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刚收到法院传票——之前店里员工说自愿不缴社保,现在反手告我们没缴,要补钱还要赔经济补偿!”这几天,开小面馆的张老板愁得睡不着。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的新规彻底打破了餐饮行业的“潜规则”:所有餐饮企业,哪怕是街边夫妻店、小微餐饮店,都必须给员工缴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任何“协商放弃”“自愿不缴”的协议全无效。这对用工灵活、利润微薄的餐饮行业来说,到底是挑战还是转型契机?今天才朔社保就给老板们说透新规影响和合规办法。
一、新规一落地,餐饮老板先算清这笔“成本账”
长期以来,餐饮行业靠“员工自愿放弃社保”降成本的日子彻底结束了。新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力成本上升,尤其是小微餐饮店压力最大。
咱们拿一家5人小餐馆举例:员工平均月薪5000元,按社保缴费比例(企业承担养老16%+医疗10.5%+失业0.5%+工伤1%+生育1%,合计29%),每月社保支出=5000×5×29%=7250元。而多数小微餐饮的利润率只有5%-10%,假设每月营收10万元,利润才5000-10000元,这笔社保支出几乎吃掉大半利润,难怪老板们犯愁。
更麻烦的是用工模式问题:餐饮行业兼职多、流动快,以前小时工、兼职员大多没缴社保,现在得界定劳动关系——是“非全日制用工”(每天工作≤4小时,可只缴工伤保险)还是“全日制员工”(必须全缴五险),搞错了就可能吃官司。

二、餐饮社保怎么缴?两种方式优缺点全解析
面对新规,躲是躲不过,选对缴纳方式能少走弯路。餐饮老板主要有两种选择:
1.自己开户缴:适合有专人打理的店
如果店里有全职财务或HR,能自己跑社保流程,可按这步走:
开户:带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银行开户许可证,去当地社保局填登记表。注意:小微餐饮店也能开户,别被“规模小开不了”误导;
算基数:按员工实际工资算,但不能低于当地社保下限(以上海为例,2024年下限7384元,员工工资低于这个数也要按7384元缴);
每月申报:在社保局官网或APP上填缴费人数、金额,绑定银行卡扣款。记住每月15日前缴,逾期收滞纳金(按日万分之五,拖越久越贵)。
优点:自己把控进度,不用付服务费;缺点:耗人力,政策变了难及时跟进(比如社保基数每年调整,算错了容易漏缴)。
2.找代缴公司外包:适合没人手的小微店
多数夫妻店、小餐馆没精力管社保,找正规代缴公司更省心:
选机构:认准“双证”——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别找没资质的“黑中介”;
签协议:写清服务内容(比如每月申报、缴费提醒、出凭证)、收费标准(通常每人每月50-100元服务费)、违约责任(没按时缴要赔偿损失);
传信息:给员工身份证、工资单,代缴公司会帮你录系统、算费用,缴完后给你缴费凭证,自己核对就行。
优点:省时间,专业机构懂政策少踩坑;缺点:要付服务费,选到不靠谱机构可能拖缴、漏缴。

三、小店老板避坑指南:3招降成本又合规
新规不是“一刀切”,餐饮老板可以这样灵活应对:
1.优化用工结构,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高峰时段(如早餐店早6-10点)招小时工,每天工作不超4小时,按“非全日制”缴工伤保险即可,不用缴全五险;
核心岗位(如店长、厨师)签全日制合同,正常缴五险,避免核心员工流失。
2.用数字化工具算准成本,别多缴冤枉钱
按“实际工资”缴,别盲目按最低基数(工资高于下限的,按实际工资缴更合规,避免被查补差额);
用社保计算器(社保局官网有)算准金额,比如员工月薪6000元,企业每月五险支出=6000×29%=1740元,提前留足预算。
3.别等出事才补,定期自查社保记录
每月登录当地社保官网,查员工缴费状态(是否“正常缴费”),核对缴费基数和金额。发现漏缴及时补,别拖到员工投诉或仲裁,那时不仅要补,还可能赔经济补偿。
社保新规对餐饮行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规范发展的机会。与其纠结成本,不如早规划、选对方式,把精力放在提升菜品和服务上。如果怕自己算错基数、跑错流程,找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他们有专门服务小微餐饮企业的,从开户、申报到政策解读全程跟进,让老板们不用再为社保头疼,专心搞经营。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