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豆爸。一个从业15年的IT老兵,两个孩子的爸爸,一直在追寻自我的路上……
自认智商一般,情商一般,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没有天赋,但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哪怕头破血流,依然不轻言放弃的人生斗士。
活了半生,才明白几个浅显的道理,与大家共勉:
1.相信相信的力量,努力就有希望;
2.痛苦的过程即是成长的过程(但请不要过于内耗);
3.改变永远不晚: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无需悔恨,从此刻开始就好;
4.怎么活是自己的事情,无需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
— — — — — — — — — — — — — — — —
01.回顾我的人生上半程
80年代末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10年毕业于一个普通省属高校本科。
2010年毕业后进入职场从工程师干起;
2014年到部门经理;
2018年从山东辗转到杭州,从架构师、研发经理、到技术总监;
带领过的团队规模从一开始的10个人到20人,50人到80多人;
团队成员岗位从仅仅的GIS工程师,后端工程师,到有前端、测试、产品、UI全研发体系角色;
负责的内容从开发到架构、产品方案、成本控制、商业决策;
相比于那些大厂和名校的大牛们,这一点点成绩微不足道,但对于大部分普普通通的底层打工人来说,这样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许已经算是比较顺利和幸运的了。
苦苦熬了15年,有连续三天没躺下睡觉的时候,有无数个加班到深夜的日子,有无数个发版到凌晨甚至通宵的时刻,有一个个反思总结学习然后再验证的轮回,对于一个普通人哪怕能取得这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的成绩-已然不易;
付出的和失去的,承受的压力和委屈,除了自己知道,又有谁真的能懂!
孤独前行的人,都是一匹匹孤狼,受伤的时候都是默默的舔舐伤口,哪怕带着伤依然继续前行。
是什么支撑我们继续坚持,继续前行?
是信念,是责任,是对未来的期许!
哪怕终其一生,依然未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试过了,也就无悔了。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之于我来说:就是体验的过程,是找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是的,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活在当下,暂时接受当前无法改变的,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02.这次求职从满怀希望到考虑放弃的心路历程
告别前职业,盲目乐观
2024年11月底,结束上一份工作;12月份着手找工作,内心想着“年龄大了,开发岗估计没人要,但是带个小团队还不是很容易的”。
海投无果,现实冷水倾盆
如同往昔一般,准备简历,先看技术管理岗,很快投完了(你没看错,在线或者近期活跃的就没几个),基本没几个回复,也没有面试邀约。
那怎么办?开启海投模式,“技术总监”“技术经理”“架构师”“高级软件工程师”…… 但凡能力所及的岗位,都逐一投递,满心期许能收获回音。
然而,大量简历如石沉大海,显示着 “未读”;少数被查看后,也只是陷入 “已读未回” 的死寂;仅有寥寥几家发来 “发下简历吧” 的回复,可紧接着便是 “与岗位不匹配” 的定论,恰似一闪即逝的微光,转瞬破灭。
从挣扎到佛系
面对如此艰难的求职困境,若想突破重围,唯有主动求变。努力学习 AI、学习大数据,试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精心准备了一份份专属简历,希望能增加自己的成功率。投完杭州,我又将目光投向北京、济南。然而,即便扩大了求职范围,情况也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曾经,我对外包岗位不屑一顾,可如今,闲着也是闲着就去聊聊看吧。然而现在的外包已经不是曾经的外包。有一次去某新能源车企面试高级开发外包岗,面试官刚好是一位老乡。交谈间,他透露这个岗位的面试筛选比例竟低至 5%,还有985 名校毕业生都在竞争。
外包岗告诉了我什么是“当年的我你爱答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03.IT行业到底怎么了?
众所周知,任何由市场调节的行业,大都逃脱不了供需关系的基本逻辑。
先看需求端:
在 C 端市场,社交、娱乐、购物、出行等各类服务已全面覆盖,市场趋于饱和。如今的社交软件,功能十分完备,满足了人们日常沟通、分享生活等各种需求;电商平台像淘宝、京东,商品种类丰富,购物流程便捷,基本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导致在 C 端,对于新的 IT 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变得极为缓慢。
企业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发展,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大幅减少。加之当下经济下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活下去,能削减的开支首先就是 IT 预算。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许多企业会削减 10% - 30% 的 IT 预算,这无疑使得 IT 行业的需求端雪上加霜。
再看供给端:
如今,各类软件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上的软件产品琳琅满目,甚至出现了过剩的情况。以办公软件为例,除了大家熟知的微软 Office 系列,还有 WPS 等众多国产办公软件与之竞争,功能上各有千秋,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在几年前 IT 行业火爆的时候,大量学生报考 IT 专业,如今这些学生纷纷毕业,涌入就业市场。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员转行进入 IT 领域,使得 IT 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 IT 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数百万,再加上转行人员,供给端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
供需失衡的情况下,IT 行业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企业在招聘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对技能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年龄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许多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年轻、有活力的员工,这使得大龄码农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04.出路在哪里?
我不禁思考,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了吗?我想,或许那些靠前的岗位会有更好的机会 ,于是我尝试投递销售、售前之类的岗位。可没想到,这些岗位的竞争同样激烈,卷得厉害。我还了get到一个新知识点 ——“销售也是吃青春饭的”。在这个行业里,年轻、有活力、善于沟通的销售人员似乎更受青睐。对于我们这些大龄码农来说,想要在销售领域站稳脚跟,并非易事。
全网搜“大龄码农都去哪了”,网友们总结出来无非以下几种:
(1)被逼创业(大多死得很惨),折腾不起,Pass;
(2)躺平(除了大厂那些赚了很多钱,有几个躺的平的)Pass;
(3)摆摊,开个小店(成不成基本靠运气),备选吧;
(4)网约车(了解了下越来越难赚钱,据网友分享信息,一天跑12个小时,月收入7-8千);
(5)送外卖(没了解数据,但估计也差不多)
05.我的思考——好工作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码农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为什么码农可以被轻易替代?
随着技术和工具的迅猛发展迭代,应用级的技术变得愈发容易掌握,其成长周期也大大缩短 。这就使得年轻人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原本需要一定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技能,从而将许多大龄员工替代。从企业和资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本质是逐利的,自然更倾向于用更低的成本获取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龄码农的处境就变得十分艰难。
其实不仅仅是码农,许多基础类工作和类似的技术类工种,都面临着类似的考验。而最终的严峻形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行业的供需关系。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核心在于如何把积累的资源紧紧抓在手中,并让这些资源持续发挥价值。回顾一下,任何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实物,从生产到抵达消费者手中,都离不开生产和销售这两个关键环节。在以往,生产者往往掌握着较大的话语权,但在当下产能过剩的大形势下,情况发生了转变。如今,谁能成功将产品销售出去,谁就能占据利益的大头,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活下去。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流量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流量,涵盖了各类大的平台、渠道、客户,甚至包括自媒体 。
我认为的好工作的几个基本条件:
-
是事业而不只是工作;
-
对年龄友好;
-
掌握资源,难替代;
综合起来就是一份可以持续积累资源、可以奋斗一生,甚至可以传承下去的事业。目前,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尝试。大家不妨猜猜我正在调研准备的是什么?
而对于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来说,如果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呢?
真心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至于我的答案,下期我会为大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