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伦理和消费美学的陷阱

周末吃饭有个朋友问我,自己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当时我回忆了良久,直接说赚钱显得答案很平庸。

想到在奈飞文化手册里面也讲到了,奈飞不招聘只为赚钱的员工,而我的真实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赚钱。

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有点含糊以至于没有逻辑,因为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有很好的思考。我的回答是“基于基于社会和家庭的需要而工作,能为社会做一点点小贡献,很冠冕堂皇。”

这个回答无意间其实是陷入了工作伦理的之中,今天分析工作和生活的两个极端,他们分别是工作伦理和消费穷人。

工作伦理的由来和发展

  •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必须需要维持生活并且获取快乐,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的获取回报。

  • 如果有人告诉你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是可耻的,因满足而停止努力是不明智,不可取的。

偶尔有朋友和我聊起自己的老公安于现状,空闲时间经常打游戏。从身边这样的实际案例就能发现,不安于现状也已经成为工作伦理的一部分。

在工业化早期,工作伦理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是一次艰难的转变,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按照时钟和机器设定的生活节奏。过去的手工业者他们可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努力工作,现在人们需要在工厂所有者的纪律之下,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互联网时代,要求他们上下班打卡,电脑监控员工上网行为,工作伦理的枷锁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进化。在历史进程中工作伦理是一场关于控制和服从的战争,从腾讯实习生怒怼主管可以看出,这样的战争还在继续。

工作伦理存在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把人们所做的事情,和他们值得做和有意义的事情分开。

上层阶层希望劳动者只具有奴隶的价值,工人应该是勤勉的,永远不要考虑自己。至今还有一些没有完全麻木的人们苦苦追求工作的意义,比如我自己也常常在那发呆,天天坐在格子间里面,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但是在工作伦理的框架下,我相信大部分工作和人们的生活毫无关系,更多需要靠自己的调节能力。

工作伦理的另外一个贡献是可与制造一个“最小化原则” 最小化原则意味着那些依赖救济而非工资收入的人们,享受的生活质量,必须低于最悲惨的劳动者。 这个原则让人们相信工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美德。

对大部分男性,也包括很多职场女性,工作伦理也意味着一种身份证明,很多人认为工作是他们终其一生构建和捍卫的核心。

一旦确认了自己的工作类型和职业规划,那么自己的预期生活水平,家庭模式,业余生活也确认了。人们在工作场所承载了最主要的社交融合,在这里人人们接受训练,培养服从规范,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

随着人和人不平等的日益加剧,工作的压力越来越让人窒息,很多劳动者对工作的高尚信仰产生了怀疑。于是工作伦理发展出了新的形势,即物质激励,很多领导者放弃了道德说教,改而对于服从指令的高绩效者,给予优厚的物质奖励。

与其宣扬努力工作是通向高尚道德的生活,不如告诉大家这是赚取更多金钱的手段。

另外一个极端消费主义

以经济水平评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价值观,也把人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牢牢的,不可逆转的转向了消费领域。

消费自古以来就产生了,所以这里说的消费不是说单单消费什么东西,而是

在社会分工中,社会要去人们以消费者的能力参与其中,要依照消费者角色需要塑造自己,并期望他们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

在消费美学的背景下,人们被要求不因守循旧,追求有个性的生活。

消费美学有两种特质分别是没有终极欲望和消费需要耗费时间。

  • 理想状态下,消费者应该不固守任何东西,没有永久的承诺,没有可以被完全满足的需求,也没有所谓的终极欲望。

  • 消费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是消费者社会的桎梏,也是消费品商人的主要烦恼。理想情况下,消费者立刻得到满足——消费应该立刻带来满足感,没有时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技能学习和准备工作。

而一旦消费行为完成,这种满足感就应该尽可能快地消失。如果消费者无法对任何目标保持长期关注和欲望,如果他们没有耐心、焦躁、冲动,尤其是容易激动,又同样容易失去兴趣,“即时满足”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关于消费者的欲望我们在很多商品服务都能够有体现,比如快递和外卖在不同的场景下,承诺半小时必达,一小时必达,次日达。在消费主义的背景下说走就走的旅行,约pao,外卖等行为,被年轻人当成了一种新鲜的体验。

 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他们可以评判、评论和选择,他们可以拒绝无限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除了“必须作出选择”之外。寻求自我认同,获取社会地位,以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方式生活,朋友圈加剧了这种攀比。

目前的全球趋势是“通过大幅减少产品和服务的寿命,以及提供不稳定的工作(临时的、灵活的、兼职的工作),将经济导向短周期和不确定的生产”

变化多端、无限创新、飘忽不定的消费品市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担忧。无论是耐用品,还是易耗品,从定义上来说,消费品就不打算永久存在,不可能提供什么“终身的服务”。消费品意味着消耗殆尽,时间性和短暂性是其内在特征,它们遍体都写满了死亡的悼词。

消费主义泛滥的美学

现在的电视广告越来越少像佳洁士这种科普类的广告语了,取而代之的是精修的场景下, 颜色多彩,青春活力的代言人,带着他们的追随者喊着口号。伦理学赋予履行责任以最高的价值,而美学则把崇高的体验放在首位。

总而言之,消费美学取代了工作伦理的统治地位。对于合格的消费者来说,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巨型矩阵,包含着更强烈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验。评判世间万物的标准是激发人们感受和体验的能力——唤起欲望的能力,这是消费生活中最愉悦的阶段,比欲望得到满足更令人陶醉。

于是乎网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职业,他们在相同的付出背景下,收获的名誉和金钱被放大了无数倍。哪怕人们知道滤镜背后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哪怕人脉知道网红是人设的产出,买单者趋之若鹜。这就是消费美学的力量,长得好看的人是老天赏饭。

这个社会当中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有标志。大部分工作都是平庸且枯燥的,其他人只能敬畏地远观、艳羡,只能通过视频和肥皂剧来体验生活的乐趣。

当工作日人们习惯了工作伦理的束缚,到了周末人们会迅速进行角色切换成消费者。平时很熟络的同事在周末可能变成陌生人,我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同事而联想到工作的种种吧。

工作伦理和消费美学让人思考,世界本应该这样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