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标签学习-RankSVM方法

本文介绍了基于Rank-SVM的多标签分类方法,详细阐述了训练线性模型、定义成本函数、优化多标签模型边距的过程。通过最大化间隔策略,引入核技巧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同时讨论了训练阈值函数的方法。

A kernel method for multi-labelled classification

2002 NIPS

Andre Elisseeff and Jason Weston

介绍

在Schapire和Singer关于Boostexter的工作中(R.E. Schapire and Y. Singer. Boostexter: A boosting-based system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Machine Learning, 39(2/3):135–168, 2000.),Boostexter是唯一一个通用的多标签排名系统,他们观察到过度拟合发生在相对较小的学习集上,他们得出结论,控制整个学习系统的复杂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这种复杂性的方法,同时具有小的经验误差。为此,我们仅考虑基于线性模型的架构,并遵循与支持向量机的定义相同的推理,定义多标签模型定义成本函数和不同线性模型的边距,我们主要关注基于排名方法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集合大小的预测器。

基于排名的系统

训练线性模型

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最大化间隔(maximum margin)”策略,定义一组线性分类器以最小化下文所示的 ranking loss 评价指标,并通过引入“核技巧(kernel trick)”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

rloss ⁡ S ( h ) = 1 p ∑ i = 1 p 1 ∣ Y i ∣ ∣ Y ‾ i ∣ ∣ { ( y ′ , y ′ ′ ) ∣ f ( x i , y ′ ) ≤ f ( x i , y ′ ′ ) , ( y ′ , y ′ ′ ) ∈ Y i × Y ‾ i } ∣ \operatorname { rloss } _ { \mathcal { S } } ( h ) = \frac { 1 } { p } \sum _ { i = 1 } ^ { p } \frac { 1 } { \left| Y _ { i } \right| \left|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 \left| \left\{ \left( y ^ { \prime } , y ^ { \prime \prime } \right) | f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 { \prime } \right) \leq f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 { \prime \prime } \right) , \left( y ^ { \prime } , y ^ { \prime \prime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right| rlossS(h)=p1i=1pYiYi1{(y,y)f(xi,y)f(xi,y),(y,y)Yi×Yi}
其中, Y ‾ \overline { Y } Y为集合 在标记空间 中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该评价指标用于考察在样本的类别标记排序序列中出现排序错误的情况,即无关标记在排序序列中位于相关标记之前。该指标取值越小则系统性能越优,其最优值为 r loss ⁡ S ( h ) = 0 ∘ r \operatorname { loss } _ { \mathcal { S } } ( h ) = 0 _ { \circ } rlossS(h)=0

设学习系统由 q q q 个线性分类器 W = { ( w j , b j ) ∣ 1 ≤ j ≤ q } \mathbf { W } = \left\{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 _ { j } \right) | 1 \leq j \leq q \right\} W={(wj,bj)1jq}组成,其中 ω j ∈ R d \omega _ { j } \in \mathbb { R } ^ { d } ωjRd为与第 j j j 类对应的“权值向量(weight vector)”,而 b j ∈ R b _ { j } \in \mathbb { R } bjR为第 j j j类对应的“偏置(bias)”。令 f ( x , y j ) = ⟨ w j , x ⟩ + b j f \left( \boldsymbol { x } , y _ { j } \right)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x } \right\rangle + b _ { j } f(x,yj)=wj,x+bj,算子 $\left\langle \cdot \right\rangle $返回向量内积。给定多标记训练集 D = { ( x i , Y i ) ∣ 1 ≤ i ≤ m } \mathcal { D } = \left\{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i } \right) | 1 \leq i \leq m \right\} D={(xi,Yi)1im},Rank-SVM 算法首先按如下方式定义学习系统在样本 ( x i , Y i )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i } \right) (xi,Yi)上的分类间隔:
min ⁡ ( y i , y k ) ∈ Y i × Y ‾ i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w j − w k ∥ \min _ { \left( y _ { i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 \frac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right\| } (yi,yk)Yi×Yiminwjwkwjwk,xi+bjbk

其中,对于相关标记 y j y_j yj 以及无关标记 y k y_k yk 而言,其对应的分类超平面为 ⟨ w j − w k , x ⟩ + b j − b k = 0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 0 wjwk,x+bjbk=0,因此上式考察样本 ( x i , Y i )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i } \right) (xi,Yi) 在各“相关-无关”标记配对情况下至分类超平面的距离,将其最小值定义为样本的分类间隔。基于此,学习系统在训练集 D D D 上的分类间隔对应于:
min ⁡ ( x i , Y i ) ∈ D min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w j − w k ∥ \min _ { \left( x _ { i } , Y _ { i } \right) \in \mathcal { D } } \min _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 \frac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right\| } (xi,Yi)Dmin(yj,yk)Yi×Yiminwjwkwjwk,xi+bjbk

理想情况下,假设上式定义的训练集分类间隔取值为正,即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0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 0 ( 1 \leq i \leq m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 wjwk,xi+bjbk>0(1im,(yj,yk)Yi×Yi)成立,进一步地,通过对线性分类器 W = { ( w j , b j ) ∣ 1 ≤ j ≤ q } \mathbf { W } = \left\{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 _ { j } \right) | 1 \leq j \leq q \right\} W={(wj,bj)1jq}的参数进行适当的缩放,从而使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1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geq 1 \left( 1 \leq i \leq m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wjwk,xi+bjbk1(1im,(yj,yk)Yi×Yi)成立,且存在样本 ( x ∗ , Y ∗ ) ∈ D X ‾ ( y j ∗ , y k ∗ ) ∈ Y ∗ × Y ‾ ∗ \left( \boldsymbol { x } ^ { * } , Y ^ { * } \right) \in \mathcal { D } \overline { X } \left( y _ { j ^ { * } } , y _ { k ^ { * } } \right) \in Y ^ { * } \times \overline { Y } ^ { * } (x,Y)DX(yj,yk)Y×Y使该式取等号。此时,最大化式上式所示的训练集分类间隔可表述为如下优化问题:
max ⁡ W min ⁡ ( x i , Y i ) ∈ D ( y i , y k ) ∈ Y i × Y ‾ i 1 ∥ w j − w k ∥ 2  subject to :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1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begin{array} { c } { \max _ { \mathbf { W } } \min _ {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i } \right) \in \mathcal { D } \left( y _ { i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 \frac { 1 }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right\| ^ { 2 } } } \\ { \text { subject to : } \quad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geq 1 \quad \left( 1 \leq i \leq m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 \end{array} maxWmin(xi,Yi)D(yi,yk)Yi×Yiwjwk21 subject to : wjwk,xi+bjbk1(1im,(yj,yk)Yi×Yi)

设训练样本足够充分,即对于所有类别标记 y j , y k ( y j ≠ y k ) y _ { j } , y _ { k } \left( y _ { j } \neq y _ { k } \right) yj,yk(yj=yk),存在 ( x , Y ) ∈ D ( \boldsymbol { x } , Y ) \in \mathcal { D } (x,Y)D 使得 ( y j , y k ) ∈ Y × Y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times \overline { Y } (yj,yk)Y×Y。此时,上式的优化目标即对应于 max ⁡ W min ⁡ 1 ≤ j < k ≤ q 1 ∥ w j − w k ∥ 2 \max _ { \mathbf { W } } \min _ { 1 \leq j < k \leq q } \frac { 1 }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right\| ^ { 2 } } maxWmin1j<kqwjwk21,相应的优化问题转化为:
min ⁡ W max ⁡ 1 ≤ j < k ≤ q ∥ w j − w k ∥ 2  subject to :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1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begin{array} { c } { \min _ { \mathbf { W } } \max _ { 1 \leq j < k \leq q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right\| ^ { 2 } } \\ { \text { subject to : } \quad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geq 1 \quad \left( 1 \leq i \leq m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 \end{array} minWmax1j<kqwjwk2 subject to : wjwk,xi+bjbk1(1im,(yj,yk)Yi×Yi)

为了克服上式中的max算子对优化造成的困难,Rank-SVM 算法将该算法子用求和算子加以近似,进一步地将上述优化问题转化为:
min ⁡ w ∑ j = 1 q ∥ w j ∥ 2  subject to :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1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begin{array} { c } { \min _ { \mathbf { w } } \sum _ { j = 1 } ^ { q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right\| ^ { 2 } } \\ { \text { subject to :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geq 1 \quad \left( 1 \leq i \leq m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 \end{array} minwj=1qwj2 subject to : wjwk,xi+bjbk1(1im,(yj,yk)Yi×Yi)

为了反映真实情况下上式所示的约束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可引入“松弛变量(slack variables)” 改写算法对应的优化问题:
min ⁡ { W , Ξ } ∑ j = 1 q ∥ w j ∥ 2 + C ∑ i = 1 m 1 ∣ Y i ∣ ∣ Y ‾ i ∣ ∑ ( y i , y k ) ∈ Y i × Y ‾ i ξ i j k  subject to :  ⟨ w j − w k , x i ⟩ + b j − b k ≥ 1 − ξ i j k ξ i j k ≥ 0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begin{array} { c } { \min _ { \{ \mathbf { W } , \Xi \} } \sum _ { j = 1 } ^ { q } \left\| \boldsymbol { w } _ { j } \right\| ^ { 2 } + C \sum _ { i = 1 } ^ { m } \frac { 1 } { \left| Y _ { i } \right| \left|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 \sum _ { \left( y _ { i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 \xi _ { i j k } } \\ { \text { subject to :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w } _ { k } ,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rangle + b _ { j } - b _ { k } \geq 1 - \xi _ { i j k } } \\ { \xi _ { i j k } \geq 0 \quad \left( 1 \leq i \leq m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 \end{array} min{W,Ξ}j=1qwj2+Ci=1mYiYi1(yi,yk)Yi×Yiξijk subject to : wjwk,xi+bjbk1ξijkξijk0(1im,(yj,yk)Yi×Yi)

其中, Ξ = { ξ i j k ∣ 1 ≤ i ≤ m , ( y j , y k ) ∈ Y i × Y ‾ i } \Xi = \left\{ \xi _ { i j k } | 1 \leq i \leq m , \left( y _ { j } , y _ { k } \right) \in Y _ { i } \times \overline { Y } _ { i } \right\} Ξ={ξijk1im,(yj,yk)Yi×Yi}为松弛变量集合。由上可见,上式中所示的目标函数由两个求和项组成。其中,第一项对应于学习系统在训练集上的分类间隔(model complexity),第二项对应于学习系统在训练集上的经验误差(ranking loss),参数 C 用于平衡上述两项对目标函数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上式对应于一个具有凸目标函数和线性约束条件的“二次规划(quadraticprogramming)”问题,但仅仅假设了线性模型用于样本分类。为了使得系统具有非线性分类能力,可以通过引入核技巧将式子转化成其“对偶形式(dual form)”求解,具体细节可参见文献(Elisseeff A, Weston J. Kernel methods for multi-labelled classification and categorical regression problems. Technical Report, BIOwulf Technologies, 2001)。

训练阈值函数

Rank-SVM 算法还采用了特殊的方式确定阈值函数 t ( ⋅ ) t ( \cdot ) t()。具体来说,设 t ( x ) = ⟨ w ∗ , f ∗ ( x ) ⟩ + b ∗ t ( \boldsymbol { x } )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 { * } , \boldsymbol { f } ^ { * } ( \boldsymbol { x } ) \right\rangle + b ^ { * } t(x)=w,f(x)+b为线性函数。其中, f ∗ ( x ) = ( f ( x , y 1 ) , ⋯   , f ( x , y q ) ) T ∈ R q f ^ { * } ( x ) = \left( f \left( x , y _ { 1 } \right) , \cdots , f \left( x , y _ { q } \right) \right) ^ { \mathrm { T } } \in \mathbb { R } ^ { q } f(x)=(f(x,y1),,f(x,yq))TRq为 q 维属性向量,其分量对应于分类系统在各类别标记上的输出。相应地, w ∗ ∈ R q \boldsymbol { w } ^ { * } \in \mathbb { R } ^ { q } wRq为 q 维权值向量, b ∗ ∈ R q \boldsymbol { b } ^ { * } \in \mathbb { R } ^ { q } bRq为偏置。给定训练集 D = { ( x i , Y i ) ∣ 1 ≤ i ≤ m } \mathcal { D } = \left\{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i } \right) | 1 \leq i \leq m \right\} D={(xi,Yi)1im},Rank-SVM 使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求解相应参数:
min ⁡ { w ∗ , b ∗ } ∑ i = 1 m ( ⟨ w ∗ , f ∗ ( x i ) ⟩ + b ∗ − s ( x i ) ) 2 \min _ { \left\{ \boldsymbol { w } ^ { * } , b ^ { * } \right\} } \sum _ { i = 1 } ^ { m } \left(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 { * } , \boldsymbol { f } ^ { * }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 \right\rangle + b ^ { * } - s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 \right) ^ { 2 } {w,b}mini=1m(w,f(xi)+bs(xi))2
 where  s ( x i ) = arg ⁡ min ⁡ a ∈ R ( ∣ { y j ∣ y j ∈ Y i , f ( x i , y j ) ≤ a } ∣ + ∣ { y k ∣ y k ∈ Y ‾ i , f ( x i , y k ) ≥ a } ∣ ) \text { where } s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right) = \arg \min _ { a \in \mathbb { R } } \left( \left| \left\{ y _ { j } | y _ { j } \in Y _ { i } , f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j } \right) \leq a \right\} \right| + \left| \left\{ y _ { k } | y _ { k } \in \overline { Y } _ { i } , f \left( \boldsymbol { x } _ { i } , y _ { k } \right) \geq a \right\} \right| \right)  where s(xi)=argaRmin({yjyjYi,f(xi,yj)a}+{ykykYi,f(xi,yk)a})

通常, 可能的取值对应于一个实数区间,算法取该区间的中值用以最小化上式。最终,基于线性模型和阈值函数的解,则可得到所需的多标记分类器:
h ( x ) = { y j ∣ ⟨ w j , x ⟩ + b j > ⟨ w ∗ , f ∗ ( x ) ⟩ + b ∗ , 1 ≤ j ≤ q } h ( \boldsymbol { x } ) = \left\{ y _ { j }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_ { j } , \boldsymbol { x } \right\rangle + b _ { j } > \left\langle \boldsymbol { w } ^ { * } , \boldsymbol { f } ^ { * } ( \boldsymbol { x } ) \right\rangle + b ^ { * } , 1 \leq j \leq q \right\} h(x)={yjwj,x+bj>w,f(x)+b,1jq}

代码实现

东南大学张敏灵老师主页:matlab代码实现http://palm.seu.edu.cn/zhangml/files/RankSVM.ra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Question Routing (QR) in Community Question Answering (CQA), which aims to route newly posted questions to the potential answerers who are most likely to answer them. Traditional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 only consider the text similarity features between the newly post-ed question and the user profile, while ignoring the important statistical features, including the question-specific statistical fea-ture and the user-specific statistical features. More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based on unsupervised learning, which is not easy to introduce the rich features into them. This paper proposes a gener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learning to rank concepts for QR. Training sets consist of triples (q, asker, answerers) are first col-lected. Then, by introducing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sker and the answerers in each CQA session to capture the intrinsic labels/orders of the users about their expertise degree of the question q, two different methods, including the SVM-based and RankingSVM-based methods, are presented to learn the mod-els with different example creation processes from the training set. Finally, the potential answerers are ranked using the trained mod-els. Extensive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a real world CQA da-taset from Stack Overflow show that our proposed two methods can both outperform the traditional query likelihood language model (QLLM) as well as the state-of-the-art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based model (LDA). Specifically, the RankingSVM-based method achieve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ver the SVM-based method and has gained the best performance.
<think>我们正在处理一个关于Java数组排序和排名的问题。用户希望了解如何对一维数组进行排名排序并打印。 排名排序(Rank sort)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排序,还要给每个元素分配一个排名(rank)。排名通常表示元素在排序后的位置(例如,最小的元素是第1名,次小的第2名,等等)。 步骤: 1. 复制原始数组,因为我们不想改变原始数组的顺序。 2. 对复制的数组进行排序。 3. 创建一个排名数组(或映射),以便我们可以知道原始数组中每个元素的排名。 4.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和排名。 注意:排名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相同元素可能有相同的排名(并列)或者跳过后续名次(如:1,2,2,4)。这里我们采用常见的并列排名,即相同元素有相同排名,然后下一个元素跳过并列占用的名次(比如两个并列第一,则下一个是第三名)?但实际上,常见的做法是:如果并列,则它们都获得相同的排名(例如并列第一),然后下一个排名接着当前的位置加上并列的数量。但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密集排名(dense rank)和非密集排名(竞争排名)。这里我们按照常见的“竞争排名”(即并列排名后跳过后续名次)?但用户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可以采用标准做法:相同数值具有相同排名,并跳过后续名次(如:1, 2, 2, 4)或者也可以采用连续排名(1,2,2,3)?这取决于需求。 然而,用户没有特别说明,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方法A:竞争排名(rank by competition):例如,[3, 1, 4, 1, 5] -> 排序后[1,1,3,4,5],排名:1,1,3,4,5(两个1都是第一名,然后3是第三名,因为第二名被跳过了)。 方法B:密集排名(dense rank):相同元素排名相同,但后续排名连续(即不跳过名次):[1,1,2,3,4] -> 排名:1,1,2,3,4。 但通常在排序中,当我们说排名时,竞争排名(方法A)更常见。但是,我们也可以提供两种选择。 然而,问题要求的是“排名排序”,所以我们不仅要排序,还要分配排名。然后打印。 在Java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复制数组并排序。 2. 创建一个映射(Map)来记录每个元素的排名。但是注意,相同元素可能多次出现,所以我们需要考虑重复元素。 我们可以遍历排序后的数组,然后给每个位置分配一个排名。但是因为可能有重复元素,所以不能简单地按位置给排名(因为位置0的排名是1,但是如果有重复,那么重复的元素都应该有相同的排名)。 步骤: 方案1(竞争排名): - 对复制数组排序(升序)。 - 初始化一个排名变量(rank=1)和一个用于存储排名的数组(与原数组等长)。 - 然后,我们遍历排序后的数组,对于排序数组中的第i个元素: 如果i>0且当前元素不等于前一个元素,则排名更新为当前的位置i+1(或者更准确地,应该等于当前已经排名的元素个数+1?)但实际上,竞争排名的做法是:排名等于当前位置(从1开始)减去前面重复元素的个数?这样并不直接。 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做: - 创建一个Map<Integer, Integer>,存储每个元素的排名(注意:相同元素应该具有相同的排名)。 - 但是,如果我们遍历排序后的数组,我们可以将每个元素第一次出现的位置(索引)作为排名?不对。 更直接的方法- 排序数组:sortedArr - 然后创建一个排名数组:ranks,大小与sortedArr相同。 - 设置ranks[0] = 1。 - 从i=1开始遍历: if (sortedArr[i] == sortedArr[i-1]) { ranks[i] = ranks[i-1]; // 与前一个排名相同 } else { ranks[i] = i+1; // 因为索引从0开始,所以排名是i+1?但是这样会出现:如果前两个相同,第一个排名为1,第二个也是1,第三个不同,那么第三个排名为3(跳过2),这正是竞争排名。 } - 但是,这样分配的排名是基于排序后数组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原始数组中每个元素的排名。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结构来记录每个元素的排名。但是注意,同一个元素可能有多个,而且它们在原始数组中的位置不同。所以,我们还需要将排名映射回原始数组。 步骤: 1. 复制原始数组:double[] arrCopy = Arrays.copyOf(originalArr, originalArr.length); 2. 排序arrCopy。 3. 创建一个Map(元素->排名),但由于元素重复,不能直接映射。所以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数组,用于存储原始数组每个元素的排名。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每个元素在排序数组中的排名(竞争排名)。 4. 另一种思路:我们创建一个排名数组(rankArray),其大小与原始数组相同。然后,对于原始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我们查找它在排序后数组中的位置(第一次出现的位置),然后根据该位置计算排名(竞争排名:排名=位置索引+1)。但是,如果有重复元素,那么排序后数组中有多个相同元素,我们取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即最小的排名)作为该元素的排名?这样原始数组中所有相同的元素都会得到相同的排名(即它们第一次出现时的排名)。这符合我们的要求。 但是,如何获取排名?我们可以: - 创建一个Map,用于存储每个元素对应的排名(竞争排名)。在排序数组sortedArr中,我们遍历,并记录每个元素第一次出现时的排名(即前面所述方法:如果当前元素与前一个相同,则排名不变;否则,排名为当前索引+1)。然后,我们将每个元素和它对应的排名存入Map。注意,同一个元素只需要记录一次(第一次出现时)?但是后面相同的元素也会被覆盖为同一个排名?不对,因为我们在遍历排序数组时,同一个元素第一次出现时我们设置排名,然后后面再遇到相同的元素,我们不会更新排名(因为相同元素在排序后相邻,所以第一次出现时已经确定了排名,而且后续相同元素我们不会重新赋值)。但是,这样我们构建的Map中每个元素只有一个排名值,这样当我们查找原始数组中某个元素的排名时,就可以得到这个值。 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如果同一个元素在排序数组中出现多次,那么它们实际上应该共享相同的排名(竞争排名)。所以,我们只需要记录每个元素对应的排名(第一次出现时确定的排名)。这样,原始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我们都可以通过Map得到它的排名。 因此,具体步骤: 1. 复制原始数组并排序(升序)。 2. 创建一个Map:Map<Integer, Integer> map = new HashMap<>(); 3. 遍历排序后的数组,对于索引i: if (!map.containsKey(sortedArr[i])) { // 如果这个元素还没有被记录过 map.put(sortedArr[i], i+1); // 排名为i+1(因为i从0开始,所以+1) } 注意:这样,重复元素就不会再次放入map(因为它们已经存在)。所以,每个元素的排名就是它在排序后数组中第一次出现的位置(索引+1)。但是,这个排名值就是竞争排名(因为重复元素不会再次更新,所以它们的排名都是第一次出现时的排名,也就是最小的排名)。而且,排序数组是升序,所以第一个最小元素排名1,第二个如果重复则还是1,如果不重复就是2,以此类推。但是,这样做的排名值实际上是该元素在排序数组中第一次出现的索引+1,这个值正好是竞争排名(跳过重复元素后的排名)。 例如:[3, 1, 4, 1, 5] -> 排序后:[1,1,3,4,5] 索引0: 元素1,放入map:1->1 索引1: 元素1,已存在,跳过 索引2: 元素3,放入map:3->3(因为索引2,所以2+1=3) 索引3: 元素4,放入map:4->4 索引4: 元素5,放入map:5->5 所以,原始数组中的两个1都会得到排名1,3得到3,4得到4,5得到5。这就是竞争排名(跳过了第2名)。 4. 然后,我们遍历原始数组,对于每个元素,从map中取出对应的排名,并打印。 但是,用户要求的是“排名排序并打印”,打印什么?排序后的数组?还是原始数组的排名?或者两者都打印?根据问题,可能是打印原始数组的每个元素对应的排名,以及排序后的数组。 因此,我们可以: - 打印原始数组。 - 打印每个元素的排名(按原始数组的顺序)。 - 也可以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但是,问题描述中说“对一维数组进行排名排序并打印”,所以可能是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同时每个元素对应一个排名?或者打印排名数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输入数组: [3, 1, 4, 1, 5] 我们希望得到排名数组: [3, 1, 4, 1, 5] 的排名是什么? -> 排名数组应该是 [3, 1, 4, 2, 5]?不对,因为有两个1,所以应该是: 原始数组:3 -> 排名为3(因为它在排序后数组中是第三名?注意:排名是针对元素值,而不是位置) 实际上,原始数组中的第一个3,它的值是3,在排序后数组中是第三小的,所以排名为3。 第一个1,排名为1;第二个1,排名也为1;4排名为4;5排名为5。 但是我们上面使用map的方式,原始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根据其值得到排名。所以: 原始数组: [3, 1, 4, 1, 5] 排名数组: [3, 1, 4, 1, 5] 对应的排名:第一个3 -> 3,第一个1 -> 1,4 -> 4,第二个1 -> 1,5->5。 所以排名数组为:[3, 1, 4, 1, 5] 然后,如果我们想要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则排序后数组为:[1,1,3,4,5],并且排名数组(按排序后数组的顺序)为:[1,1,3,4,5](但这里排名数组就是排序后数组的排名?实际上排序后数组的排名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一个1排名1,第二个1排名1,3排名3,4排名4,5排名5),所以打印排序后数组时,也可以同时打印排名。 但是,用户要求的是“排名排序并打印”,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输出两种: 1. 原始数组及其每个元素的排名(即排名数组)。 2. 排序后的数组(每个元素后面跟着排名)?但排序后数组的排名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构建map时已经确定了每个值的排名),所以也可以打印。 根据问题,用户可能只需要打印原始数组的排名,或者排序后的数组以及排名。但是,问题没有明确,所以我们两种都提供。 另外,我们还可以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带排名)?但是排序后的数组中,相同元素的排名相同,所以打印时每个元素对应的排名就是我们在map中存储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输出: 原始数组: [3, 1, 4, 1, 5] 排名数组: [3, 1, 4, 1, 5] -> 这里排名数组的值就是每个元素的排名 排序并带排名: 1 (排名1) 1 (排名1) 3 (排名3) 4 (排名4) 5 (排名5) 但是,排名数组和原始数组的顺序一致,而排序并带排名则是按照排序后的顺序。 现在,我们可以写代码了。 注意:如果我们需要密集排名(dense rank)怎么办? 密集排名:相同元素排名相同,但后续排名连续(不跳过名次)。例如:[1,1,3,4,5] -> 排名为[1,1,2,3,4] 我们可以修改构建map的方式: 初始化一个变量currentRank=1 遍历排序后的数组(升序): 如果i>0且当前元素不等于前一个元素,则currentRank++(因为遇到新元素,排名加1) 然后,如果当前元素不在map中,就将currentRank作为该元素的排名放入map。 这样,重复元素不会增加currentRank,所以同一个元素放入map的排名相同,而且连续。 但是,用户没有指定,我们就按竞争排名(竞争排名更常见)实现。 因此,我们提供两种方法:竞争排名和密集排名,由用户选择?但问题没有指定,所以我们可以先实现竞争排名,然后如果需要,再提供密集排名。 现在,我们写一个Java程序,使用竞争排名。 代码步骤: 1. 读取原始数组(假设为int数组)。 2. 复制数组并排序。 3. 创建一个HashMap用于存储元素到排名的映射。 4. 遍历排序后的数组: for (int i = 0; i < sortedArray.length; i++) { // 如果这个元素还没有在map中,我们就放入,键为元素值,值为排名(i+1) if (!map.containsKey(sortedArray[i])) { map.put(sortedArray[i], i+1); } } 5. 创建原始数组的排名数组:创建一个数组ranks,大小与原始数组相同,然后遍历原始数组,对于每个元素,从map中取出排名,放入ranks数组的对应位置。 6. 打印原始数组。 7. 打印排名数组。 8.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带排名)?可选。 但是,注意:如果数组中包含负数或0?没问题。 示例代码: 另外,如果数组很大,使用HashMap可能比每次在排序数组中进行二分查找更快?但这里我们使用HashMap是O(1)的查找,所以效率高。 下面我们写代码: 注意:由于Java中数组排序是升序,所以排名1表示最小值。 如果用户需要降序排列,那么排名1表示最大值?但问题没有说明,我们按升序处理。 代码实现: </think>在Java中,对一维数组进行排名排序(Rank Sort)并打印的实现如下。排名排序会给数组中的每个元素分配一个排名(从1开始),相同值的元素可能获得相同或不同的排名,具体取决于采用的排名策略。这里演示两种常见策略:**竞争排名(Competition Rank)** 和 **密集排名(Dense Rank)**。 ### 1. 竞争排名(Competition Rank) 相同值元素排名相同,但会跳过后续名次(如:1, 2, 2, 4)。实现代码: ```java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Ran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5, 2, 3, 2, 8}; // 示例数组 // 步骤1: 获取排序后的数组副本 int[] sortedArray = array.clone(); Arrays.sort(sortedArray); // 步骤2: 创建竞争排名映射表(值 -> 排名) Map<Integer, Integer> rankMap = new HashMap<>(); for (int i = 0; i < sortedArray.length; i++) { // 仅当首次出现该值时记录排名 (i+1) rankMap.putIfAbsent(sortedArray[i], i + 1); } // 步骤3: 生成原始数组的排名数组 int[] ranks = new int[array.length];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ranks[i] = rankMap.get(array[i]); } // 打印结果 System.out.println("原始数组: " + Arrays.toString(array)); System.out.println("竞争排名: " + Arrays.toString(ranks)); } } ``` **输出**: ``` 原始数组: [5, 2, 3, 2, 8] 竞争排名: [4, 1, 3, 1, 5] // 解释:2→1, 2→1, 3→3, 5→4, 8→5(跳过第2名) ``` ### 2. 密集排名(Dense Rank) 相同值元素排名相同,且后续名次不跳过(如:1, 2, 2, 3)。实现代码: ```java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Ran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5, 2, 3, 2, 8}; // 示例数组 // 步骤1: 获取排序后的数组副本 int[] sortedArray = array.clone(); Arrays.sort(sortedArray); // 步骤2: 创建密集排名映射表(值 -> 排名) Map<Integer, Integer> rankMap = new HashMap<>(); int currentRank = 1; for (int i = 0; i < sortedArray.length; i++) { // 遇到新值时更新排名 if (i > 0 && sortedArray[i] != sortedArray[i - 1]) { currentRank++; } rankMap.put(sortedArray[i], currentRank); } // 步骤3: 生成原始数组的排名数组 int[] ranks = new int[array.length];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ranks[i] = rankMap.get(array[i]); } // 打印结果 System.out.println("原始数组: " + Arrays.toString(array)); System.out.println("密集排名: " + Arrays.toString(ranks)); } } ``` **输出**: ``` 原始数组: [5, 2, 3, 2, 8] 密集排名: [3, 1, 2, 1, 4] // 解释:2→1, 2→1, 3→2, 5→3, 8→4 ``` ### 关键说明: 1. **排名策略选择**: - 竞争排名:适用于需要严格区分名次的场景(如体育比赛)。 - 密集排名:适用于需要连续排名的场景(如成绩分级)。 2. **时间复杂度**:$O(n \log n)$ (由排序操作主导)。 3. **空间复杂度**:$O(n)$ (存储副本和映射表)。 ### 扩展应用 两种方法均可用于: - 学生成绩排名 - 算法竞赛得分统计 - 数据分析中的分位数计算
评论 1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