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模型性能测试的核心价值与挑战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模型的性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与传统软件不同,大模型的流式响应(Token逐个生成)、长上下文处理能力以及高计算资源消耗,使其性能测试面临全新挑战。

为什么大模型需要专门的性能测试方法?
- 流式响应特性:传统性能测试关注TPS(每秒事务数)和响应时间,但大模型的"思考-回答"模式需要测量首Token延迟、吐字率等新指标。
- 计算密集型:大模型的推理依赖GPU/TPU,显存、计算单元利用率成为关键瓶颈。
- 长上下文依赖:输入Token数直接影响计算复杂度,需针对性设计测试数据。
性能测试不仅能发现系统瓶颈,还能为容量规划、成本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确保AI服务的高可用性与经济性。
二、大模型工作原理与测试关键点
1. 流式响应机制
-
大模型的响应分为两阶段:
- 思考阶段(Prefill):模型解析输入、检索知识、规划回答框架(计算密集型)。
- 回答阶段(Decode):逐个生成Token返回(IO密集型)。
# 流式响应数据结构示例
{
"choices": [{
"delta": {"content": "思考过程..."}, # 思考阶段数据
"finish_reason": null
}]
}
大模型性能测试:从原理到实战解析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