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博客目录
- 自我介绍
- 项目中多模态模型
- 模型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 训练数据量是多大,从哪里搞得数据,数据样式是什么样的?
- 多模态模型的框架是什么
- 是否对模型的超参数进行调参
- 你做的项目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 缓存三剑客
- IoC讲一下,自己回答的不太全面
- hashMap和hashSet的区别
- 微服务的核心特点
- redis数据结构各自的应用场景 Set的不会
- 大学中面临最大的挑战
- 算法是股票问题
在面试中介绍 Spring 中的 IoC(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 定义 IoC
首先,简要定义一下什么是 IoC,帮助面试官了解你的理解。
IoC(控制反转) 是一种设计原则,它通过将对象的创建和依赖的管理的权力从应用程序交给容器来实现控制权的转移。在 Spring 中,IoC 通过 Spring 容器 来实现,容器负责实例化、配置和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而不是由应用程序显式控制这些操作。
- IoC 容器的作用
接下来,描述 Spring IoC 容器的基本作用:
Spring IoC 容器通过管理 Bean(对象),帮助我们解耦业务逻辑和对象的创建过程。它通过配置文件或注解来定义对象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容器会在应用启动时自动创建和管理这些对象,并在需要时注入依赖。
- Spring IoC 容器的核心组件
可以介绍几个常见的 IoC 容器实现:
- BeanFactory:Spring IoC 容器的最基础接口,提供了最简单的容器功能,主要用于懒加载。
- ApplicationContext:是 BeanFactory 的子接口,扩展了更多功能,比如国际化支持、事件传播机制等。它是最常用的容器类型。
- 依赖注入(DI)
IoC 容器的核心机制是 依赖注入(DI),也可以在面试中重点提一下。你可以解释依赖注入的方式:
- 构造器注入:通过构造函数将依赖注入到对象中。
- setter 注入:通过 setter 方法将依赖注入。
- 字段注入:使用注解(如
@Autowired
)直接注入字段,Spring 会自动寻找并注入依赖。
可以举例说明,例如: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final MyRepository myRepository;
@Autowired
public MyService(MyRepository myRepository) {
this.myRepository = myRepository;
}
}
在这个例子中,MyService
依赖于 MyRepository
,并通过构造器注入的方式让 Spring IoC 容器来管理这些依赖。
- IoC 的优势
可以简要谈一下 IoC 的优点,突出其在解耦和提高代码可测试性方面的优势:
- 解耦:对象不需要自己管理依赖,容器会负责依赖的注入,减少了类之间的耦合度。
- 增强可测试性:通过依赖注入,能够很容易地替换 mock 或假对象进行单元测试。
- 可维护性:IoC 容器管理生命周期,使得管理和配置 Bean 更加方便和一致。
- 总结
最后,简单总结下你对 Spring IoC 的理解:
“Spring 中的 IoC 通过容器管理对象和它们的依赖关系,使得业务逻辑可以专注于实现,而不需要关注对象的创建与依赖的管理,这样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灵活性。”
例子
如果面试时有空闲的时间或需要补充,你还可以用实际的代码片段或配置来做详细说明,展示你对 Spring IoC 实现的掌握。例如:
@Configuration
@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example")
public class AppConfig {
// 配置 Spring 容器扫描包路径
}
然后再说一下如何通过 @Autowired
注解来进行依赖注入。
这样通过步骤化的介绍,你不仅展示了对 IoC 的理解,也能让面试官看到你对 Spring 框架的深入掌握。
面试文稿
Spring 中的 IoC(控制反转) 是一种设计模式,旨在通过将对象的创建和依赖关系交给容器来管理,从而实现解耦。在传统的开发方式中,应用程序自己负责创建和管理依赖,而现在IoC 容器负责类的实例化和注入依赖。在 Spring 中,IoC 容器 主要通过 依赖注入(DI) 来实现,这意味着 Spring 容器会自动将所需的依赖注入到类的实例中。依赖注入有三种常见的方式:构造器注入:通过构造函数传入依赖。Setter 注入:通过 setter 方法注入依赖。字段注入:使用 @Autowired 注解直接注入。Spring 提供了两个常用的容器接口:BeanFactory 和 ApplicationContext,其中 ApplicationContext 是最常用的,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功能。
Redis 提供了多种数据结构,每种结构都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下面是一些常见数据结构的介绍及其使用场景:
- 字符串(String)
使用场景:
- 缓存:存储简单的键值对,如用户信息、会话数据、令牌等。
- 计数器:使用
INCR
或DECR
命令来实现访问计数器、点赞数等。 - 临时存储:比如验证码、临时Token等,过期时间控制。
SET user:1000:name "John"
GET user:1000:name
INCR page:view_count
- 哈希(Hash)
使用场景:
- 存储对象:适合存储多个字段的对象(如用户信息)。每个字段是哈希表的一个键值对。
- 大规模字段更新:因为哈希表是一个键值对集合,更新和获取特定字段非常高效。
- 用户信息存储:如存储用户的属性,使用
HSET
和HGET
轻松管理。
HSET user:1000 name "John" age 30
HGET user:1000 name
HGETALL user:1000
- 列表(List)
使用场景:
- 任务队列:使用
LPUSH
和BRPOP
等命令,可以将任务添加到队列并从队列中消费任务,适用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 消息队列:如实时消息推送系统,基于列表进行消息的发送和接收。
- 最近访问记录:通过列表实现类似于“最近查看”功能。
LPUSH queue task1 task2 task3
BRPOP queue 0
- 集合(Set)
使用场景:
- 去重:集合自动去重,适用于存储无序的唯一元素,如标签、用户名等。
- 共同兴趣:使用
SINTER
命令可以找到两个集合的交集,适用于例如共同关注的标签等。 - 在线用户列表:通过集合维护当前在线的用户列表。
SADD user:1000:tags "tech" "programming" "redis"
SISMEMBER user:1000:tags "tech"
SINTER user:1000:tags user:1001:tags
- 有序集合(Sorted Set)
使用场景:
- 排行榜:使用有序集合的分数来排序,适用于游戏排名、评论的点赞数等。
- 延时队列:使用时间戳作为分数,可以实现延时任务。
- 按时间排序:例如记录用户的活动时间,获取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用户数据。
ZADD leaderboard 100 "Alice" 200 "Bob"
ZRANGE leaderboard 0 -1 WITHSCORES
ZREVRANGE leaderboard 0 2
- 位图(Bitmap)
使用场景:
- 用户行为分析:记录大规模的用户行为,如记录用户某一天是否登录。
- 计数大数据:通过位图节省内存,用于统计大数据量下的稀疏数据。
- 签到系统:例如记录每天某个用户是否签到。
SETBIT user:1000:login 10 1 # 第10天用户登录
GETBIT user:1000:login 10 # 查看第10天是否登录
- HyperLogLog
使用场景:
- 独立元素计数:适用于需要计数大规模唯一元素数量的场景,如统计独立访问用户数。
- 基于误差容忍的场景:HyperLogLog 使用的是概率算法,内存占用小,但存在误差,适合大规模计数。
PFADD unique_users user1 user2 user3
PFCOUNT unique_users
- Geo(地理空间)
使用场景:
- 位置服务:如查找周边的商店、餐馆、用户等。可以通过
GEOADD
和GEORADIUS
命令查询地理位置。 - 社交应用:如基于位置的用户匹配或推荐系统。
GEOADD locations 13.361389 38.115556 "Palermo"
GEORADIUS locations 15 37 200 km
面试文稿
- String:验证码。
- Hash:存储对象、用户属性,实现分布式锁。
- List:任务队列、消息队列、。
- Set:在线用户。
- Sorted Set:排行榜。