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请求转发和重定位的区别

本文详细介绍了请求转发的概念及应用场景,通过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request对象实现请求转发,并探讨了请求转发与请求重定向之间的区别。文章还涵盖了请求转发的细节、使用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RequestDispatcher接口的include方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request对象实现请求转发:请求转发指一个web资源收到客户端请求后,通知服务器去调用另外一个web资源进行处理。

//request实现请求转发,请求转发应用场景:mvc设计模式

//重点:在mvc设计模式下,servlet产生数据了之后,如何把数据交给jsp显示

  String data = "aaaa";
  request.setAttribute("data", data); //设置属性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index.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转发其实就是传递对象 

1.request对象提供了一个getRequestDispatcher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RequestDispatcher对象,调用这个对象的forward方法可以实现请求转发。
2.request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域对象,开发人员通过request对象在实现转发时,把数据通过request对象带给其它web资源处理。
request拥有这些方法:setAttribute方法 getAttribute方法  removeAttribute方法 getAttributeNames方法


二.Tip:请求转发的细节
forward方法用于将请求转发到RequestDispatcher对象封装的资源。
1.如果在调用forward方法之前,在Servlet程序中写入的部分内容已经被真正地传送到了客户端,forward方法将抛出IllegalStateException异常。

//小心:如果在跳转之前,数据已经写给客户,意味着响应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再作转发,将会抛异常

//小心,在跳转之前,写给浏览器的数据是无效的
 
 response.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设置服务器码表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设置浏览器打开码表
  PrintWriter out = response.getWriter();   //获得response字符输出流
  out.write("aaa");    //将数据写给浏览器,其实是写到了缓存中,不关流的话在跳转之前是无效的,在跳转后response缓存中的信息会清空
  //out.close();       //关流后缓存中的数据会直接写到浏览器上,这个时候再转发就会报错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index.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请求转发,但是数据已经写给了客户,所以会导致报错 
  out.write("bbb"); //输出数据,在转发之后是可以的
2.如果在调用forward方法之前向Servlet引擎的缓冲区(response)中写入了内容,只要写入到缓冲区中的内容还没有被真正输出到客户端,forward方法就可以被正常执行,原来写入到输出缓冲区中的内容将被清空,但是,已写入到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中的响应头字段信息保持有效


三.Tip:请求重定向和请求转发的区别


1.一个web资源收到客户端请求后,通知服务器去调用另外一个web资源进行处理,称之为请求转发。


2.一个web资源收到客户端请求后,通知浏览器去访问另外一个web资源,称之为请求重定向。


3.RequestDispatcher.forward方法只能将请求转发给同一个WEB应用中的组件;而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 方法还可以重定向到同一个站点上的其他应用程序中的资源,甚至是使用绝对URL重定向到其他站点的资源。
如果传递给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 方法的相对URL以“/”开头,它是相对于整个WEB站点的根目
录;如果创建RequestDispatcher对象时指定的相对URL以“/”开头,它是相对于当前WEB应用程序的根目录。
调用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方法重定向的访问过程结束后,浏览器地址栏中显示的URL会发生改
变,由初始的URL地址变成重定向的目标URL;调用RequestDispatcher.forward 方法的请求转发过程结束后,浏览器地址栏保持初始的URL地址不变。


4.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方法对浏览器的请求直接作出响应,响应的结果就是告诉浏览器去重新发出对另外一个URL的访问请求;RequestDispatcher.forward方法在服务器端内部将请求转发给另外一个资源,浏览器只知道发出了请求并得到了响应结果,并不知道在服务器程序内部发生了转发行为。

 
5.RequestDispatcher.forward方法的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共享相同的request对象和response对象,它们属于同一个访问请求和响应过程;而HttpServletResponse.sendRedirect方法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使用各自的request对象和response对象,它们属于两个独立的访问请求和响应过程。


四.Tip: RequestDispatcher
include方法:
RequestDispatcher.include方法用于将RequestDispatcher对象封装的资源内容作为当前响应内容的一部分包含进来,从而实现可编程的服务器端包含功能。
包含的Servlet程序不能改变响应消息的状态码和响应头,如果它里面存在这样的语句,这些语句的执行结果将被忽略

headservlet.java

response.getWriter().write("header");

footservlet.java

response.getWriter().write("footer");

//用include实现页面包含

//获得转发对象调用include方法包装一个网头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servlet/HeadServlet").include(request, response); 
  String data = "aaa";

//当将data写出的时候,会先打印网头,再打印数据,再打印网脚,实现servlet的包装,方便servlet的调用,在多个请求servlet的时候只需要包装进来,再改动servlet的时候不用再去一一更改request
  response.getWriter().write(data);
  

//获得转发对象调用include方法包装一个网脚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servlet/FootServlet").include(request, response);

<think>我们正在讨论Zigbee协议中的IEEEAddressRequest功能。根据用户的问题,我们需要详细解释IEEEAddressRequest的功能、协议细节使用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IEEEAddressRequest的作用。在Zigbee网络中,每个设备有两个地址:64位的IEEE地址(也称为MAC地址或扩展地址)16位的网络地址(也称为短地址)。IEEE地址是设备在全球的唯一标识,而网络地址是设备加入网络后由父节点分配的,只在当前网络内有效。IEEEAddressRequest用于请求与某个网络地址对应的设备的IEEE地址。这通常发生在需要与某个设备进行通信但只知道其网络地址的情况下。协议细节:在Zigbee协议中,IEEEAddressRequest是通过Zigbee网络层命令帧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它使用网络层命令帧的命令标识符为0x01(即IEEEAddressRequest命令)。命令帧格式:根据Zigbee规范,IEEEAddressRequest命令帧包含以下字段:-命令选项(1字节):包含一些标志位,如请求类型(单播/广播)、是否包含设备描述符等。-目标网络地址(2字节):需要查询IEEE地址的目标设备的网络地址。-请求者IEEE地址(8字节):可选字段,如果命令选项中的相应位被设置,则包含请求者的IEEE地址。当设备发送IEEEAddressRequest命令后,目标设备(如果存在且在线)将回复一个IEEEAddressResponse命令(命令标识符0x00)。该响应包含:-目标设备的IEEE地址(8字节)-目标设备的网络地址(2字节)-请求状态(1字节)-目标设备关联的子设备数量(1字节)子设备列表(可选)使用方法:1.设备A想要获取设备B的IEEE地址,但只知道设备B的网络地址(例如0x1234)。2.设备A构造一个IEEEAddressRequest命令帧,其中目标网络地址设置为0x1234,并设置适当的命令选项(如单播请求)。3.设备A将该命令帧发送出去。4.网络中的设备(通常是路由设备)会帮助转发这个请求,直到到达设备B。5.设备B收到请求后,会回复一个IEEEAddressResponse命令帧,其中包含自己的IEEE地址网络地址。6.设备A收到响应后,就可以获得设备B的IEEE地址。注意事项:-只有路由设备(Router)协调器(Coordinator)可以转发这类命令帧,终端设备(EndDevice)通常不能直接响应,除非是直接通信。-如果设备B不在网络中或无法到达,则设备A可能收不到响应,需要设置超时机制。-该命令也可以用于广播,但广播请求会得到多个响应,因此需要谨慎使用。引用说明: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2],ZigBee路由协议支持在设备之间传递数据包,包括网络层命令帧。因此,IEEEAddressRequest命令的传递依赖于ZigBee的路由机制。另外,引用[^1]提到了网络层管理实体(NLME)处理请求原语,IEEEAddressRequest作为网络层命令,其发送接收也会涉及到NLME原语。例如,发送IEEEAddressRequest命令可以使用NLME-NWK-COMMAND.request原语,而接收响应则通过NLME-NWK-COMMAND.indication原语。但是,用户提供的引用中并没有直接提到IEEEAddressRequest,因此我们主要依据Zigbee协议规范进行解释。相关问题:根据用户的问题,我们可以生成以下相关问题:1.IEEEAddressRequest在Zigbee网络中的典型应用场景是什么?2.如何通过Zigbee原语(如NLME原语)实现IEEEAddressRequest的发送接收?3.在Zigbee网络中,如果设备没有收到IEEEAddressResponse,可能的原因有哪些?</think>### Zigbee IEEE Address Request 功能详解 #### 一、功能定义 IEEE Address Request 是 Zigbee 网络层协议中的核心命令(命令标识符:`0x01`),用于查询目标设备的 **64 位 IEEE 物理地址**(全球唯一 MAC 地址)。当设备仅知晓目标节点的 **16 位网络短地址**(动态分配)时,可通过此命令获取其永久物理地址[^1]。 #### 二、协议机制 1. **命令帧结构**(网络层 NWK 帧): ```plaintext | 帧控制 | 命令标识符(0x01) | 目标短地址(2B) | 请求选项(1B) | 起始短地址(2B) | ``` - **目标短地址**:待查询设备的 16 位网络地址 - **请求选项**:标志位控制响应内容(如是否包含子设备列表) - **起始短地址**:发起请求的父设备地址(可选) 2. **响应机制**: - 目标设备收到请求返回 **IEEE Address Response**(命令标识符:`0x00`) - 响应帧包含: - 64 位 IEEE 地址 - 16 位网络地址 - 关联子设备数量及列表(根据请求选项) #### 三、使用方法 1. **应用场景**: - 设备入网后地址映射(短地址 → IEEE 地址) - 网络维护工具定位设备物理位置 - 安全模块验证设备身份(IEEE 地址为信任列表基础) 2. **实现流程**: ```mermaid graph LR A[发起设备] -->|发送 IEEE_Addr_Req| B[路由设备] B -->|路由转发| C[目标设备] C -->|返回 IEEE_Addr_Rsp| A ``` - **发起方**:通过 `NLME-NWK-COMMAND.request` 原语发送请求[^1] - **中间节点**:依据路由表转发(引用[^2]的路由机制) - **目标设备**:必须在活动状态(休眠设备无法响应) 3. **代码示例**(伪代码): ```c // 构造 IEEE Address Request nwkFrame_t frame; frame.cmdId = 0x01; frame.destShortAddr = targetAddr; frame.options = INCLUDE_CHILDREN; // 通过网络层发送 NLME_NwkCommandRequest( &frame, NWK_DIRECT_TRANSMISSION, handleResponse // 回调函数处理响应 ); // 响应处理函数 void handleResponse(nwkFrame_t *resp) { if(resp->cmdId == 0x00) { // IEEE Address Response uint64_t ieeeAddr = resp->extractIeeeAddress(); saveAddressMapping(resp->srcShortAddr, ieeeAddr); } } ``` #### 四、协议约束 1. **权限要求**: - 仅协调器(Coordinator)路由器(Router)可发起请求[^1] - 终端设备(End Device)需通过父节点代理 2. **错误处理**: - 非法请求返回 `INVALID_REQUEST` 状态(引用[^1]) - 目标不可达触发路由发现流程(引用[^2]) 3. **网络影响**: - 高频查询会增加网络负载 - 需配合路由维护机制(如 AODVjr)保证可达性[^2] #### 五、典型应用 在 **设备重关联** 场景中: 1. 子设备切换父节点后短地址变更 2. 协调器发送 IEEE Address Request 定位新位置 3. 更新网络拓扑数据库(引用[^3]的拓扑管理功能)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