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遭遇互联网媒体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媒体营销已成为企业宣传推广的必要方式之一,品牌推广也好,噱头炒作也罢,甚至不惜重金,目的就是要发起者获得更多的关注,希望通过互联网媒介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媒体推广同样也具有双重性,甚至负面性远远大于正面,花费几千万上亿元或者更多,可能带给人们的仅仅是一个大脑中的概念或者调侃对象,但是如果在这期间,出现一条负面新闻,很可能下一秒就传到了全世界,之前培育的价值和形象瞬间化为乌有。

互联网媒体营销要守住“度”

       “度”在这里取的是其哲学上的含义: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最大化的让参与互联网的人群知晓要推广的信息,通过病毒式营销带来期待的效果。如果非要举个例子,莫过于可以学挖掘机、学厨师、学XX的那所无所不能的学校了,往年也炒作过,但是从来没有今年这么火爆,先是校长的负面新闻,之后一些炒作组织和个人接管了所有的正面新闻,操控着软文、各大门户、论坛的评论,引导人们去主动宣传、主动编段子继续炒作,如果没有后续的扒坟,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效果非常之好的社会化媒体病毒式营销推广事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媒体影响力。

       互联网媒体营销同样是透明的,它在帮助企业创造大量正面信息的同时,也会给企业端个底掉,甚至赤条条的一丝不挂。就在那所学校的病毒式营销看似无法刹车的时候,一篇关于校长超生的新闻随着曝光,接着那些所谓的媒体的编辑们为了吸引文章的点击率,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深度曝光,各种负面新闻无限化的放大了负面信息,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从很多个类似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媒体展现出的是一种无德的形象,但反过来,如果挖掘不出负面信息,是不是就会给媒体营销的主体带来可观的财富和价值?

       因此,互联网媒体营销有风险,先正己,再炒作。

被放大化的O2O

       互联网媒体在炒作企业的时候,同样也热衷于炒作概念。近些年来这种趋势甚至愈加疯狂,云计算、3D打印、P2P金融等等,先不管中国多少年之后能够达到国外当下的水平,总之拿过来吸引下眼球总是好的,套用一个标准的回答叫“趋势化”。

       O2O同样也是被炒作着。最近参加了一个政府组织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营销会议,一个所谓的电子商务专家在会上信誓旦旦的说,如果传统企业再不顺应市场潮流,2-3年必定死亡,还特意找了一个朋友企业家作为受众企业,讲了一下他们是怎么联手合作,打造淘宝和京东的网上店铺赚钱的案例。为了印证他的传统企业O2O的理念,先是搬出了万达再次三方合作做O2O,大商集团再次投入1亿做大商网。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等等之类的观点,传统企业的O2O也是必然趋势,但2-3年这个时间段就有些偏激了。

       中国是电子商务大国,但不是电子商务强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很低,中国电子商务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不要说2-3年,传统企业实现不了真正意义的O2O,如果20-30年内实现,一点都不觉得稀奇,甚至还要感慨社会的飞速发展。即使20-30年传统企业实现了O2O,但网络购物100年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们逛商场,毕竟网络购物只是一种潮流,潮流取代方式,看起来美好,却那么的不真实。

要在理智中“疯狂”

       企业的互联网媒体营销是符合潮流趋势的,是企业现阶段进行营销推广、市场开拓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媒体营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性保持人们的思维的轰炸,这就需要营销资金的合理化分配,选择好目标客户群体,精准营销,细水长流。

      不要奢望一次性投入或者很短的时间立刻就带来效果,如果您有在30天之内就能帮助企业卖出多少产品、带来多少收益的想法,那么就彻底放弃吧,一分钱都不要投入。


       企业+互联网媒体=X,可能X是正无穷中的某个数,也可能是负无穷中的某个数,更有可能是0,任何人任何组织可能都无法控制X究竟会是多少,唯一能做的是往哪个方向引导,但前提是企业本身管理规范、制度明确,不怕深挖,如果还没准备好,那么暂缓一下互联网媒体推广的脚步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