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总结
本文通过两项实验研究人类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互动中亲密度的形成机制,重点探讨**逐步自我表露(gradual self-disclosure)、互惠性(reciprocity)和响应自然性(naturalness)**的影响:
- 实验1(29名用户参与):
- 发现逐步加深的自我表露显著提升感知的社会亲密度,且不受人格相似性(用户与LLM的 persona 匹配度)的影响。
- 普通LLM的正式语言风格和机械共情(如不加区分地同意用户观点)会破坏沉浸感,导致用户感知不真诚。
- 实验2(53名用户参与,引入自我批评机制):
- 自我批评机制(self-criticism)通过优化响应的自然性(如使用口语化表达、校准共情),显著提升用户对LLM的初始亲密度感知,尤其在互动早期效果明显。
- 过度共情可能引发不适,表明需平衡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与自然性。
- 用户是否知晓对方为AI(盲测vs非盲测)对亲密度无显著影响,说明对话质量比身份认知更重要。
二、创新点
- 首次系统验证逐步自我表露在人机亲密度中的核心作用,突破传统静态自我表露设计的局限,符合社会渗透理论的动态关系
探究影响人机亲密度形成的因素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