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像Python!首个可在 GPU 上运行的高级语言诞生

你好,我是坚持分享干货的 EarlGrey,翻译出版过《Python编程无师自通》、《Python并行计算手册》等技术书籍。

如果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起向上进击。

3d4f482e695c00109e52cfff16cce37f.jpeg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泽南、小舟

最多可支持 10000+ 个并发线程。

经过近 10 年的不懈努力,对计算机科学核心的深入研究,人们终于实现了一个梦想:在 GPU 上运行高级语言。

最近,一种名为 Bend 的编程语言在开源社区引发了热烈的讨论,GitHub 的 Star 量已经超过了 15.2k。

GitHub:https://github.com/HigherOrderCO/Bend

3e64c1bb7d8fd449016d349752d28165.png

作为一种大规模并行的高级编程语言,它仍处于研究阶段,但提出的思路已经让人们感到非常惊讶。使用 Bend,你可以为多核 CPU/GPU 编写并行代码,而无需成为具有 10 年经验的 C/CUDA 专家,感觉就像 Python 一样!

e22eaf6c7270afc7877960dc933363ad.gif是的,Bend 采用了 Python 语法。

与 CUDA、Metal 等低级替代方案不同,Bend 具有 Python、Haskell 等表达性语言的功能,包括快速对象分配、完全闭包支持的高阶函数、无限制的递归,甚至 continuation。Bend 运行在大规模并行硬件上,具有基于核心数量的近线性加速。Bend 由 HVM2 运行时提供支持。

该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Victor Taelin 来自巴西,他在 X 平台上分享了 Bend 的主要特性和开发思路。

首先,Bend 不适用于现代机器学习算法,因为这些算法是高度正则化的(矩阵乘法),具有预先分配的内存,并且通常已经有编写好的 CUDA 内核。

Bend 的巨大优势体现在实际应用中,这是因为「真正的应用程序」通常没有预算来制作专用的 GPU 内核。试问,谁在 CUDA 中制作了网站?而且,即使有人这样做了,也是不可行的,因为:

1. 真正的应用程序需要从许多不同的库导入函数,无法为它们编写 CUDA 内核;

2. 真实的应用程序具有动态函数和闭包;

3. 真实的应用程序会动态且不可预测地分配大量内存。

Bend 完成了一些新的尝试,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当快,但现在想写大语言模型肯定是不行的。

作者对比了一下旧方法和新的方法,使用相同的算法树中的双调排序,涉及 JSON 分配和操作。Node.js 的速度是 3.5 秒(Apple M3 Max),Bend 的速度是 0.5 秒(NVIDIA RTX 4090)。

是的,目前 Bend 需要整块 GPU 才能在一个核心上击败 Node.js。但另一方面,这还是一个初生的新方法与大公司(Google)优化了 16 年的 JIT 编译器在进行比较。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

如何使用

在 GitHub 上,作者简要介绍了 Bend 的使用流程。

首先,安装 Rust。如果你想使用 C 运行时,请安装 C 编译器(例如 GCC 或 Clang);如果要使用 CUDA 运行时,请安装 CUDA 工具包(CUDA 和 nvcc)版本 12.x。Bend 目前仅支持 Nvidia GPU。

然后,安装 HVM2 和 Bend:

cargo +nightly install hvm
cargo +nightly install bend-lang

最后,编写一些 Bend 文件,并使用以下命令之一运行它:

bend run    <file.bend> # uses the Rust interpreter (sequential)
bend run-c  <file.bend> # uses the C interpreter (parallel)
bend run-cu <file.bend> # uses the CUDA interpreter (massively parallel

你还可以使用 gen-c 和 gen-cu 将 Bend 编译为独立的 C/CUDA 文件,以获得最佳性能。但 gen-c、gen-cu 仍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像 GCC 和 GHC 这样的 SOTA 编译器那么成熟。

Bend 中的并行编程

这里举例说明可以在 Bend 中并行运行的程序。例如,表达式:

(((1 + 2) + 3) + 4)

不能并行运行,因为 + 4 取决于 + 3,而 + 3 又取决于 (1+2)。而表达式:

((1 + 2) + (3 + 4))

可以并行运行,因为 (1+2) 和 (3+4) 是独立的。Bend 并行运行的条件就是符合并行逻辑。

再来看一个更完整的代码示例:

# Sorting Network = just rotate trees!
def sort (d, s, tree):
  switch d:
    case 0:
      return tree
case _:
      (x,y) = tree
lft   = sort (d-1, 0, x)
      rgt   = sort (d-1, 1, y)
      return rots (d, s, lft, rgt)
# Rotates sub-trees (Blue/Green Box)
def rots (d, s, tree):
  switch d:
    case 0:
      return tree
case _:
      (x,y) = tree
return down (d, s, warp (d-1, s, x, y))


(...)

该文件实现了具有不可变树旋转的双调排序器。它不是很多人期望的在 GPU 上快速运行的算法。然而,由于它使用本质上并行的分治方法,因此 Bend 会以多线程方式运行它。一些速度基准:

  •  CPU,Apple M3 Max,1 个线程:12.15 秒

  •  CPU,Apple M3 Max,16 线程:0.96 秒

  •  GPU,NVIDIA RTX 4090,16k 线程:0.21 秒

不执行任何操作即可实现 57 倍的加速。没有线程产生,没有锁、互斥锁的显式管理。我们只是要求 Bend 在 RTX 上运行我们的程序,就这么简单。

Bend 不限于特定范例,例如张量或矩阵。任何的并发系统,从着色器到类 Erlang 的 actor 模型都可以在 Bend 上进行模拟。例如,要实时渲染图像,我们可以简单地在每个帧上分配一个不可变的树:

# given a shader, returns a square image
def render (depth, shader):
  bend d = 0, i = 0:
    when d < depth:
      color = (fork (d+1, i*2+0), fork (d+1, i*2+1))
    else:
      width = depth / 2
color = shader (i % width, i /width)
  return color
# given a position, returns a color
# for this demo, it just busy loops
def demo_shader (x, y):
  bend i = 0:
    when i < 5000:
      color = fork (i + 1)
    else:
      color = 0x000001
return color
# renders a 256x256 image using demo_shader
def main:
  return render (16, demo_shader)

它确实会起作用,即使涉及的算法在 Bend 上也能很好地并行。长距离通信通过全局 beta 缩减(根据交互演算)执行,并通过 HVM2 的原子链接器正确有效地同步。

最后,作者表示 Bend 现在仅仅是第一个版本,还没有在合适的编译器上投入太多精力。大家可以预期未来每个版本的原始性能都会大幅提高。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使用解释器,从 Python 高级语言的角度一睹大规模并行编程的样子了。

参考内容: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0390287

https://x.com/VictorTaelin?ref_src=twsrc%5Egoogle%7Ctwcamp%5Eserp%7Ctwgr%5Eauthor

https://x.com/DrJimFan/status/1791514371086250291

- EOF -

文章已经看到这了,别忘了在右下角点个“赞”和“在看”鼓励哦~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

1、Python 项目工程化最佳实践

2、Python 可以比 C 还要快!

3、streamlit,一个超强的 Python 库

4、豆瓣8.9分的C++经典之作,免费送!

5、Python 3.12 版本有什么变化?

最近我开了一家淘宝店,名字叫【打破壁垒】,主打程序开发相关付费素材、工具的共享类商品,帮助大家降低试错和使用成本。欢迎大家关注。

b581dd31e9021a5d4e8dd4f5e80746d8.jpeg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中的【打开淘宝】,即可进入店铺:

ff517a154298f7c7f6f09eca67d2ecd5.png

回复下方「关键词」,获取优质资源

回复关键词「 pybook03」,领取进击的Grey与小伙伴一起翻译的《Think Python 2e》电子版

回复关键词「书单02」,领取进击的Grey整理的 10 本 Python 入门书的电子版

👇关注我的公众号👇

告诉你更多细节干货

9c3d7df1381008a1f569fa85c02e7ddf.jpeg

欢迎围观我的朋友圈

👆每天更新所想所悟

<think>嗯,用户问的是AD软件中换层的快捷键。首先,我需要确定AD指的是哪个软件。通常,AD可能指Altium Designer,这是一款常用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用于电路板设计。所以用户可能是在使用Altium Designer时想要快速切换层,提高工作效率。 接下来,我需要回忆或查找Altium Designer中关于层切换的快捷键。根据之前的知识,Altium Designer中确实有一些快捷键用于切换不同的层。比如,小键盘的数字键可能对应不同的层,例如1是Top Layer,2是Mid Layer 1,依此类推。不过,不同版本可能会有些差异,所以需要确认这一点是否正确。 另外,用户可能还不太清楚如何自定义这些快捷键,或者是否有其他方式快速换层。比如,使用快捷键L调出层设置面板,或者通过Preferences设置自定义快捷键。这可能是用户潜在的需求,想要更灵活地调整快捷键以适应自己的习惯。 还要考虑用户可能的操作环境,比如是否在使用英文版软件,或者是否有安装不同版本的Altium Designer,因为不同版本快捷键可能不同。此外,用户可能对层的概念不太熟悉,比如信号层、电源层、丝印层等,是否需要简要解释这些层的用途,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换层的意义。 另外,是否有其他相关功能,比如切换层的同时切换走线层,或者如何在多层板中快速跳转,这些也可能是用户需要的信息。比如在布线时按数字键切换层并自动添加过孔,这样的操作是否可行,需要确认正确性。 总结一下,回答需要包括: 1. 常用默认快捷键,如小键盘数字键对应各层。 2. 如何通过快捷键L打开层设置面板。 3. 自定义快捷键的方法。 4. 可能需要注意的版本差异或操作细节。 5. 简要说明层的类型和用途,帮助用户理解为何需要换层。 需要确保信息准确,避免错误,比如Altium Designer是否真的使用小键盘数字键作为默认切换层的快捷键。可能需要查阅官方文档或可靠来源确认。此外,提醒用户如果快捷键不起作用,可能需要检查键盘设置或软件版本,确保兼容性。 最后,组织回答时要结构清晰,分点说明,便于用户理解。如果有不确定的地方,建议用户参考软件帮助文档或官方资源,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think>在 Altium Designer(AD)中,**换层快捷键**是提高 PCB 设计效率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常用操作说明: --- ### 一、默认快捷键 1. **小键盘数字键** - 按下数字键 **1~6** 可快速切换至对应信号层(例如:1=Top Layer,2=Mid Layer 1,依此类推)。 - **+/- 键**:切换至下一层/上一层(需开启小键盘的 Num Lock)。 2. **信号层与平面层切换** - **Shift+Ctrl+鼠标滚轮**:按住后滚动滚轮可快速切换层(需按住快捷键)。 3. **特殊层快捷键** - **L**:打开层设置面板(快速启用/禁用层显示)。 - **Ctrl+Shift+G**:切换到丝印层(Top Overlay)。 - **Ctrl+Shift+M**:切换到阻焊层(Top Solder Mask)。 --- ### 二、自定义快捷键 1. 通过 **Preferences > PCB Editor > Shortcuts** 修改快捷键。 2. 搜索功能关键词(如 `Layer Next`、`Layer Previous`)绑定自定义按键。 --- ### 三、实用技巧 1. **布线时自动换层**: 布线过程中按下对应层数字键,软件会自动添加过孔并切换至目标层。 2. **层高亮显示**: 按 **Shift+S** 进入单层模式,按层数字键可快速高亮特定层。 --- ### 四、注意事项 - 不同版本快捷键可能略有差异,建议通过 **Help > Shortcuts** 确认当前版本设置。 - 若快捷键失效,检查键盘输入法或软件冲突。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层管理(如创建/删除层),可通过 **Design > Layer Stack Manager** 操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