讨了双工模式、OSI参考模型、TCP/IP报文结构,和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程,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网络架构和协议。
315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