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分享的是 《 (基于RUSLE模型评估)青藏高原水力侵蚀数据集(1981-2018) 》
概况
数据概况
融合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The Climate Hazards group Infrared Precipitation with Stations(CHIRPS)和ERA-Interim的降雨数据、SoilGrids土壤数据、90-m DEM等数据及侵蚀因子(9个R因子x3个K因子x3个LS因子x3个C因子),通过RUSLE模型对青藏高原1981-2018年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通过“RUSLE-IC-SDR”方法与实测产沙量数据进行验证,形成青藏高原水力侵蚀数据集。
该数据集内容包括:(1)集成模型中位数对应的1981-2018年、1981-1998年、1999-2018年多年平均的水力侵蚀数据(单位:t ha-1 yr-1);(2)1981-2018年、1981-1998年、1999-2018年水力侵蚀变化速率(单位:t ha-1 yr-1 yr-1)。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00 m。数据集储存为.tif格式,
详情图请看上面图片。请自行斟酌使用。
其他概况
模型:
RUSLE 模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是用于预测坡地土壤侵蚀量的经典数学模型,由美国农业部(USDA)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广泛应用于农业、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领域。
青藏高原水力侵蚀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其水力侵蚀(由降雨、融雪等水流作用引发的土壤侵蚀)受独特的气候、地形、植被和冻土条件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特殊性。
一、青藏高原水力侵蚀的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水力侵蚀整体呈现 “东南强、西北弱” 的空间格局,与降水、地形和植被分布高度关联:
强侵蚀区:集中在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及藏东 “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峡谷区。这些区域年降水量可达 600-1000mm 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 > 25°),且受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修路)影响,植被破坏后易引发强烈水力侵蚀。
中轻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如雅鲁藏布江中游)、青海东部河湟谷地。降水中等(300-600mm),地形以缓坡河谷为主,但农业开发(如河谷耕地)和城镇建设可能局部加剧侵蚀。
弱侵蚀区:包括藏北高原、青南高原西部等干旱半干旱区域。年降水量 < 300mm,降水稀少且集中(多为短时暴雨),但植被覆盖低(以高寒草原、荒漠为主),土壤裸露,偶发的强降雨可引发轻度水力侵蚀;此外,冻土区融雪形成的季节性径流也可能导致局部侵蚀。
二、水力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
青藏高原水力侵蚀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是重要加剧因子:
1. 自然因素
气候与水文:东南部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如夏季暴雨),降雨侵蚀力(R 因子)高,直接增强水流冲刷能力;
高海拔区冬季积雪深厚,春季融雪形成大量地表径流,叠加冻融作用导致土壤疏松,易被水流携带。
地形与土壤:高原边缘(如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坡长(L)和坡度(S)因子大,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动能强;
土壤以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为主,土层薄(多 < 30cm),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可蚀性(K 因子)较高,抗冲刷能力弱;冻土区活动层(夏季融化层)土壤含水量高,易被侵蚀。
植被覆盖:东南部森林、灌丛覆盖度高(C 因子小),可有效抑制侵蚀;但西北部草原、荒漠覆盖度低(C 因子接近 1),植被固土能力弱,侵蚀风险高。
2. 人类活动因素
过度放牧:高原核心区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区域草场超载导致植被退化(如 “黑土滩”),裸露土壤直接暴露于水流冲刷;
工程建设:交通建设(如公路、铁路)、矿产开采等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形成松散堆积物,易引发水土流失;
农业开发:藏南谷地、河湟谷地的耕地扩张(如坡耕地),因缺乏水土保持措施(P 因子接近 1),加剧水力侵蚀。
三、水力侵蚀的生态影响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大河的发源地,其水力侵蚀的生态后果具有区域性和连锁性:
土壤退化:表层肥沃土壤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草场、耕地退化,威胁区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河流泥沙淤积:侵蚀产生的泥沙进入河流,导致河道淤积、水库库容减少(如长江上游水库),影响防洪和水资源利用;
生态系统破坏:侵蚀导致植被根系裸露、生境破碎化,威胁藏羚羊、雪豹等特有物种的栖息地;
地质灾害加剧:松散侵蚀物为滑坡、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在强降雨触发下易引发次生灾害(如藏东峡谷区的泥石流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