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线程池的作用
Java中的线程池是运用场景最多的并发框架,几乎所有需要异步或并发执行任务的程序都可以使用线程池。在开发过程中,合理地使用线程池能够带来3个好处。
- 降低资源消耗,通过重复利用已创建的线程降低线程创建和销毁造成的消耗。
- 提高响应速度,当任务到达时,任务可以不需要等到线程创建就能立即执行。
- 提高线程的可管理性。线程是稀缺资源,如果无限制地创建,不仅会消耗系统资源,还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使用线程池可以进行统一分配、调优和监控。
二. 线程池工作原理
Java中创建线程池很简单,Executors类提供了几个快捷方法。
方法名 | 功能 |
---|---|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 创建固定大小的线程池 |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 创建只有一个线程的线程池 |
newCachedThreadPool() | 创建一个不限线程数上限的线程池,任何提交的任务都将立即执行 |
当我们进一步查看以上方法的底层调用时,会发现都是调用ThreadPoolExecutor创建线程池。下面介绍ThreadPoolExecutor核心参数。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int maximumPoolSize,
long keepAliveTime,
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1.corePoolSize: 核心线程数
2.maximumPoolSize: 最大线程数
3.keepAliveTime: 线程的空闲的存活时间
4.unit: 空闲时间的单位(秒、分、小时等等)
5.workQueue: 等待队列,用来保存等待执行的任务
6.threadFactory: 线程工厂,用来创建线程
7.handler: 拒绝策略
线程池的execute流程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
if (command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nt c = ctl.get();
// 如果工作线程个数小于核心线程数,创建线程执行任务
if (workerCountOf(c) < corePoolSize) {
if (addWorker(command, true))
return;
c = ctl.get();
}
// 核心线程数满了,任务添加到工作队列
if (isRunning(c) && workQueue.offer(command)) {
int recheck = ctl.get();
// 如果线程池已不处于RUNNING状态,那么移除已经入队的这个任务,并且执行拒绝策略
if (! isRunning(recheck) && remove(command))
reject(command);
else if (workerCountOf(recheck) == 0)
addWorker(null, false);
}
// 如果工作队列满了则创建临时线程执行任务
else if (!addWorker(command, false))
reject(command);
}
大致的流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